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这是一座念旧的老城,时间打这里路过,也难以剥落它内里沉淀的深情。偶遇着一个城里的手艺人,就像初饮一杯腥烈的酒,热辣过后,是回荡的鼓舞。

捕捉老城沙漏的温度,专注一种“看见”的感觉,用心注视一种老手艺,洞见它细化在指尖的邵润光影,便是一次身心降噪的过程。

01.花灯制作技艺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泉州自唐初建城以来就有元宵闹花灯的传统习俗,每年从正月十三起闹至十六,古城内千百盏彩灯与花灯交相辉映,装扮了上元佳节的气氛。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以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独领风骚。

▼ 代表性传承人:许谦慎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作为南方花灯的代表,泉州花灯按工艺可分为彩扎灯、刻纸灯、针刺无骨灯和金属灯等几大类,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身,制作技艺精巧,灯画题材丰富。今已年过古稀的许谦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国家级传承人,13岁即师从李尧宝大师学习花灯制作,其制作的无骨花灯造型精美别致,古朴婉约。当光线从针孔中透出,花灯便显得玲珑剔透,光彩照人。

一块光滑的木案板,一把短短的刻刀,一把锉刀,便是师恩的长情相伴。当锉刀利落地锉开银色刻刀表面的斑斑锈迹,年轮飞速运转,显露的恰恰是万古常青的恒常内里。

02.木偶头雕刻技艺

中山多巷,通政巷里,悠然清静,巷尾的提线木偶体验馆,仍保持着传统院落的典雅风貌。而与闽南老厝同在岁月里坚守的,还有一种慢步调的古老手艺——“木偶戏”。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随着泉州神祗崇拜的遍及而异常活跃,木偶头雕刻应运而兴。

▼ 代表性传承人:江碧峰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历史上,泉州民间的雕刻作坊众多,近至清代就有著名的“西来意”和“周冕号”。历来不乏雕刻能手,出生于木偶头雕刻世家的江加走便是一位光前裕后的木偶雕刻巨匠。江加走的木偶头雕刻技艺炉火纯青,木偶形象神韵含蓄而独有意蕴,其雕刻注重捕捉错综复杂的人物神情,集结雕刻与粉彩之长,被称为现代“木偶之父”。

国家级传承人江碧峰是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的第三代传人,因长年钻研祖父江加走的精妙技法,在木偶雕刻艺术领域中颇有建树,作品曾在全国和省级展览中屡获奖项。

当台上的故事开始搬演,其仰赖的媒介木偶戏具便摇身一变占据主角地位,依着妙趣横生的唱词,一种古老的澎湃力量便缓缓回溯心间。

03.刻纸技艺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取一张彩纸,调动灵巧的手指反复雕琢,不多时,龙凤、花鸟、交枝、人物、吉庆、博古等秀美图案便悉数在手中传神刻就,立意隽永,富丽典雅。

泉州刻纸艺术有剪、刻之分,先有剪纸,而后方有刻纸,故而泉州人唤刻纸又称剪纸。

▼ 代表性传承人:黄丽凤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泉州刻纸从简单粗放走向高雅精细,可细溯至李尧宝。作为南方剪纸流派的代表人物,李尧宝出身于油漆画及刻纸工艺世家,博取剪纸、堆塑、贴瓷、木刻等多方艺术滋养,创造性综合运用描、剪、刻、剔等手法,刀法遒劲细腻,线条极富韵律。而今,已位列国家级传承人的黄丽凤是李尧宝刻纸的第四代传人,因自幼师承外祖父李尧宝,深得祖传刻纸刀法,又大胆创新,艺术风骨自成一格。

“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尽如郭沫若赠诗所云,泉州刻纸技艺一枝独秀,于镂空留白之处,气韵与风华尽数揽入,整体通透细腻,极富审美情趣。

04.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用一刻钟的时间去注视那沉睡在江南街道的古老民居,总觉得与她的距离既亲近又遥远。时间拉长的浩瀚里,精细入微的雕琢凝注,都让这片“皇宫起”大厝显得沉着而优雅。

泉州传统的民居营造技艺,可以说是本土文化和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并织的结果。

▼ 代表性传承人:蒋钦全

代表性建筑:杨阿苗民居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封闭而有院落,中轴对称而主次、内外分明……

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杨阿苗故居,前后历时18年,延经技艺的打磨,妆点了闽南的一方“泉州红”。作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典型,这片红砖古厝群有着行云流水的艺术造诣,饰件有图必有意,其建筑细节中的雕刻、彩绘等无一不是闽南建筑中的精品。

出生于石雕技艺世家的蒋钦全是清代蜚声八闽的“蒋源成石铺”的第六代传人,也是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精通古建筑设计营造和文物保护修缮,可谓中国“当代艺匠”。

于清朗的天空下,坐在天井里,环顾深宅大院的幽深,细细体味古厝雕绘里调和的审美意趣,时光深邃得简直要让人跌落进去。

05.竹编技艺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山前屋后再普通不过的竹子,经由一双巧手“穿针走线”七年光阴,一件精美的竹编巨作“花木兰”便已初具规模,完整的面部间深藏平凡岁月里的坚韧与细腻。

泉州竹编技艺源远流长,可谓是一门编织美术学问,富有科学编织逻辑的神秘韵味。

▼ 代表性传承人:凌文彬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历史上,古城竹器业发达,商铺作坊多,一条竹器店云集的“竹街”便应时而生。近几十年来的创新竹编,更是将泉州竹编工艺带入蓬勃的崭新阶段,编织技法层出不穷,屡获国家、省工艺美术嘉奖。除了李硕卿首创的染色和插花技法,曾是泉州竹编厂的技术人员凌文彬,又创制出高级兽类和人物类新品种,进而提高了泉州竹编的艺术品位。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走过了五十多载的漫漫竹编路,在传统竹编工艺越发式微的年代,随着年龄增长的,还有凌文彬心中那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越发茁壮。

06.锡雕技艺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锡的亮丽光感,古朴的造型纹络,还有那必不可少的匠心独运,都藏身在这门运作想象的民间雕艺之中,而这足以让它成为动人幽意的经典。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明清年代锡壶

泉州锡雕始于唐宋,是江南花雕的代表。清代,打锡商铺触目皆是的“打锡巷”曾闻名海内外。

▼ 代表性传承人:杨峰岩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创始于1853年的“连发锡铺”,在杨氏祖辈的几代传承下,至今还遗存有明清时期的锡雕模具。如今,薪火相传的技艺在这里继续延续着它的生命力。制作模具、铸造、修整、焊接、磨光、整形、贴金……细节精湛的件件锡雕,经过打锡大师的妙手——点锡成水,花雕成器,继续成就着一件又一件的艺术佳作。作为泉州杨氏锡雕技艺的省级传承人,杨峰岩是连发锡铺第五代传人,

十多岁便师从其父学习锡雕技艺,醉心锡雕60余年而不辍。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走过跌宕沉浮的打锡历史,杨氏锡雕坊依然沉静内敛地守候在古城泉州,埋首打造属于锡雕的雅致形象。

07.珠绣制作技艺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一双精美的珠绣鞋,促成了多少古泉州新嫁娘过门第一步华美的流泻,轻易便勾勒出了彼时女子珠光宝气的“闺秀”气质,一时惊羡旁人无数。

泉州珠绣缘起于金苍绣,由刺绣发展而来,这种精致的慢工细活,流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 代表性传承人:陈克忍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泉州珠绣主要为玻璃珠绣,凭借凸绣、串绣、叠片绣等传统的工艺手法,绣制出浅浮雕式的图案,具有独特的装饰手法和艺术风格。五岁便开始提线运针的陈克忍是一位资深绣娘,也是泉州珠绣技艺的市级传承人,其制作的绣作新颖别致,手法严谨细腻,风靡海内外。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时间为珠绣技艺描上了金色的皱纹,而琉璃溢彩的绣品下,晃眼的是精致到细枝末节的织绣技艺。

08.南嗳制作技艺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发黑的木窗门,总是容易让人想起岁月的温润与情长。奎霞巷内一家苍华古朴的老铺内,除了泛黄的老相片、剥落的旧墙面,似乎连这里口述的故事也是上了年纪的。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摆放在旧木厨里的南嗳,是一种中音唢呐,它是泉州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

▼ 代表性传承人:李国庆

偶遇老手艺|在古城泉州遇见指尖上的艺术

作为世传的制嗳家族,南嗳制作铺专制嗳仔嘴,许多老泉州人也称它为“壶协轩”。这里的唢呐,每一道工序都由手工完成,通常做完一把需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与别的制作铺不同的是,南嗳制作铺的唢呐并不接受订制,

制嗳第三代传承人李国庆严格把控唢呐的每一道工序,因此制作出的每一把唢呐都精致小巧,并凭借发音极好而远近驰名。

当悠长柔美的唢呐声在耳畔响起,总与那记忆里传来的钉钉当当的敲打声重叠,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掩在门内专注打磨乐器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