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榆樹黑老太爲何與慈禧結拜姐妹,後全家又被追殺,是真的嗎?

小甜貓喵喵喵


黑老太何許人也?是吉林望族於氏于凌奎的太太。

據說此人相貌奇醜,身材不高卻生就一雙大腳,腳長一尺三寸,膀闊腰圓,面如土色,眉粗眼細。最為恐怖的是,臉上佈滿麻子,繁若星辰,密密麻麻。

這樣的人居然得到慈禧的厚待,慈禧用八抬大轎把她抬進京城,而且,傳說兩人還結拜為姐妹,這是怎麼回事呢?

(慈禧的結拜姐妹黑老太)

要搞清楚原因,我們得先從於氏家族說起。

於家祖籍在山東省濰縣小東莊。乾隆年間,因山東一帶連年乾旱,地裡的莊稼顆粒無收,百姓餓殍遍野,紛紛舉家逃荒。

也就在此時,於家的祖輩於居安迫於生計,攜家帶口,逃荒至吉林榆樹太平川落腳。

關於於家為何選擇定居榆樹太平川,還有一個奇異的傳說。

傳說於家第一代先祖於居安帶家人逃荒途中,全家人實在飢餓難忍,於居安便前往一戶人家乞求食物。前來為於居安開門的,是這家的男主人。他見於居安骨瘦如柴,衣衫襤褸,便慷慨地為於居安奉上了一筐紅薯。於居安正要轉身離去,男主人叫住他,圍著他轉了幾圈,又仔細端詳於居安的相貌,對於居安說出了一番話:“你們一路向北而行,只要看到‘牛上房,車上樹’,就可定居下來,必定大富大貴。”

原來這個男主人是一位相面師,他算出了於居安一家日後定會顯赫尊貴。

於居安依言而行,直至榆樹太平川時,恰如相面男子所言,真有一頭牛在屋頂吃草,一架紡車掛在樹上。

原來當時的榆樹人大都喜歡挖地窨子,地面就是屋面。這不正好就是“牛上房,車上樹”嗎?於是,於家就此紮根榆樹太平川,建家立業。

於居安世家為醫,祖傳醫術相當精湛,特別擅長醫治天花。來到榆樹後,於居安開了一家醫館,門口懸掛一副對聯:“只願天下人無病,不怕架上藥生塵。”開始懸壺濟世,治病救人。

於居安接連治好了幾個疑難雜症,由此聲名遠播。求醫問藥之人絡繹不絕,人送外號“種花郎中”。

(於居安舊照)

及至於居安的孫子輩,於氏一族開始發達,三個孫子中有一人中進士,一人中舉人。於家第四代共有11人,其中有四位進士、四位貢生、兩位秀才,只有一位沒有考取功名,因此出現了“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的盛況景象。這在科舉史上都是罕見的。由此名震朝野,顯赫一時。

尤其是第四代中的于蔭霖,堪稱於家後代中的佼佼者,官至河南巡撫。為官清廉正直,不畏權貴,在民間享有“包青天”的美譽。《清史稿》中記載,于蔭霖曾數次彈劾清廷參與俄羅斯邊界談判的大臣,為大清挽回“數百里地的江山”。

黑老太是於家第三代于凌奎的夫人,也就是于蔭霖的母親。因為她養育了四個進士和兩個秀才而名動京城。慈禧非常好奇,為表彰她的賢良淑德,特下旨召見。在官軍的護送下,黑老太乘坐八抬大轎一路上京,才有了慈禧和黑老太結為姐妹的故事。

(慈禧畫像)

當然,這只是傳說,正史上沒有記載。不過,就算沒有拜為姐妹一事,黑老太所受到的禮遇,也是空間的。

那麼,如此顯赫的於家人,為何會被追殺呢?

這是因為於家地位顯赫,富甲一方,難免在後代中出現紈絝子弟,不肖之徒。這些人漸漸驕橫跋扈,魚肉鄉里。榆樹本地一位秀才看不慣於家的所作所為,聯合吉林駐守將軍,羅列了於家二十多條罪狀,上告慈禧。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於家修建房屋時,在門樓上刻龍。

慈禧龍顏震怒,下令抓捕於家人上京問罪。當時黑老太和于蔭霖已經去世,於家群龍無首,只好一把大火燒掉了於家府邸,眾人亡命天涯。至此,於家徹底衰落。

現如今,只留下一首民謠傳唱至今,廣為人知:“大幹州(太平川原名),太平川,於(魚)躍龍門親眼見,一家大小都為官,條條魚(於)兒上了天……”

(參考資料:《清史稿》《於府風雲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先回答問題,吉林榆樹確有這個家族,也曾十分顯赫。但吉林榆樹黑老太與慈禧結拜則就是傳說野史了。而於家於凌辰所建的魁星樓,現在仍在吉林榆樹縣城,每逢考試,來奎星樓參拜魁星君的人的絡繹不絕。

大幹州,太平川,於(魚)躍龍門親眼見,一家大小都為官,條條魚(於)兒上了天

這是流傳於太平川關於於家的民謠。從民謠也可以看出,當年於家煊赫的家世和巨大的影響力。“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就是於家在最鼎盛時的真實寫照。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中,吉林榆樹共有八人考中進士,其中五人出自於家。



據野史傳聞,慈禧太后聽說於家有一位黑老太太,面色黝黑,滿臉麻子,腳一尺三寸,雖然貌不驚人,卻是一名奇女子:她養育的七個兒子中,有四人考中進士,“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的佳話。於是慈禧太后頒下懿旨,要接見這位黑老太,與黑老太見面後,思琪太后被黑老太的仁厚與聰慧打動,遂與其結拜為姐妹。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從來就沒有千年不變的王朝,也沒有永遠興盛的家族,於家出了五名進士高官,成為當地最大最有權勢的家族。但隨著家族的擴大,於家也變得良莠不齊。據說有餘家子弟和家丁僕人仗著於家的權勢,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最終被人告發,顯赫一時的於家轟然倒塌,只留下了魁星樓和關於於家的民謠在當地傳唱,訴說著當年於家鼎盛時的傳奇。


鳶飛九天2018


1785年山東濰縣遭遇百年乾旱,當地郎中於居安夫婦被迫帶上十三歲的兒子於龍川闖關東謀生。

逃命途中遇見一位鶴髮童顏的道士,於居安求教道士安家之處,相士掐指一算對三人道:“看到牛上房,車上樹”便可安家立業。

一家人繼續前行數日,小龍川果真見到一頭牛在房頂吃草,走近一看,原來當地盛行挖地窖,實際是牛在平原上吃草,但看上去就像在房頂一般。無巧不成書的是在不遠處,一臺紡車剛好掛在一顆大樹上,於是於家人就在此地落了戶,紮了根。

當時,這個地方叫孤榆樹大幹州。

安定之後,於居安重操舊業,遊走郎中、家境日豐,于于龍川就此娶妻生子:長子于凌奎,次子於凌雲,三子於凌辰。

於家重視對子孫的教育、1811年在自家開設私塾,聘請先生教育子孫,多人中舉,“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就是於家當時真實寫照。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中,吉林榆樹共有八人考中進士,其中五人出自於家,於氏大家族創造了科舉史上的神話。

特別是于蔭霖,官至河南巡撫,並破格戴一品頂戴花翎,在民間享有“包青天”的美譽,屬於官家評價極高的一位封疆大吏,他也是《清史稿》及國史館立傳的唯一的吉林漢族人。

同治十二年,慈禧聽傳聞於家這位培養出學霸葫蘆娃的老孃太醜了,以至於醜到了奇人的境界。傳說這黑老太滿臉黝黑、滿臉麻子如繁星當空,下巴還長黑鬍子,更突兀奇巧的是,她還是一雙大腳,腳大一尺三寸,人稱黑老太,甚是好奇同時也為了褒揚於家母親育兒有方,慈禧特命用八臺大轎把黑老太(於氏家族第三代于凌奎的太太)請進宮。

兩人經過深談,黑老太談吐不凡,各種見解和詩詞歌賦等等,無所不知,無所不懂。簡直就是學霸。慈禧大喜過望,相見恨晚,二人於是結拜成了好姐妹。慈禧年長黑老太5歲,慈禧做了姐姐。

後黑老太北京病逝,慈禧聽聞後賜龍頭鳳尾槓、半朝鑾駕回太平川發喪。黑老太的靈柩和于凌奎合葬在今榆樹市花園山於府墓地。


美麗青春您真痘


相傳,孤榆樹境內,有一位姓趙的夫人雖說長相不堪入目,滿臉黝黑且全是麻子,而且下巴上還長著鬍鬚,最令人吃驚的是她有一雙大腳,人們都稱她為黑老太,就是這樣一個奇醜無比的女人,慈禧太后卻和她結拜成姐妹,這又是為何?

(慈禧太后)

原來是黑老太有7個兒子,竟然全都學識淵博,三個秀才四個進士,村裡人都叫“七子登科”。

這件事在孤榆樹境內傳的沸沸揚揚,慈禧太后在宮中聽聞,覺得黑老太竟然能教育出7個兒子成才,於是想看看這個黑老太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女子?

次日慈禧太后發佈意旨,讓在朝為官的三子于蔭霖前去太平川老家接母親進京面見慈禧太后。

黑老太選好日子便進京,因為在鄉下沒見過京城長什麼樣,一路上都非常好奇,所以總是打開轎簾東看看西看看,有時還下來走一走,嘴裡還抽著水煙,一雙大腳特別顯眼,因為當時很多女子都是裹腳的。

(黑老太進京)

三子于蔭霖見母親這樣,於是就跟黑老太說:“母親,這裡是京城,您就在轎子裡看看外面就好了,不用老是下來。”

黑老太頓時火冒三丈:“臭小子,你是不是嫌棄娘長得醜,給您丟人了?”

說歸說,黑老太還是聽取了兒子的意見。

到了宮中,黑老太被慈禧太后在養心殿召見,慈禧太后讓黑老太坐在自己的對面,慈禧算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女子,皮膚黑、麻子臉、長鬍須、腳大,慈禧一臉迷惑,這樣一個女子怎麼能教出這麼多出人頭地的兒子?

慈禧:“您教子有方,7個兒子都在為朝廷出力。”

黑老太:“我教的再好也不如太后您洪福齊天。”

慈禧望了一眼黑老太的腳,問道:“您的腳有多大?”

黑老太:“一尺三寸”。

慈禧:‘真是腳踏大清南七北六省,臉上還掛著北斗七星(麻子),定是有福之人。’

慈禧太后和黑老太相談甚歡,認為黑老太嘴甜,有樸素,竟然有了幾分好感,也不覺得黑老太有多醜了。

隨後就說你來趟京城不容易,就在宮中多住幾天吧,我們兩結拜為姐妹,沒事你也可以經常來和我聊天。

就這樣黑老太竟然成了慈禧的御妹。

那麼這個於家後來有事怎麼被追殺的呢?

要說還是要怪黑老太幾個兒子,看見母親成了慈禧太后的御妹,他們也自然成了慈禧的御外甥,於是做起事來也是更加目空一切、驕橫跋扈,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得罪了恭親王,並招來殺身之禍。

而黑老太自己也在北京病逝,慈禧聽聞後賜龍頭鳳尾槓、半朝鑾駕回太平川發喪。

黑老太的靈柩和于凌奎合葬在今榆樹市花園山於府墓地。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羽評郡主


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山東萊州府濰縣小東莊(今濰坊市寒亭區東莊鄉小東莊村)生活著一戶人家,男主人姓於,名居安,是此地小有名氣的江湖郎中。女主人做些家務,夫妻二人育有一子,名叫於龍川,在村裡上私塾。



▲於龍川

夫妻二人勤儉持家,小日子過得還不錯。然而,好景不長,次年山東濰縣遇到了特大幹旱,老天爺半年多沒下一滴雨,莊稼絕收,為了活命,夫妻倆一合計,決定帶上十三歲的兒子離開家鄉闖關東謀生。

一家三口一直往北走,但是東北地廣人稀,想打聽一下道都找不到人,“哪裡才是自己的落腳地呢?”於居安腦海裡盤算著。正胡思亂想之間,迎面走來了一個鶴髮童顏的道士,老者可能走的太累了,於居安走上前給了老者一個饅頭。

相士端詳了一會他的兒子於龍川,說,“此子有貴相,將來光宗耀祖就靠他了”。於居安沒往心裡去,他想的是在哪落腳,於是求教相士指點一下。相士掐指一算,臨別時對三人道:“看到牛上房,車上樹”便可安下家來。



▲魁星樓

一家人繼續往北走,當走到一片榆樹地時,小龍川突然看到一頭牛正在房頂上吃草。原來這地方盛行挖地窖,老牛從地窖出來,實際是在平原上吃草,從遠處看像是牛上房在吃草。再一扭頭,看到一臺紡線車掛在一棵大樹上,這不就是相師說的車上樹嗎?

“爹、娘,這就是咱們落腳地了。”小龍川高興的說道。於是一家人在今榆樹市安居了下來。

相師說的沒錯,現在吉林省榆樹市太平川就是於氏家族興起的地方,至今還有於氏家族留下的痕跡。比如現在榆樹市遺留下來的魁星樓和種榆書院,所有這些古蹟無不訴說著當年於氏家族的興衰史。

於氏家族為了興旺發達,把當初落腳的榆樹大幹州改為了現在的太平川,於龍川認為“大幹州(沒水)對魚(於)不利,所以改成了現在的太平川。這個傳說在東北流傳很廣。



那麼,相士口中說的於氏家族興旺發達就靠於龍川這事如何呢?

話說於居安一家安居榆樹太平川后,由於家中貧困於龍川沒有繼續讀書,而是娶妻生子。後生三子:長子于凌奎,次子於凌雲,三子於凌辰。於龍川最大貢獻是培養了三個進士。

可以這樣說,於氏家族從此開枝散葉,輩輩出人才,清朝三百年間,榆樹總共出了8位進士,太平川於氏就獨佔5人。朝中為官的不計其數,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太平川,於(魚)躍龍門親眼見,一家大小都為官,條條魚(於)兒上了天”。現存的榆樹魁星樓是於家第三代子孫、道光年間進士於凌辰倡議捐款修建的。種榆書院始建於清同治十一年,是於凌辰、於凌雲兩兄弟倡導捐款修建的。

據說到了同治十二年,慈禧為了褒揚於家母親育兒有方,特命用八臺大轎把黑老太(於氏家族第三代于凌奎的太太)請進宮,慈禧久聞黑老太是個奇女人,聽說她腳大一尺三寸,這次一見面,慈禧更覺得奇怪。

黑老太不但臉黑,而且滿臉麻子,比鍾馗的妹妹鍾無豔醜多了。不過經過交談,黑老太談吐不凡,各種見解和詩詞歌賦等等,無所不知,無所不懂。簡直就是學霸。慈禧大喜過望,心想“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她和黑老太談得很投機,二人於是結拜成了好姐妹。慈禧長黑老太5歲,慈禧做了姐姐。黑老太自然就是妹妹了。



▲黑老太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權勢可以讓人瘋狂,於家有權有勢就任性,這和功臣不檢點一樣,自以為有仗勢欺負善良的人們。

話說到了光緒年間,太平川於氏家族的一些後人以及府中家丁護院仗著權勢,開始橫行鄉里。此時被於家得罪的秀才湯文碩找到復仇機會,他賄賂吉林將軍常順,蒐集了於家12條罪狀,奔赴京城告御狀。

慈禧聞言龍顏一怒,傳旨查抄於氏家族,一夜間,一把大火把於家大院焚燒殆盡,太平川的水都被烤乾了。又恢復成了昔日的大幹州,水都沒了,於(魚)還能活嗎?



▲慈禧

於氏族人,有的外逃,隱姓埋名流浪四野;有的被官府逮捕,治罪流放。如今的榆樹市黑林鎮太平村,已經沒有了於氏家族的後人,只留下了一些遺蹟訴說著“興也勃焉,敗也忽焉”的歷史。


秉燭讀春秋


這個問題問出了一段很值得一說的民間傳奇。

話說清朝乾隆年間,山東濰坊有一于姓人家在闖關東的途中遇到一邋遢相士,那相士告訴於氏父子,一路向北行,看到“牛上房,車上樹”,便可紮下根來——

起初,於氏父子對相士的荒誕之語並未太在意,但一家人行至孤榆樹這個地方的時候,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只見一頭牛竟真的在房頂吃草,再一看,原來當地盛行挖地窖,牛其實是在地上吃草,但看上去就像在房頂一般。

更巧的是,這一景不遠處,一臺紡車此時剛好掛在一顆大樹上,牛上房通了,車上樹也通了,於是於家人就在此地落了戶,紮了根。

當時,那地方叫孤榆樹大幹州。

雖說於家在此紮了根,但心裡其實一直是打鼓的,總覺得這地方不像於家的福地,於通魚,按說於家的福地應該是有水的地方,可這個地方偏偏叫大幹州。

這如何是好!

幸運地,於家沒有挪窩。

到了於家第三代的時候,堪稱奇蹟的一幕出現了。

先是於家第三代於凌辰道光年間中甲辰科進士,跟著於家第三代長子于凌奎的七個兒子,四個中進士,剩下的三個也都中了貢生。

好傢伙!“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這一奇景放在歷朝歷代都足以讓人歎為觀止。

叔侄五進士好理解,解釋一下兄弟兩翰林。

這兩兄弟分別是于凌奎的第三子于蔭霖以及第七子於鍾霖。尤其是這于蔭霖,後來官至河南巡撫,並破格戴一品頂戴花翎,在民間享有“包青天”的美譽,屬於官家評價極高的一位封疆大吏。

然而,傳奇故事到這才剛剛開始。

這傳奇來自於七個學霸的老孃,也就是本問題提到的榆樹黑老太。

傳奇在哪裡呢?

這位培養出學霸葫蘆娃的老孃太醜了,以至於醜到了奇人的境界。民間傳說,這黑老太滿臉黝黑、一臉大麻子,下巴還長黑鬍子,更突兀奇巧的是,這位黑大娘還是一雙大腳,不長不短正好一尺三寸長。

正是這位黑大娘的奇人樣貌外加一把養七個好兒子的戰績最終引起了慈禧老佛爺的濃厚興趣。

於是慈禧下了道懿旨,宣榆樹黑老太覲見。

等慈禧見到這黑大娘時,一觀其容,果然是醜怪奇人。老太后很迷信,越看越覺得黑大娘臉上的大麻子有北斗七星之勢,再一問她那雙大腳的尺寸,一尺三寸長,剛好又是腳踏大清疆域南七北六的吉祥數——

真乃有福之人呀!

一方面出於表彰黑大娘育子有方,一方面出於看重奇人吉相,慈禧一高興,便宣佈和黑大娘結拜成了乾姊妹。

如此一來,於家瞬間就等於是攀上了皇親,於家那兩個翰林兄弟跟著也就成了慈禧的御外甥。

一時間,於氏家族鼎盛顯赫極了。

在這顯赫之時,於家幹了不少大事。

第一件,現如今終於有資格改改那始終不爽的“大幹州”地名了。書香豪門果然名不虛傳,於家改地名改的很有意思,很有水平,他們把州的那三點水借了出來,大下加一點水,幹中加兩點水,經這一借一改,大幹州就變成了太平川。

對鼎盛時期的豪門而言,哪有比太平更好的寓意。

第二件,興建種榆書院、魁星樓。

可遺憾地是,於氏家族終究沒能逃脫盛極而衰的宿命。

在朝中,於鍾霖仗著所謂的皇親之名,不空一切,飛揚跋扈,狂到最後甚至把恭王都給得罪了。

在鄉里,於氏家族更是驕縱橫行,仗勢欺人,甚至在興建家宅時弄出了僭越之舉。

如此蹬鼻子上臉,那還了得!

看到當地落魄秀才一紙羅列於家數十條大罪的御狀,慈禧龍顏大怒,下旨嚴懲於家,民間的說法更狠,誅九族。

反正就是一夜之間,堪比大觀園的於宅毀在了一場大火裡,於氏族人,死的死,逃的逃,隱姓埋名的隱姓埋名,遭追殺的遭追殺——

如此慘景下,再聽當地流傳的那首民謠,就格外有感觸了:

大幹州,太平川,魚躍龍門親眼見,一家大小都為官,條條魚兒上了天——


黑句本


來答一下。在中國歷史上,兄弟同榜舉人,同榜進士本已難得,“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的奇巧情景,在逾千年的科考史上,更是獨一無二。可以想見,清朝關東的名門望族於氏家族,可以與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相媲美。清朝三百年間,吉林省榆樹市總共出了8位進士,太平川於氏就獨佔5人。

於氏家族第三代于凌奎的太太,養育了4名進士。她人長得比較醜陋,面色黝黑,膚色腳大,滿臉麻子,人稱黑老太,當年為了表揚其育兒有方,慈禧太后與其結拜乾姐妹。

於家黑老太每逢進京參拜,沿途從不吃別人家的飯。因為驛道上到處都是老於家的店鋪,隨處都能休息吃飯。雖為野史,但於氏家族昔日榮耀不言自明。


於府是吉林聞名遐邇的書香門第和商賈仕宦之家。於氏祖籍山東,當年逃荒來榆樹太平川(當時稱柳條川)落戶。從道光至光緒四朝,顯耀一時,是東北三省以至關內赫赫有名的官宦人家。

于蔭霖是太平川於氏家族官職最高的。他最後的職務是河南巡撫,官級是從一品,為官清廉。他是《清史稿》及國史館立傳的唯一的吉林漢族人。

光緒年間於氏後人被人告了御狀。後來老於家修整門樓,冒火扎天地畫上龍,有欺君之罪。慈禧下令追殺於家,滅九族。如今的榆樹市黑林鎮太平村,已沒有了於氏家族的後人。

榆樹魁星樓始建於清光緒,原址位於原榆樹縣城東南角的城壕內側,現教師進修學校東北角邊緣,是於家第三代子孫於凌辰倡議紳商捐款修築,以祈願古榆大地英才輩出。坊間流傳,當年所立魁星的筆就指著於家的方向。

(xtm)


新文化報


榆樹市黑林鎮太平川於府,以“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聞名遐邇,在關東教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於居安是從山東濰縣逃荒到東北的第一代,於家祖上在山東濰縣是書香門第,名門望族。於居安的六世祖於貫,是明朝敕封儒林郎,做過北直隸廣平府威縣(今河北威縣)、廣平府邯鄲縣(今河北邯鄲縣)、真定府阜平縣(今河北阜平縣)知縣。他的七世祖於鵬,貤贈儒林郎,任過河南汝州直隸州(今河南汝州市)同知。到了於居安的父親於定孚這一代,家道中落,於居安儘管在北京國子監讀過書,是太學生,可是也不得不放棄科舉之路。乾隆五十年(1785年),於居安被迫攜子於龍川闖關東,落腳今榆樹市黑林鎮太平川。

於居安善岐黃、通堪輿,猶擅治療天花。在黑林鎮太平川落腳穩定以後,於居安在家開個小藥鋪,平時做遊走郎中。於龍川刨地兩垧,於家有了自己的土地漸漸富裕起來。於居安既重視治家又重視對子孫的教育。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在自家開設私塾,聘請郭先生教兩個孫子凌雲、凌辰。於居安去世後,於龍川更加重視對兒子的教育。他對長子于凌奎說道:“今而後,令兩弟替汝讀書,汝幫我治家。”于凌奎親自送兩個弟弟到東屯讀書,私塾離家二里路,于凌奎傍晚必到屯口迎接攜手而返,長年累月風雨無阻。並說:“不如是,我不放心。”

道光元年(1821年)於凌雲、於凌辰赴盛京(今遼寧瀋陽)參加童試落榜。于凌奎為兩弟早日科舉成名,特意赴奉天鐵嶺(今遼寧鐵嶺市)西楊威樓私塾,讓兄弟倆拜表伯孫鳴謙為師,兄弟二人學問大有長進。後來于凌奎又為兩弟聘請山東昌邑陸先生,在自傢俬塾教兩弟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於凌辰於道光十四年(1834年)甲午科鄉試,北闈中式第144名舉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會試,北闈中式二甲第82名進士,賜進士出身。於凌雲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鄉試,北闈中式第41名舉人。

於家兄弟取仕成功之後,於府更加重視對子孫的教育,在自家開設兩處私塾,除於家子孫外,於府至親的子弟,鄰居朱家的子孫也在於傢俬塾讀書。於凌雲為了增加科舉考試的名額,親自撰寫呈文,往返於省城吉林和北京之間,請示吉林學使和禮部官員。後來由於凌辰(官至禮部、工部右侍郎,正二品)奏請朝廷,伯都訥廳學額增加到四名。于蔭霖、於蘅霖、於觀霖、於鍾霖兄弟四人先後考中進士,再加上他們的三叔進士於凌辰,于蔭霖、於鍾霖任職於翰林院,這就是“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的佳話。於若霖、於岱霖、於湛霖、於琪霖是貢生,於蔚霖、於藻霖是廳庠生。於府第四代十一人中,除一人早卒外,十人當中四人是進士,四人是貢生,二人是秀才。於氏大家族創造了科舉史上的神話。於凌雲和侄子於觀霖帶頭捐款,並積極倡導士紳捐款,籌建“種榆書院”。同治十一年(1872年)種榆書院建成,並經禮部批准於光緒元年(1875年),在種榆書院設立十間考棚,是當時吉林地方僅有的兩處科舉考試場所,十年後才在長春廳養正書院設立第三處考棚,可見當時榆樹文化教育的先進。光緒二年(1874年),聘請山東萊州府舉人孫蘭卿為種榆書院首任山長(校長)。從此,伯都訥及附近州府的考生就在種榆書院內進行科舉考試,也免去了去盛京考試的辛苦,這也是於凌雲、於觀霖叔侄為家鄉人民辦的好事。

于蔭霖、於觀霖常督促弟弟及子侄用工讀書。不定期去私塾為他們講解並輔導功課,啟發他們奮發讀書,使每個人都有所進步,使其獲益匪淺。於蘅霖常曰:“二哥教人,簡而益多,三哥教人,繁而功費。”於觀霖為種榆書院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由於經費不足,多方籌措資金。時常冒風雨霜露,親履其地,勘視數次,捐學田36方(每方30垧),落實學田地址和麵積,招來山東、直隸的逃荒者耕種,收入作為書院經費,並常說:“先志胡可沒也。”於觀霖還親自到書院,為書院制定條規。提出“嚴出入、節次釐、正課程”,並以隸書為書院六齋題寫齋名:居仁、由義、尊德、樂道、知言、養氣。在書院居住月餘,並親自指導學生,欲歸,眾生皆曰:“安得先生久居此。”

種榆書院是主要供當地士紳官宦人家的子弟就讀的私立學堂,兼備地方士紳議事會堂的功能。種榆書院正門樓懸匾額一方題書“培英堂”,背面懸匾額一方題書“種榆書院”,由於觀霖的七弟於鍾霖(七翰林),請丙子科狀元曹鴻勳親自題寫。門兩側有對聯:上聯是“入室自升堂一代階梯基小學”,下聯是“樹人同植木百年樑棟蔚孤榆”,為清末著名詩人、書畫家何紹基所題。科舉制度廢除後,種榆書院改為榆城學堂,開始了正規的學校教育,民國後改為榆樹縣第一高等小學堂、模範小學校,建國後改為榆樹師範附屬小學,現為榆樹市培英小學,煥發出百年老校的青春風采。

同治十一年(1872年)黑林鎮太平川於府倡議修建的

“種榆書院”正門“培英堂”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于蔭霖母親去世。他回籍守制三年。官員守制期間,官職免去,待守制期滿,重新安排。但到了這年的七月,因於蔭霖和他的弟弟於鍾霖在家鄉時倡議低價賣糧救災,得罪了一些奸商而被誣告,加之其弟弟有一些劣跡,于蔭霖和弟弟同時被免職。為此,其弟於鍾霖吞金自盡。于蔭霖進行了申辯,皇上派了兩位一品大員進行復查。雖然查出誣告內容,但並未為于蔭霖復職。為此,于蔭霖廢居京師,研讀學問。直到光緒十六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張之洞、李秉衡的推薦下,于蔭霖被派到遼寧依克唐阿軍營,參加中日甲午戰爭。朝廷准許他招募萬人,進行訓練,併為依克唐阿寫了大量奏摺和電報。第二年,甲午戰爭結束,他回家探親,於七月補授安徽布政使。1898年,又補授雲南布政使。這年的十二月,補授湖北巡撫(從二品)。三年後的1900年,調補河南巡撫,而且賞加一品銜。到1901年又調補湖北巡撫。沒等赴任,又調補廣西巡撫。走到半路,就不讓他去了,賞假三個月。以後又續假,一直假居南陽。這年九月,因八國聯軍侵略北京而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回京,在洛陽接見了于蔭霖。為此,于蔭霖寫下了《召見謹記》。在南陽,于蔭霖與人研究學問,寫了《南陽商學偶存》。光緒三十年(1904年)八月,因腹瀉去世,終年67歲。于蔭霖先葬於南陽,修有墓室,在墓室內壁上刻有墓誌銘。1931年,于蔭霖的靈柩遷回舒蘭市天德鄉鄧家村於氏家族墓地。清末民初,於氏後裔有識之士,搬往外地,不務正業之人在家吸食鴉片,到日偽統治時期,房屋變賣拆毀,所剩無幾。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莊園廢墟上已由村民蓋上新居。今天,只剩寥寥殘垣,堆堆瓦礫,尚有土圍牆、養魚池的殘跡可見。

傳說如下:在中國歷史上,兄弟同榜舉人,同榜進士本已難得,“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的奇巧情景,在逾千年的科考史上,更是獨一無二。當年為了表揚於家母親(於氏家族第三代于凌奎的太太)育兒有方,慈禧太后還與於家母親結拜乾姐妹,一路八抬大轎將她抬進京城。

據說,慈禧太后聽聞於家有一奇女子,腳大一尺三寸,滿臉麻子如繁星當空,面色黝黑,可謂生得極醜,人稱黑老太。然而,就是這位面相極醜的黑老太卻養育了四名進士,成就了“叔侄五進士,兄弟兩翰林”的傳奇故事。於是,慈禧太后頒下懿旨,要見一見這位黑老太。相見之後,黑老太的仁厚和機智深得太后歡心,遂與其結拜為乾姐妹。於家黑老太與慈禧太后結拜後,每逢進京參拜,沿途於家人從不吃別人家的飯。因為從京城到新星村的驛道上,到處都是老於家帶有“天”字和“德”字的店鋪,有“九天十二德”的傳說,隨處都能到自家的店內休息、吃飯。雖然此一說僅為稗官野史,但於氏家族昔日的榮耀也不言自明。

吉林榆樹黑老太為何與慈禧結拜姐妹,後全家又被追殺,這個應該是傳說,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在洛陽接見了于蔭霖之事,而後於家舉家搬遷,剩下的幾個歪瓜劣棗也不足以支撐起於家,整個黑林鎮於家已經沒有後人之事發揚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