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第一功臣竟然不是尉迟敬德,而是个史书中决口不提的人

史书上对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记录有很多矛盾之处。

如果把褒扬李世民和贬低李建成的文字去掉,只接受客观结果,是否能够梳理出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前期过程,以《大唐创业起居注》为准。

玄武门之变第一功臣竟然不是尉迟敬德,而是个史书中决口不提的人

长安古城

李世民功劳很大,李建成也不是白给的。

当年李渊起兵反隋,28岁的李建成和19岁的李世民就已经在军中,留下14岁的李元吉留守太原老巢。

霍邑一战,建成、世民二人各带着几十骑城下诱敌,惹怒守城的隋将宋老生开城迎战,结果被建成、世民突袭抢了城门,隋军大溃,宋老生也死在阵中。

渡过黄河后,李渊、李世民直奔长安,留下李建成镇守潼关。李建成和刘文静挡住了隋将屈突通数万大军的进攻,给李渊进军长安守住了后路。之后,李建成又增援李渊,李渊总军力达到了二十余万。

拿下长安后,建成、世民兄弟率精兵十万东进洛阳,但没有攻下洛阳,只得回兵。

李世民的表演时间到了,先是消灭薛举父子取得陇右地区,再击败宋金刚、刘武周平定北方,大破王世充、窦建德势力占据华北,重创刘黑闼和徐圆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李建成也没闲着,多次出兵防御突厥,并接受魏征建议,领兵消灭刘黑闼残余势力,平定了山东。在朝中参与朝政,处理事务也是颇为得体;

李元吉表现不太好,守了两年太原,结果在他手里丢给了刘武周。李渊为了收复老家,先后派李仲文、裴寂领兵攻打,都是大败而归。第三次是李世民带队,废了好大力气才消灭了刘武周,收复太原。这个过程至少说明刘武周很强,但李元吉有多差还看不出来。

于是,李元吉后来就没得到独当一面的机会,只是在跟着李世民征讨王世充之战中立下一些功劳。

李渊对兄弟三个很好,建成当了太子,李渊出去游猎就由太子代理朝政。世民和元吉都位列三公,三个孩子都可以自己铸钱花用。

这时父子四人还算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玄武门之变第一功臣竟然不是尉迟敬德,而是个史书中决口不提的人

李渊更不是窝囊废。

起兵反隋仅仅五个月就拿下了国都长安,李渊可不是一般人。对于李渊来说,将来把家业传给哪个儿子也是他一直考虑的问题。

两个儿子差了9岁,大儿子既管军又管民,虽然没有丰功伟绩,但各种基础工作做得很多,几件大事交给他办也都办的妥妥贴贴;

二儿子从小就体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十七岁跟随云定兴去雁门关救隋炀帝表现出色。起兵反隋之后更是如此,天下有三分之二算是他打下来的。

要是弟弟能尽心尽力帮哥哥一辈子就太好了。窦皇后给李渊生的五个孩子,玄霸早死,平阳公主刚刚去世,李渊再也不想失去其他的孩子了。

但是,李渊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还是绝了老二这个心思吧,将来让他恨自己这个父亲,别恨他的哥哥,李渊应该是这么想的。

李世民虽然被任命为百官之首的天策上将,“掌国之征讨”,但军队的日常管理由各部队的将军负责,没有李渊的命令,李世民不能调动国家军队一兵一卒。

天下初定,已经没有什么敌人值得李世民出马了,他的主要工作是埋头在经史子集这些学问上,建立文学馆吸纳各方的文士,空闲时间与府内十八学士讨论经义,经常到深夜才休息。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自己百年之后建成继位,世民和元吉仍然辅助建成,这个天下谁也夺不走,李渊还是这么想的。

李渊是有信心的,京城卫戍部队由他亲自掌管,十六卫野战军没有他的兵符任何人也别想调动。森严的纪律和监督机制,决定了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只要自己在,三个儿子都会乖乖的。

玄武门之变第一功臣竟然不是尉迟敬德,而是个史书中决口不提的人

唐高宗李渊献陵

谁先开的头并不重要。

兄弟三个的矛盾从什么时候开始无人知晓。是建成先觉得自己地位受到了威胁,还是世民觉得自己更应当成为太子,或者是元吉在其中没起好作用。

但至少建成、元吉挖世民的墙角,李渊是知道的。但李渊并不在意,既是儿子的部下,更是我李渊的臣子,无论归属于谁,都是为国家效力。

后来建成让元吉带着世民手下一批将领和精兵防御突厥,李渊是同意的,世民直属手下有些强大的过分了。之后,建成元吉对世民手下的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的迫害,李渊也是心里清楚。

兄弟几个矛盾表面化是杨文干事件。有人举报地方官杨文干和太子谋反,太子给杨文干送去了甲胄兵器。李渊在调查事件过程中,杨文干果然起兵造反,虽然轻易平息下去,但李渊估计是弄清楚了兄弟几个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只能各打五十大板,压一天算一天。

李渊还是倾向于建成的,否则就会安排李世民镇守洛阳,而不是困于长安。

玄武门之变第一功臣竟然不是尉迟敬德,而是个史书中决口不提的人

(房玄龄)

图穷匕见。

玄武门之变前,突厥再次入侵,又准备让元吉而不是世民统兵防御。这时,建成、元吉的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了世民的实力,留给世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报李渊,建成、元吉淫乱后宫,还要杀自己。李渊决定,明天开会问这个事情,第二天就召集了裴寂等一帮大臣做陪审员,其中颜师古是颜回的第三十七代后人,负责皇帝起居和国家大事记录的,这种老夫子可是眼里进不得沙子。

看来这次李渊是认真的。

但审判庭没有等到被告和原告的到来,路上原告截杀了被告。原告可能自己也觉得证据不足,或者这个事情不足以制被告于死地。

玄武门的喧嚣惊动了李渊,但尚且来不及调集兵马护卫,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敬德就手持长矛、身披重铠来到了李渊面前。

长安城中李渊亲掌的军队至少十万,但不足百人的尉迟敬德队伍“护卫”着李渊,李渊只能下诏由李世民掌握长安兵权,立为太子,还在三日后禅位,自己开始享受太上皇的快乐人生。

玄武门之变第一功臣竟然不是尉迟敬德,而是个史书中决口不提的人

(尉迟敬德估计就是这个形象站在李渊面前)

一些小小的细节。

建成、元吉私下组建了一支两千人的长林军,加上他们府中的亲卫,在薛万彻、谢叔方、冯立等将领率领下,开始攻打玄武门。战斗很激烈,流矢都射到了内宫,数名守门将领被杀,但始终无法进入玄武门。

尉迟敬德带着一支七十多人的骑兵,杀了李元吉后失踪。估计是直奔大内,“说服”了李渊的内城守卫和贴身侍卫,得到了与皇帝李渊面对面披甲持矛交谈的机会,并且又“说服”了李渊把长安兵权交给李世民。之后直到玄武门战斗了很长时间,才拿着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出来,二人兵马溃散。

这时,李世民手下几百骑兵也到了玄武门外,李世民的妻舅高士廉也释放了一些囚徒,给他们装备兵器盔甲,到了玄武门不远的芳林门。这些,是双方能够调动的全部力量。

其他人都没有考虑到玄武门守军这个最大的变数。

玄武门之变第一功臣竟然不是尉迟敬德,而是个史书中决口不提的人

玄武门之变第一功臣应该是谁?

玄武门守将常何先放入了李世民等几人城内埋伏;再放建成、元吉入伏,但拦下了他俩的护卫;建成死后又放尉迟敬德等七十多骑兵进城,还为了阻止建成、元吉手下进城不惜苦战,直到大事已定、尉迟敬德拿着人头出来。

这个常何,才是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

常何原来是李世民部将,后来被李建成拉拢成为心腹,并委任在玄武门这个关键岗位。玄武门之后,常何虽然没立下什么丰功伟绩,但也一路高官显贵,六十五岁寿终。

《旧唐书》上常何连传记都没有,名字也只提了4次,还和玄武门没有丝毫关系。

至于常何是接受了李世民的贿赂,还是一直就是李世民的人,史书上找不到相关记录。另外,除了常何之外,是否还有尚未启动的其他人?那一天是常何值班,是唯一一次机会还是尚有其他机会?

李世民这种军事天才,用间可是基本操作。如果说李世民从起兵那一刻起,就开始为玄武门做准备,这个一点儿也不令人惊讶。

玄武门之变第一功臣竟然不是尉迟敬德,而是个史书中决口不提的人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