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委屈 为何不愿对家长说?

“妈妈,今天能不能不去幼儿园?”最近一段时间,聪聪每天早上起来都会这样问李女士,并会哭着摇头说不想去上幼儿园。当问到聪聪喜不喜欢幼儿园的老师时,他都摇摇头说“不喜欢”,接着问他是不是在幼儿园受欺负了,他却闭口不语。

“每次去接聪聪,幼儿园的老师都是和和气气的,也不像是会打骂孩子的样子,但是聪聪的反应让我很疑惑,孩子到底在幼儿园怎么了?”李女士说。

后来,李女士从其他家长那里得知,原来幼儿园的老师在孩子不听话时十分没有耐心,经常会将哭闹的孩子拉到监控盲区进行罚站,拍打孩子的腿,同时威胁他们“再哭就把你关厕所里”。

“孩子上幼儿园哭闹是常事,老师照顾多个孩子也很辛苦。但如果老师语气温柔一些,和蔼一些,耐心一些,或许孩子就不会这么反感上幼儿园了。”

近年来,个别教师打骂甚至伤害幼儿的事件屡有曝光,许多家长在谴责无德幼师之余,也不禁产生疑问:孩子在幼儿园受委屈了,回家为什么不对家长说?怎样才能从孩子口中了解他们在幼儿园的真实情况?家长该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对此,记者走访了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海之源国家心理咨询师杨李张华,让她为家长们解答疑惑。

孩子受委屈 为何不愿对家长说?

A 孩子闭口不谈的原因

1、孩子认为情况不严重

幼儿园老师打骂学生,家长会认为很不应该,但对部分孩子来说,他们无法分析事件的性质,无法得到结论。孩子也许认为是自己做错了,所以受到“惩罚”。

2、受到威胁

一些孩子在受到老师或同学的打骂后,常常听到“不许告诉家长”、“告诉家长的不是好孩子”、“告诉家长就不能来幼儿园了”等话语,受到这种威胁,孩子会把这些话当真,为了当好孩子,为了还能来幼儿园或者学校,他们会选择不告诉家长。有的孩子则担心告诉家长后会遭受更大的报复,所以选择保密来“平息”此事。

3、家长教导孩子听老师的话

在生活中,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对孩子说过一句话:“好孩子要听老师的话。”于是,这句话让孩子把老师的言行当做最高标准和典范,老师所做所说一定是正确的,而老师的打骂和惩罚也被误划分至其中。

4、丢人的事情不能告诉父母

“你淘气”、“不听话”、“你不是好孩子”,个别老师在打骂前会对孩子这样说道,所以对孩子产生“因为自己不是好孩子所以才会被打骂”的感觉。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判断只分对与错,如果老师说不对,那自己就一定不对,认为这是丢人的事情。孩子往往会认为,丢人的事情再告诉父母,反而还会被父母批评,索性闭口不谈。

5、不愿意再提起害怕的事情

孩子受到伤害,影响是当时的,短暂的,他们更容易遗忘那些不快。但是孩子们不愿意提及已发生的事情,以免再次造成不快和恐惧。当别人询问时,他们就不愿意回答,更不愿意主动去说。

许多时候,孩子的“不说”是在各种原因综合作用下导致的,而“说出来”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需要家长加强引导孩子,让孩子说出事情的真相,再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所在,并给予解决才是理智的做法。

B 如何才能让孩子愿意说?

孩子受欺负了,家长大多是通过其他途径得知的,比如同学的告知,或是从孩子身体上的伤痕以及极端反常的情绪等发现的。如何才能让孩子主动对家长说出来,是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

专家指出,要让孩子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愿意和父母分享事情本身,同时分享情绪和心理认知,其实质是建立在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上的。

第一,父母平时要搭建让孩子感到安全、舒适的相处关系。要让孩子知道对父母说出来是“安全的”,不要让孩子产生和父母说了之后会“挨骂挨打”的感觉。同时,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家长要传达给孩子一个信念:父母是理解、支持、帮助自己的,而不是简单的教育、指导和教训,这样孩子才更愿意把在学校的遭遇分享给家长。

第二,要客观评价老师。家长要告知孩子,老师不可能都对,这属于正常现象。不能让孩子产生“老师不会错,做什么都对,包括打骂自己”的印象,应更客观地评价老师,在了解老师的优点之外也要知其缺点和不足。可以总体说说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不打人、不骂人、常微笑、爱夸赞等,孩子对合格老师有了一个基本的形象思维,就能判断老师的正确与否,就能和家长直接沟通了。

第三,应细心观察孩子的异常反应。虽然孩子小,但他们的思维却能在言行中体现出来。例如孩子原本每天都愿意去幼儿园,突然有天不想去,又没有恰当的理由时,就是个异常的信号。这些都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家长不能一味的指责孩子偷懒等,更应与孩子直接交谈,或是与老师取得联系。

第四,平时与孩子多交流。家长跟孩子多聊天,其中的重要信息会无意中流露出来。孩子放学后,家长应多跟孩子随便聊聊当天的事情,哪怕是其他小朋友和同学的事,都有助于了解孩子相关的事情。

C 事后处理应急预案

当孩子遇到老师的不正常对待时,无论情节是否严重,家长都必须恰当处理。家长如果不以为意,反而责怪孩子不听话,孩子则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遭受双重心理重压。下次遇到同类事件,孩子可能就不愿意跟家长说了,反正说了也没用。同时,这也是对无德老师的纵容,结果只能是无德老师的胆子越来越大。

要正确引导孩子处理事情,一方面,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明确的信号:老师有错同样也不能无原则地姑息。家长发现这种情况,绝不能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方式去解决,而是必须马上出面,严肃处理事情,同时要把有可能出现的更严重的状态消灭在萌芽阶段。另一方面,家长要无条件的站在孩子身后,帮助、支持孩子,同时还要鼓励孩子把事情告诉家长。

当孩子受了委屈或者遇到伤害后,若不及时引导,可能对他们今后的成长造成心理阴影,因此,家长要立即安抚孩子的情绪,对孩子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把事情的危害性降到最低。

(本报记者 刘伊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