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拍了《孩子王》,徐克拍過《棋王》,田壯壯要拍《樹王》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已經十年沒拍電影的田壯壯,顯然不甘心只在電影學院教書育人,如今他終於要重執導筒,把阿城的《樹王》拍成電影,目前影片已進入勘景階段。

作為上個世紀在文壇曾經名動一時的作家,阿城的“三王”(《棋王》、《樹王》和《孩子王》)可謂大名鼎鼎,如今移居海外,少有作品問世。而和張藝謀、陳凱歌等人同為第五代導演的田壯壯,拍出過《紅象》、《搖滾青年》等作品,近年來其執導的作品漸漸稀少,主要精力放在電影教學和青年導演扶持等方面。

一個是久不創作的文壇名家,一個是沉寂已久的電影導演,這次碰撞會產生怎樣的火花,著實令人期待。不過據目前公佈的消息來看,阿城並未參與到電影《樹王》,僅僅提供了小說《樹王》作為拍攝文本。

一位沉寂已久的第五代導演

距離田壯壯這個名字出現在大銀幕上,最近的一次應該是今年的平遙國際影展。影展上大獲好評的《過春天》,田壯壯正是它的製片人和監製。


陳凱歌拍了《孩子王》,徐克拍過《棋王》,田壯壯要拍《樹王》


在第五代導演中,田壯壯迥異於其他人,這個“迥異”不光是指電影題材等方面,同樣是指導演生涯。

1982年田壯壯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片《紅象》,1984年的《獵場扎撒》拍出來之後沒有上映,原因是送審時被指“看不懂”,1986年的《盜馬賊》遭刪減,1988年的《特別手術室》同樣被禁止上映,具體原因是題材涉及女性未婚先孕……到了《藍風箏》,由於未拿到龍標去國外參展,田壯壯更是一度被禁止拍片。

1993年《藍風箏》獲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也因為這部電影,田壯壯受到了很大影響。《藍風箏》之後的田壯壯,有好幾年沒有擔任導演,有種廣為流傳的說法:因為這部電影,田壯壯被禁止拍戲十年。而據他後來接受採訪時澄清,其實自己只背了一年的處分。

坎坷,是田壯壯導演生涯的常態。


陳凱歌拍了《孩子王》,徐克拍過《棋王》,田壯壯要拍《樹王》


因為所選電影題材的特殊,田壯壯總是被過度解讀,在很多看似慷慨激昂實則捕風捉影的文章裡,田壯壯總以一種堅決抗爭、斯人寂寞的形象示人。在前不久接受新浪娛樂採訪,記者問田壯壯電影是不是他鬥爭的一種手段時,他當即表示不能是“鬥爭”,電影可能是一種表達,是一種態度,但鬥爭這種程度的用詞,太過了。

自從2009年的《狼災記》之後,田壯壯再沒有署名導演的作品,倒是因為出演《相愛相親》和《後來的我們》,拿到了兩項金馬獎提名。什麼時候還有田壯壯執導的作品,一直成了一個謎,如今這個謎有了答案。


陳凱歌拍了《孩子王》,徐克拍過《棋王》,田壯壯要拍《樹王》


文壇怪才的最好作品

田壯壯重出江湖,他的選擇為什麼是《樹王》?

想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回溯一下它的原著小說作者——阿城。


陳凱歌拍了《孩子王》,徐克拍過《棋王》,田壯壯要拍《樹王》


阿城是個奇人,其一出道,就引起文壇矚目,處女作《棋王》引起了眾多讀者的討論,隨後的《樹王》和《孩子王》同樣精彩,在其作品序列中並稱為“三王”。阿城的創作主要集中在中短篇小說上,作品數量有限,但影響甚大。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尋根文學”大行其道,因為阿城作品的鄉土氣息,學院派往往把他的小說歸結於“尋根文學”之中,言之鑿鑿,大有視其為“尋根文學”得力干將之勢。

尋根與否可以探討,學院派的定義也可以商榷,但傳奇的姿態無法否認。阿城的文字擅長白描,往往寥寥幾筆,就寫活了一個人物。他的作品既有著師承古典的淡雅,又不脫離民間鄉土的野趣,對於民俗文化的關注、人生哲理的感悟,時常在阿城的筆下纏繞交織,是典型的傳奇小說手筆。


陳凱歌拍了《孩子王》,徐克拍過《棋王》,田壯壯要拍《樹王》


小說之外,阿城也和電影頗有淵源。阿城對劇本十分熟悉,他和大導演胡金銓合寫了《畫皮之陰陽法王》,和侯孝賢合作過《刺客聶隱娘》,是電影《芙蓉鎮》、《日月》的編劇。田壯壯之前翻拍費穆的《小城之春》,拍攝《吳清源》,劇本都是出自阿城之手。在第62屆威尼斯電影節上,阿城還擔任了電影節的評委。

田壯壯的作品一貫關注一些邊緣性質的人和事,多少帶有一些野趣,這和阿城作品的審美傾向不謀而合,加上兩人有過合作彼此熟悉,所以拍攝《樹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陳凱歌拍了《孩子王》,徐克拍過《棋王》,田壯壯要拍《樹王》


在阿城的“三王”中,《孩子王》被陳凱歌改編成電影,《棋王》則由嚴浩和徐克聯合指導,只有《樹王》一直無人問津。其實不是沒有人有想法,田壯壯早在十幾年前就有心拍攝《樹王》,還就具體問題和阿城聊過,但是技術問題作為制約電影拍攝的一大瓶頸始終存在。

田壯壯自己說過:“你又不能去砍樹,你又不能去燒山,你不能為一個電影去把這些事給做了,那電影寫的本來就是保護環境,所以我覺得這個就是挺矛盾的,那你要一棵樹都不砍的話,就拍好一個《樹王》,你非得有特效幫助才行。”

《樹王》的故事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知青們想要砍掉無用的樹,把山上的樹王作為一種迷信消滅掉,而“樹王”肖疙瘩為了保護樹,和知青之間進行了角力,最後知青佔了上風,把森林中的樹木砍伐殆盡,山上的樹王被砍伐之後,人間的“樹王”肖疙瘩也抑鬱而終。


陳凱歌拍了《孩子王》,徐克拍過《棋王》,田壯壯要拍《樹王》


以今天的視角來看,《樹王》多少有些主題先行的弊病,藉著環保文學的東風,在故事上有些欠缺。但是論及語言成熟度和反映時代精神的側面上,《樹王》是一部難得的佳品。

這樣一部文學佳品,如何改編成一部優秀的電影,本就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何況是沉寂已久的名導出山。對於影迷們的期待,田壯壯倒是處之淡然:“本來我這個人不在江湖,江湖裡還有我傳說。我又回江湖了,是吧?這武功全廢了回來了。但是我卻恰恰不想這一點,我只想做好一件事,我認為這件事可以做,而且是特別難做的、特別有挑戰的事,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因為我要去想盡一切辦法把它做得最好。對我來說,是一個特別神聖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