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图/GIA

碧玺成为宝石的历史较短,但由于它鲜艳丰富的颜色和高透明度所构成的美,在它问世的时候,就赢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风情万种的宝石”。在我国清代的皇宫中,就有较多的碧玺饰物,碧玺是一品和二品官员的顶戴花翎的材料之一,也用来制作他们佩戴的朝珠。同时,碧玺也是慈禧太后的最爱,因此在慈禧太后时代,碧玺在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今,碧玺是受人喜爱的中档宝石品种,被誉为“十月的生辰石”。

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碧玺带扣」清,长5.5cm,最宽5.2cm

带扣为银累丝托上嵌碧玺制成。碧玺粉红色,全透明,局部有棉绺。银托累丝双钱纹,环环相套。银托背后錾刻小珠纹“万寿无疆”、“受命永昌”,旁有“鸿兴”、“足纹”戳记,中间为细累丝绳纹双“寿”及双“蝠”。碧玺为矿产品,原矿石为三角形的透明柱状晶体,玻璃光泽,颜色以粉红色为多,以桃红透明者最珍贵。带扣是腰带上的装饰品,元、明时期盛行,但多以玉饰,到清代已很少用。以碧玺制成带扣尤为少见,更显珍贵。

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碧玺又称为电气石,英文名称Tourmaline,是从古僧伽罗(锡兰)语Turmali一词衍生而来的,意思为"混合宝石"。传说碧玺的来历是在1703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有几个小孩玩着荷兰航海者带回的石头,并且发现这些石头除了在阳光底下出现的奇异色彩外,更惊讶这些石头有一种能吸引灰尘的力量,因此,荷兰人把他叫做吸灰石。一直到1768年,瑞典著名科学家林内斯发现了碧玺还具有压电性和热电性,这就是电气石名称的由来。

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Dior(迪奥)在2017年的新高级珠宝系列「Dior à Versailles, Côté Jardins」中推出了这枚戒指,灵感来自凡尔赛宫的花园,设计师通过近10种彩宝来塑造花园中的装饰元素,营造出浪漫的童话气息。

按照颜色划分

碧玺的成分复杂,颜色也复杂多变。国际珠宝界基本上按颜色对碧玺划分商业品种,颜色越是浓艳 价值越高。

蓝色碧玺(Indicolite):浅蓝色至深蓝色碧玺的总称,产于俄罗斯西伯利亚风化花岗岩的黄粘土中,巴西、马达加斯加和美国也均有。

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蓝色碧玺 图/GIA

红色碧玺(Rubellite):粉红至红色碧玺的总称。红色是碧玺以紫红色和玫瑰红色最佳,但自然界以棕褐、褐红、深红色等产出的较多,色调变化较大。

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红色碧玺 图/GIA

棕色碧玺(Dravite):颜色较深,富含化学元素镁。棕色碧玺多产自斯里兰卡、北美洲的三国、巴西和澳大利亚。(棕色电气石的英文名称源于奥地利的德雷韦地区。)

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棕色碧玺 图/GIA

无色碧玺(Achroite):无色碧玺十分稀有,仅在马达加斯加和美国加利福尼亚有少量的产量。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上有一些无色碧玺是由粉红色碧玺加热淡化后制成的。(无色碧玺的英文名称源于古希腊语"achroos",无色的意思)

绿色碧玺(Green Tourmaline):绿色和黄色碧玺是所有碧玺颜色变种中最普遍的,因此价值也逊于蓝色及红色碧玺。绿色碧玺多产于巴西、坦桑尼亚和纳米比亚,而黄色的则分布在斯里兰卡。

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绿色碧玺

多色碧玺:由于碧玺色带十分发育,常在一个晶体上出现红色、绿色的二色色带或三色色带。常见的有柱状晶体红绿上下分布的双色碧玺,以及似西瓜绿皮红瓤颜色分布的"西瓜碧玺"(Watermelon Tourmaline),深受收藏家和消费者的喜爱。

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西瓜碧玺 图/GIA

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双色碧玺 图/GIA

按特殊光学效应划分

碧玺猫眼:当电气石中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纤维状、管状包体时,磨制成弧面型宝石时可显示猫眼效应被称为碧玺猫眼。


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图/GIA

变色碧玺:不同光照下显示明显不同颜色的碧玺,但罕见。

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白炽灯光下无绿色

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太阳光照下有绿色出现

保养

一、平时不佩戴碧玺首饰的时候,将碧玺首饰单独放置在首饰盒内,不要让碧玺首饰和其他的珠宝首饰相互摩擦、撞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碧玺的硬度是7–8,相对较高,但是碧玺本身比较脆,怕摔易碎。除非是比较纯净的,没有瑕疵的碧玺,否则尽量不要佩戴碧玺宝石做剧烈运动或者粗重活,以免造成碧玺宝石的破裂。

三、如果朋友们的碧玺首饰采用的是无边镶与微镶方式,佩戴碧玺首饰的过程中要避免撞击,因为这样镶嵌方式的碧玺首饰并不是十分牢固,小心为上。

四、不要长时间用高温的水进行清洗,如果太热会使碧玺变色。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珠宝首饰杂志社”

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