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呢?

總是習慣性自責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

不管造成了什麼問題

總是第一時間把問題歸結在自己身上

為什麼這種小事也做不好?

為什麼連自己也管不住?

為什麼自己這麼無能?

為什麼自己這麼弱小?

越陷越深,到最後

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每天恨不得都把自己罵上一萬遍

說實話

這樣的人特別特別多

卷卷身邊就有這樣一個朋友

跟別人說話

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就是

“我感覺自己好差勁兒”

只要聊到自己就眼神飄忽、神態落寞

好像自己就是個無惡不赦的罪人

什麼事都做不好還老給別人找麻煩

可事實上

她工作能力很好、人長得也很好看

很難想象是什麼讓她這麼苛責自己

我們眼裡明明90分的她

可能在她眼裡連10分都不到

如果你自己就是這樣的

或者你身邊有這樣的人

卷卷希望今天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陪伴

在心理學上

我們對總是過度自責的人有個專屬稱呼:

“冒名頂替綜合症”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冒名頂替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是一種在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他們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特徵:被外界認同、但卻總喜歡貶低自我;低估自己的成就,將成就歸功於外界因素;覺得自己像個“騙子”和“冒充者”,他們時刻擔心被“發現”,被“識破”,好像自己就像戴上了一個假面具一樣,隨時害怕被別人撕掉。這,就是“冒名頂替綜合症”。

有研究表明

超過70%的人都至少有過一次

“別人眼裡的自己的成就並不屬實”的想法

看到這個數據卷卷也著實嚇了一跳

真的是十分普遍了

換句話說

其實大部分人在獲得成就的時候

都會有這樣隱隱的困擾

“我就是運氣好,

才能坐到現在這個位置上……”

“我根本就不值得他們這樣崇拜,

我再也做不出那樣的成就了……”

連那些名聲在外的名人也不例外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美國的一位學者也曾做過一項研究

採訪了一些成功的成年人

結果發現有33%的人

認為自己的成功不是理所應當的

所以說

冒名頂替綜合症們最大的特徵就是

習慣於把失敗歸於內因:

性格、智商、能力

卻把成功歸於外因:

機遇、運氣、時機

即使獲得了成功

他們也難以獲得自信

甚至會經常處於一種對人生不確定的迷茫中

無法從自責的陰影中走出來

這樣下去的後果

很可怕

那麼,冒名頂替綜合症們

是怎麼學會了過度的自責呢?

一、小時候被人指責的太多

正如弗洛伊德說: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攻擊自己,

除非他經歷過不斷被否定被攻擊的童年。

過度自責的人

一般在童年也通常有著

苛刻、高標準、完美主義的父母

這樣的父母用著自己畸形的標準

要求著孩子完美又全能

碗沒刷乾淨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作業太多

熬夜也做不完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發燒了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喜歡指責孩子的這些家長

並不考慮孩子的立場

對那些顯而易見的客觀事實

一概無視

將所有的錯誤歸結於孩子的無能

而對於那些孩子值得稱讚的地方

視而不見

指責之下的孩子

看到的也自然而然就是全是自己的缺點

並在一天一天將他無限放大

形成習慣

長大了

即便身邊沒人再指責他了

他自己就會自然而然指責自己了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同樣的,在孩子和其他人產生矛盾時

這些父母通常也是指責態度:

“一個巴掌拍不響。”

“凡事從自身找問題。”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可是人家有兩個巴掌呀!

孩子一方面需要面對自己的委屈和弱小

一方面需要承接父母無力又憤怒的情緒

面對父母的指責

他們還沒能學會客觀地思考

就被這些情緒淹沒

他們感受到的是

這個世界是不由自己掌控的

這種無法掌控產生的原因

既有別人傷害的不可控

也有父母的指責帶來的不安全

還有對自己蔓延的情緒無法處理的失控

面對這些失控的事情和感受

他們能從失控的世界奪回點什麼的方式

就是自責

是是是

我錯了我錯了我錯了

都是我的錯

通過自責

在那些不公平的事件中找回心中的秩序

通過自責

在父母的指責中保護自己對父母的愛

通過自責

重新感受到對一些事物的控制感

這些自責在成長的過程

不斷髮展

形成了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

不斷審視所有的事情

沉溺於對自己的苛責

以此來安慰曾經那個

在父母的攻擊下

在不公平的事件中

在不安無秩序的世界間

緊張不安、瑟瑟發抖的自己

如此,才能獲得心裡片刻的安寧

二、自戀

這樣過度自責的方式

還給我們對生活對世界的控制感

可是

過度自責

帶來的也不可避免是虛幻過度的控制感

也就是說

“冒名頂替綜合症”的核心

其實是“自戀”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怎麼你考98那麼傷心

看著我考59還安慰我沒事

可他們的難過傷心

對自己的指責

卻仍舊是那麼真切沉重的痛苦

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

與大多數人看待自己看待世界是不同的

在這自責的背後是: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這種嚴格的要求促使他們變得優秀

卻也會帶來非常多負面的影響

由於從內心深處對世界不可控的感受

從父母那學到的他人是不安全的感受

他們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一件小事沒做好

不斷擔心身邊的人會不會因此討厭自己

上班遲到

不斷擔心領導會不會因此討厭自己

任何一點小差錯

都能全面引爆他們極力壓抑的那些失控的感受

而當面臨問題或者挫折

將問題歸因在自己身上

激烈地攻擊自己

極端地貶低自己

這種攻擊和貶低在一瞬間

就能否定自己所有曾做好的事情

剝奪自己所有的價值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試想一個人認為自己連一丁點價值都沒有

他會生活在什麼樣的痛苦絕望中?

可以說

自責是切實地

不斷剝奪著一個人的生命力

而擁有健康的自戀的人

在面臨問題或挫折

能夠全面地進行歸因

將情境的責任還給情境

將他人的責任還給他人

客觀理智地反思自己的問題

並能接受現在的自己是有侷限的

才能對自己有穩定清晰的認識

而不斷朝著定下的目標完善自己

總而言之

過度的自責所帶來的僅僅是

虛假的控制感

對於事情的改變和自己的成長毫無用處

與其活在自己是全能的假象中自責

試著去面對這個世界

試著去面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吧

總是自責的人

應該如何調整自己呢?

1 允許自己犯錯

很多時候

我們自責的原因

僅僅與自己有關

這時候要學會對自己說

沒關係,慢慢來

減肥的今天又喝了奶茶

沒關係,慢慢來

今天的計劃又沒能完成

沒關係

重新看看自己的計劃是不是不太合理

沒關係,慢慢來

今天又沒能好好聽朋友說話

沒關係

你今天太累了

情緒太過耗竭,只想靜靜

沒關係,慢慢來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你被催促著堅強長大

被催促著迅速成熟承擔責任

被要求著優秀完美

現在,回頭看看

你欠自己太多的“沒關係”

2 正確歸因

當一件讓我們自責的事情

與情境、他人有關時

要學會正確歸因

回想一件最近讓你非常自責的事情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將情境的責任還給情境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將他人的責任還給他人

“我每天都罵自己一萬遍:‘你怎麼還不去死!’”


正確歸因並不是要推卸責任

而是讓一個總是過度自責的人明白

生活中任何事情

都並不需要你負全責


甚至很多時候

它只是就那樣發生了

既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

也不是因為你沒做什麼

3 建立自我肯定的習慣

除了正確思考讓我們自責的事情之外

關注那些我們做好的事情

也是幫助我們走出自責的好方法

從達成那些微小可行的目標開始

學會獎勵自己

在完成自己定下的一個小目標時

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

可以是杯奶茶

可以是一場電影

可是是一頓火鍋

學會喜歡自己能夠幫助我們

在自責和自己之間建立起緩衝帶

在自責再次來襲時

不至於在一瞬間剝奪自己所有的價值

能夠有一個緩衝時間來審視那些“錯誤”

最後

你不是神

也不是任何人的拯救者

你僅僅是一個普通人

會難過、會沮喪、會憤怒

會有做不好的事

會有做錯的事

如果你忘記這句話了

卷卷想對你說:

“沒關係,慢慢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