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鏡能否重圓?跨部門協作,難!難!難!

破鏡能否重圓?跨部門協作,難!難!難!

職場如江湖

各門各派總有自己的

“獨門功夫”和“ 大俠英雄”

有的人和你交情深厚,如“忘年交”,有的人你都不願意多說一句話,稱“半句多”。可造化弄人,偏偏你的掌門愣是派你去對方山頭尋求合作,對方來人偏就是令你頭痛的那位:上次與你單挑輸給了你、負氣而走的漢子,且你上次傷得也不輕。

是的,你看他不爽,卻又躲不掉他,同時,他也這麼看你。

那麼這一次的聯盟,還能達成嗎?

兩派之間的關係,又會因此向什麼方向演變呢?

你懷著忐忑的心情發出會議邀請,三分鐘之後收到了對方的“接受”。

破鏡能否重圓?跨部門協作,難!難!難!

接下來,你經歷了一個禮拜的“會前恐懼症”,腦子中不斷演繹的是你面對種種被拒絕、被指責、被忽視的回應準備,於是,你失眠了。

終於到了約定見面的日子,推開門,你發現他比你早到了,他抬起頭注視著來人的方向,你們彼此相視兩秒,突然都尷尬地笑了:原來,他擔憂的臉上也掛著一雙熊貓眼。哈!

破鏡能否重圓?跨部門協作,難!難!難!

VUCA時代,

跨部門協作的機會非常多,而你遇到自己不擅長溝通的機會也隨之變多。有的人習慣想辦法避開、繞過這種場面,有的人還是硬頭皮上情著魚死網破的決心,還有的人懷抱佛性勇敢地嘗試挽回曾經破裂的關係…

無論哪種溝通策略和對應方式,檢驗其是否成功無非有兩項標準:

1. 大家在溫和、客觀的氛圍中討論分歧(沒有人跳到桌子上吵架,氣氛好,不破壞關係)

2. 彼此共同關注事實,聆聽、提問、表達,皆致力於以符合大家最大利益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彼此都不太吃虧,或者都能有所獲益,這才有合作的意義)

各位英雄,您應該也嘗試過各種溝通方式,甚至接受過不少溝通培訓,效果如何?

小師弟委屈且氣憤地向你抱怨說,

“好幾次了,找他們開會,要麼是不回應,要麼是口頭答應事後卻拖拖拖,我真不知道怎麼和工程師打交道。總是給我吃軟釘子!難道系統早點做出來,不是他們想要的嗎?”(此處,工程師並非泛指,只是小師弟系統項目的一位成員)

作為大師兄的你安慰道,

“放輕鬆,我覺得他們還好啦。思路清楚,很嚴謹,總是在每次測試後迭代出更棒的版本。可能是溝通環節的誤會。”

破鏡能否重圓?跨部門協作,難!難!難!

隨後,大師兄生情並茂地分享了他的獨門秘訣,小師弟再次前去試圖追討系統開發進度報告,他們是這麼溝通的:

小師弟:兄弟,很久沒看到你了。上次我們一起開會過進度都是半個月前的事了。

工程師:是,我最近很忙。

小師弟:我能和你談談上次那個項目的進度嗎?

工程師:如果你想談的話…

小師弟:“如果我想的話”這話什麼意思啊?難道你不想嗎?我都主動來找你了。

工程師:我也想談,只是我覺得沒什麼可說的。

小師弟:我覺得及時檢查進度很重要,對你我所在的部門都同樣重要。

工程師:聽著,我覺得這個項目開的會已經夠多了。你知道我很忙的!沒什麼必要再談了…

小師弟:我知道你的活兒多,要開會也要寫報告。我只是想你能抽點時間,我們一起再過一過進度。好嗎?

工程師:……

小師弟:你能給個回應嗎?哪怕給個時間?

工程師轉身離開了現場。

顯然,小師弟並沒有得到他預想中的溝通結果,而工程師對這次的談話也並不滿意。喬治·伯納德·肖說過,“交流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誤以為交流已經發生了。”

更進一步,如果類似的經歷一再出現,小師弟和工程師的跨部門協作可能會以某種方式中止:以規定流程強迫對方、拒不回應、對對方能力提出質疑、人身攻擊、申請退出項目組等等。

不愉快的雙方回到各自部門,尋找到合適機會向部門內同事傾吐心聲,某些情況下甚至是繪聲繪影地演繹,於是“協作困難”進一步在部門間、組織內得到擴散、傳播,形成某種思維定式:

- 為什麼每次檢查額度,ta總是有藉口,推諉扯皮,相互拆臺,頭真大!

- 好奇怪,同事說找ta調試bug非常順利,咋到我的項目上就卡住了呢?

- 我不是ta老闆,平時也沒什麼交情,我是替ta考慮,ta為啥不領情還很生氣?

破鏡能否重圓?跨部門協作,難!難!難!

這些消極的思維定式,逐漸會讓組織內的溝通,無論跨部門還是部門內,從溝通過程或溝通內容上,都容易“擦槍走火”,上演一出又一出的鬧劇,嚴重浪費組織資源。

人際溝通與協作中,因為職級影響力和文化的不同,人們在跨部門協作中推進項目進展、調動成員積極性偶爾會遇到障礙。而這些障礙其實是特別好的警示,幫助人們意識到自己的協作風格和思維模式特點,有機會發展或維繫雙贏、信任的同事關係。

研究發現,在面對合作-競爭局面時,通常存在四類協作風格,不同風格代表著不同的思維習慣和溝通模式。瞭解不同協作風格及其行為背後的“模式”,有助於我們尋找開啟協作之門的鑰匙。

破鏡能否重圓?跨部門協作,難!難!難!

比如小師弟,表現出“強盜”風格。在推進協作的路上,主動性(攻擊性)很強,不太給對方空間,沒有充分地體現出合作姿態,甚至沒有做到有效聆聽,更多呈現出希望對方配合自己的要求。

工程師採取了“隱士”風格,不願意花時間在開會討論這類合作行為上,也沒表現出對項目進度的“上心”。

這四種不同的風格,只是對協作行為中的一種“習慣”性統計分類,意識到不同風格的特點和模式,接下來要考慮如何與不同風格開展或維護協作關係的問題:

- 目前要解決的是單次問題,還是長期關係維繫?

- 有什麼行為能迅速阻斷對話、引發衝突、惡化關係?

- 是否有過不愉快的溝通經歷,還有什麼辦法挽回局面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