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圖/GIA

碧璽成為寶石的歷史較短,但由於它鮮豔豐富的顏色和高透明度所構成的美,在它問世的時候,就贏得人們的喜愛,被稱為“風情萬種的寶石”。在我國清代的皇宮中,就有較多的碧璽飾物,碧璽是一品和二品官員的頂戴花翎的材料之一,也用來製作他們佩戴的朝珠。同時,碧璽也是慈禧太后的最愛,因此在慈禧太后時代,碧璽在中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如今,碧璽是受人喜愛的中檔寶石品種,被譽為“十月的生辰石”。

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碧璽帶扣」清,長5.5cm,最寬5.2cm

帶扣為銀累絲託上嵌碧璽製成。碧璽粉紅色,全透明,局部有棉綹。銀託累絲雙錢紋,環環相套。銀託背後鏨刻小珠紋“萬壽無疆”、“受命永昌”,旁有“鴻興”、“足紋”戳記,中間為細累絲繩紋雙“壽”及雙“蝠”。碧璽為礦產品,原礦石為三角形的透明柱狀晶體,玻璃光澤,顏色以粉紅色為多,以桃紅透明者最珍貴。帶扣是腰帶上的裝飾品,元、明時期盛行,但多以玉飾,到清代已很少用。以碧璽製成帶扣尤為少見,更顯珍貴。

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碧璽又稱為電氣石,英文名稱Tourmaline,是從古僧伽羅(錫蘭)語Turmali一詞衍生而來的,意思為"混合寶石"。傳說碧璽的來歷是在1703年,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有幾個小孩玩著荷蘭航海者帶回的石頭,並且發現這些石頭除了在陽光底下出現的奇異色彩外,更驚訝這些石頭有一種能吸引灰塵的力量,因此,荷蘭人把他叫做吸灰石。一直到1768年,瑞典著名科學家林內斯發現了碧璽還具有壓電性和熱電性,這就是電氣石名稱的由來。

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Dior(迪奧)在2017年的新高級珠寶系列「Dior à Versailles, Côté Jardins」中推出了這枚戒指,靈感來自凡爾賽宮的花園,設計師通過近10種彩寶來塑造花園中的裝飾元素,營造出浪漫的童話氣息。

按照顏色劃分

碧璽的成分複雜,顏色也複雜多變。國際珠寶界基本上按顏色對碧璽劃分商業品種,顏色越是濃豔 價值越高。

藍色碧璽(Indicolite):淺藍色至深藍色碧璽的總稱,產於俄羅斯西伯利亞風化花崗岩的黃粘土中,巴西、馬達加斯加和美國也均有。

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藍色碧璽 圖/GIA

紅色碧璽(Rubellite):粉紅至紅色碧璽的總稱。紅色是碧璽以紫紅色和玫瑰紅色最佳,但自然界以棕褐、褐紅、深紅色等產出的較多,色調變化較大。

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紅色碧璽 圖/GIA

棕色碧璽(Dravite):顏色較深,富含化學元素鎂。棕色碧璽多產自斯里蘭卡、北美洲的三國、巴西和澳大利亞。(棕色電氣石的英文名稱源於奧地利的德雷韋地區。)

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棕色碧璽 圖/GIA

無色碧璽(Achroite):無色碧璽十分稀有,僅在馬達加斯加和美國加利福尼亞有少量的產量。需要注意的是,市場上有一些無色碧璽是由粉紅色碧璽加熱淡化後製成的。(無色碧璽的英文名稱源於古希臘語"achroos",無色的意思)

綠色碧璽(Green Tourmaline):綠色和黃色碧璽是所有碧璽顏色變種中最普遍的,因此價值也遜於藍色及紅色碧璽。綠色碧璽多產於巴西、坦桑尼亞和納米比亞,而黃色的則分佈在斯里蘭卡。

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綠色碧璽

多色碧璽:由於碧璽色帶十分發育,常在一個晶體上出現紅色、綠色的二色色帶或三色色帶。常見的有柱狀晶體紅綠上下分佈的雙色碧璽,以及似西瓜綠皮紅瓤顏色分佈的"西瓜碧璽"(Watermelon Tourmaline),深受收藏家和消費者的喜愛。

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西瓜碧璽 圖/GIA

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雙色碧璽 圖/GIA

按特殊光學效應劃分

碧璽貓眼:當電氣石中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纖維狀、管狀包體時,磨製成弧面型寶石時可顯示貓眼效應被稱為碧璽貓眼。


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圖/GIA

變色碧璽:不同光照下顯示明顯不同顏色的碧璽,但罕見。

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白熾燈光下無綠色

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太陽光照下有綠色出現

保養

一、平時不佩戴碧璽首飾的時候,將碧璽首飾單獨放置在首飾盒內,不要讓碧璽首飾和其他的珠寶首飾相互摩擦、撞擊,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二、碧璽的硬度是7–8,相對較高,但是碧璽本身比較脆,怕摔易碎。除非是比較純淨的,沒有瑕疵的碧璽,否則儘量不要佩戴碧璽寶石做劇烈運動或者粗重活,以免造成碧璽寶石的破裂。

三、如果朋友們的碧璽首飾採用的是無邊鑲與微鑲方式,佩戴碧璽首飾的過程中要避免撞擊,因為這樣鑲嵌方式的碧璽首飾並不是十分牢固,小心為上。

四、不要長時間用高溫的水進行清洗,如果太熱會使碧璽變色。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國珠寶首飾雜誌社”

落入人間的彩虹——碧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