探訪新莆田二十四景之圳湖映碧

探訪新莆田二十四景之圳湖映碧

東圳水庫日落 湄洲日報記者 蔡昊 攝

乍秋還夏時節,三五好友,登上城郊天馬山,或駕車沿天龜線來到東圳水庫壩頭,舉目遠眺,湖面波平如鏡,山風徐徐吹過,欲與天空競自由的豁達油然而生,一段愜意的慢時光靜靜淌過。飲水思源,在常太鎮境內、延壽溪中游,無論你是否到過這裡,東圳水庫兀自靜臥,與莆田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東圳湖的“莆田生態樣板”

從市區出發,沿市檢察院旁的山路前行,不過十幾分鍾,莆田的“大水缸”映入眼簾,令人豁然開朗。近日,雨過天晴,我們驅車來到東圳水庫。連日的降雨,給水庫塗上一層別樣風韻。面積約十平方公里的人工湖面,因為雨水的補給,溢滿欲滴,充盈而不窕。放眼望去,庫區像是一枚碩大的桑葉,又如一把大型明鏡。四面青山環繞,層層疊疊的山巒恰似少女的碧簪螺髻,在寧靜的午後,於萬頃碧波上對鏡貼花黃,一螺青黛鏡中心,倒映出天馬、地龍兩峽谷的雄壯奇秀。

就在天馬和地龍兩峽谷之間,東圳水庫的攔河大壩像一座巨大的屏障,莆田西北部山區的大小溪澗之水,匯聚於此,成就一湖碧水映蒼穹的美景。在廣闊的湖面上,數十個大小不一的島嶼散落其中,又似少女的箱底瑪瑙、翡翠,奢華而不張揚。常到水庫採風的市民陳建宇說,倘若晴日的晨昏,還能在這裡見到湖面流光溢彩,一輪紅日浮光躍金。到了皓月當空的夜晚,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湖中靜影沉璧,愈顯深邃,如入仙境。

長卷宜橫自青翠。東圳水庫成就了圳湖映碧的美景,也成了新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從東圳水庫管理局門口進入,是一條寬敞的橋壩,兩側的欄杆上雕刻著各式花樣。其中一塊石雕記錄著當年水庫建設場景的往事,另外一塊石雕上的一首詩十分醒目:“北瀨飛泉今化龍,木蘭橫跨起長虹。九華鑿破壺公劈,天馬羈銜鳳漈通。名繼四陂成偉業,澤流半島頌豐功。萩蘆南水東連海,萬頃田園灌溉中。”

“這是1962年著名文人郭沫若到莆田遊東圳水庫後做的詩。”東圳水庫管理局局長許美新介紹,東圳水庫於1958年6月動工興建,1960年4月竣工蓄水,總庫容4.35億立方米,是我省大型水庫之一,也是我市的“大水缸”和生命線工程,2012年入選福建省第一批省級水利風景區。其不但具有灌溉、防洪、發電、航運、養殖等作用,輝映成趣的湖光山色,也為市民提供了遠離浮躁、飽覽山水的好去處。近年來,我市通過對水庫周邊的生態保護、生態治理、生態修護和生態立法,尤其是2016年水庫落實18億治理工程,通過擴容改造,使之成為水利治理的“莆田生態樣板”,更是城市不可多得的後花園。

水庫旁的“莆田最美公路”

東圳水庫,遠離城市喧囂,默默哺育著興化兒女,其“大水缸”的讚譽名副其實。與此同時,周邊的優美風光和人文景觀為其倍添魅力。記者看到,環庫區有一條公路,騎行達人陳偉和幾位騎友正環庫騎行。山風吹拂,他們臉上的汗珠尤為顯眼。“一邊休閒騎行,一邊呼吸清新空氣,感受原生態的自然脈動,這種年輕的感覺很酷很爽。”陳偉說,近年來,這裡已成為許多單車愛好者的遊覽勝地,不少人組團到來,滿載高興而歸,而水庫在迎來送往中,目睹市民們的環庫鍛鍊,也見證城市的文娛變遷和發展。

圳湖映碧的高顏值,也促成我市又一美麗景區。其毗鄰的天龜線旅遊公路,是我市旅遊主幹道之一,全長19.7公里,入口距市中心僅2.9公里。從東圳水庫壩頭進入天龜線盤山行駛,沿途可欣賞新二十四景中的圳湖映碧、龜洋積霧等,以及莆田原二十四景的石室藏煙、鍾潭噌響等景觀,它們是天龜線沿途的美妙組成,天龜線也因此被譽為“莆田最美公路”。

從常太鎮松峰村的天龜線起點,行駛十幾分鍾後,便可看到圳湖映碧景觀。記者看到,東圳水庫風光一覽無遺,山水交融盡顯生機。周邊的村民介紹,由於水庫的水位因時因勢而浮動,如果是枯水期,可以登高遠眺水庫,欣賞水庫裸露出的金黃色的土地。在水位豐裕的時候,自然要近距離感受,風雨中的水庫則更顯灑脫奔放,湖面被雨滴濺開朵朵漣漪,四周的山巒彷彿披掛著輕紗羅曼,有時也能欣賞到圳湖旁的草甸,纏纏繞繞間又是另外一種風情。

人文景觀的獨特詮釋

楓葉往往是秋天的“座上賓”。然而,東圳水庫的秋日,依舊綠意闌珊,一路青色的藤蔓和苔蘚,記者欲睹漫山楓葉紅的希望落了空。採訪中,曾於去年到此觀楓的市民許秋治介紹,水庫旁的楓葉一般在12月份才開始變紅,尤其是在深冬初春獨具魅力,冬至前後,漫山紅楓,層林盡染。楓葉塘就在東圳水庫邊上,恍若一個鮮活的夢境。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城廂區委宣傳部、區文聯、區作協組織文藝工作者在常太開展采風活動。文藝家們走訪瞭解到,以往的常太楓葉塘聞名遐邇,成為常太人魂牽夢縈的鄉愁。在東圳水庫建庫前,延壽溪流經常太全境,在壩頭附近形成“北瀨飛泉”,也是莆田原二十四景之一。當年,從城關進入常太的交通要道就在這裡,溪的兩岸是一塊平原,楓葉塘就屹立其上。《莆田縣誌》記載,1938年3月,全縣行政區劃分為6區,第一區駐楓葉塘,轄14個鄉鎮聯保。隨著東圳水庫成為“大水缸”造福全市人民,當年區首腦機關所在地楓葉塘以及“北瀨飛泉”景點等,一起沉在水庫底下,也沉在常太一代人的記憶中。如今的楓葉塘,由當地一些人士重新挖掘重現。

水庫壩頭右側是剛建成的東圳精神教育基地室外文化園,而東圳展覽館,記錄著莆田第一任縣長原魯山為興修水利工程的過程,展示著當年建設的老物件,見證著當年不計報酬、愚公移山的“東圳精神”,成為全市各單位和中小學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此外,宋代名相陳俊卿墓地位於東圳水庫後面,民族英雄、慈善家李富墓坐落在常太鎮松峰村松嶺山,這樣的人文景觀都成為“圳湖映碧”的獨特詮釋。加上環庫區遍植枇杷、龍眼、荔枝三大名果,以及各類雜果,四季飄香,“圳湖映碧”正呈現出別樣的韻味,吸引著各方遊客到訪。(湄洲日報記者 許愛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