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壞冤家還是好搭檔?蒙奶奶教給媽媽們三條家庭早期教育方法


很多媽媽困惑,早教班到底上不上?上了浪費時間浪費錢,好像也沒見教出個花來;

不上吧,別人家孩子都上了,我家的好歹去見見市面,萬一輸起跑線上了呢?

幾萬塊學費付了,幾十次課上了,這效果吧,嘿,還真說不清楚。


是壞冤家還是好搭檔?蒙奶奶教給媽媽們三條家庭早期教育方法



一百年前,大家就達成了共識:教育孩子應從出生就開始。

可是如何進行早期教育?這一百年間我們的進步可真有限。早教,在瑪麗亞所處的意大利當年也是一個非常熱衷的話題,比如,某些醫生會專門為一歲左右的兒童設計特殊的體操,這種課程中兒童會接受一些手和腳的運動聯繫,為他們日後,能夠更好的適應日常活動做準備。

成人用成人鍛鍊身體的方法設計一套體操,幫助小朋友更好的走路跑步。“三翻六坐七爬爬”,這些兒童身體發展的里程碑,是大自然寫入我們基因的生命動力,無人會教授,也無人能教授。

這就像我們在外面看到那些五花八門的早教班一樣,父母抱著孩子圍成一圈,跟著中間的老師,又唱又跳,成人手抓著小朋友稚嫩的小手,去跟隨老師進行一些所謂的音律,遊戲,互動。每次課,常常會看見有那麼一兩個不合群的小淘氣,一次一次的衝向大門,試圖逃離這個

讓他覺得有點莫名其妙的集體“課程”

是壞冤家還是好搭檔?蒙奶奶教給媽媽們三條家庭早期教育方法


為什麼你們都不問問我?

如果有人能解讀一下小淘氣當時的內心,可能有這樣的抱怨:

為什麼爸爸媽媽和老師覺得我現在想唱歌,我就必須要唱歌呢?

我現在最想探索的是唱歌老師背後的,那個很有趣的圓地墊(。◕ˇ∀ˇ◕)到底是軟的硬的,上邊有什麼花紋,能不能推動,味道好不好?

可是爸爸媽媽一次次把我抱回來,好吧,算了╮(╯﹏╰)╭我還是爬出教室,出去玩吧~

哎呀又被媽媽抓回去了(╥╯^╰╥)

對兒童自以為是的誤解,我覺得從古到今一直都有。

在日本有這樣一個傳說:小孩子死後,他們的靈魂將獲得永生去往天堂。在天堂裡,孩子會非常努力的用許多的小鵝卵石疊成小塔,可是邪惡的魔鬼,推倒小塔的速度永遠比孩子堆疊的速度快。這個故事好像象徵性的揭示出了孩子們童年厄運和對他們永遠的處罰。

孩子悉心的在內心構建起來,他們自己的城堡,他們自己的樂園。

每每是成人會按照我們的生活節奏,按照我們的意願,按照我們正確與健康,一次一次把它推倒。兒童和成人之間的戰鬥就這樣一直僵持著,直到孩子完全投降,不再發表自己的意見。

所以,這樣教出來會是什麼樣的孩子呢?那隻不過是我們的一個複製品?


是壞冤家還是好搭檔?蒙奶奶教給媽媽們三條家庭早期教育方法



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學習、內化是迭代的固有過程

在蒙臺梭利教育裡,所有的蒙氏老師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教學評價標準:

最成功的蒙臺梭利老師應該是可以坐在她的教室裡邊,一上午都不用動。

哦,這樣的老師是不是應該被開除啊?不是的,因為真正的教育,是靜待兒童自己內在的生命去加以安排,而我們只能藉由各種方法,去引導他支持他,所以,蒙臺梭利教育也稱之為“不教的教育”。

兒童會有這些行為,是因為他們天生就能迅速而準確的認識周圍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中的因果結構。我們來看來自於美國最前沿嬰幼兒學習思維模式研究專家埃裡森教授的研究:

小嬰兒從一出生開始,就竭盡全力的探索這個世界,他們觀察,統計,實驗,驗證,再實驗,孜孜不倦,樂此不疲。

3個月的“實驗科學家”

每一個小嬰兒都會特別關注自己行為產生的結果。

例如,我們可以在嬰兒床上方掛一個會動的玩具,用絲帶把玩具和三個月大的嬰兒的腿綁在一起,這樣嬰兒踢腿時就會帶動玩具,嬰兒往往會不停的踢腿。對比實驗,同樣的小嬰兒和玩具,我們把絲帶去掉,結果是,嬰兒更喜歡凝視他們能產生影響的玩具。

實驗進一步延伸,嬰兒會系統的探究不同肢體動作導致玩具動起來的可能性,他們會試著先踢一條腿,再踢另一條腿,然後揮舞雙臂,同時密切觀察玩具的反應。如果,你把這個嬰兒抱起來一會兒,再放回搖籃,他們會立刻開始踢蹬繫了絲帶的那條腿,讓玩具動起來。

三個月的嬰兒,已經會用行動探究事情的原理和邏輯關係,而不是為了誘發特定的事件。

瞭解小嬰兒每天都在忙什麼,我們到底如何支持孩子自我教育?

如果做:不教的教育?

第一條,觀察兒童,發現兒童精神需求並盡力滿足。

放棄所有我們對孩子想當然的假設和偏見;

放棄成人覺得自己比孩子做得好的先天優越感。

用觀察去真正的瞭解,發現兒童。觀察這個與你朝夕相伴的小生命,他是如何選擇喜歡的玩具,他和同齡互動時的方式和語言,他每天都在學習成長,他和你記憶中的樣子還一樣嗎?

兒童是一個跟我們完全不一樣的個體,他們的思維模式,他們思考事情的邏輯,都是在構建完善中,都是有他們自己的特點的,家庭的特點,地區的特點。在這個觀察中,你會不斷的思考審視,你自己和你的家庭,甚至是國家和文化,這是一種非常新鮮又有趣的視角,作為蒙氏老師我個人非常喜歡觀察,覺得自己好像是個人類學的研究者。

在對嬰幼兒學習與思考模型的研究中,心理學家發現,雖然由於兒童自身認知系統沒有發育完全,無論在情緒還是專注力等方面自我控制力很弱,與成年人相比好像是一種缺陷。

如果你的目的是探尋如何過好正常的日常生活,如何真正有效的做事情,那麼這種,無法自制自我意志的現象的確是一種缺陷;

如果你的目的是探究真實世界的所有可能,那麼幼兒的這種缺陷其實就是一種財富了。

心理學研究者發現,小朋友們為什麼會格外的青睞假裝遊戲。因為假裝遊戲中沒有任何的束縛,最能夠滿足年幼的兒童,追尋隨機想象的需求。他們需要探究所有的可能性,從中去真正的學習和了解這個世界。

是壞冤家還是好搭檔?蒙奶奶教給媽媽們三條家庭早期教育方法


第二條,讓兒童參與我們日常生活中,並謹記這些“科學家”並不是來當好助手的。

我剛剛開始接觸蒙臺梭利教育時,買書,看教室紀錄片,上網買蒙氏教具,幻想著從此以後我家寶貝就會變成天使一樣的獨立自主的未來之子,我相信他身上的無限潛能,並做好準備看到這些潛能迸發出來,把我嚇一跳,然後我就可以輕鬆帶娃過上甩手掌櫃的幸福生活。

後來,真的是嚇一跳,獨立吃飯像打仗,吃完飯整個人連同餐椅都恨不得丟浴缸裡洗一下;

幫忙做家務,洗碗是玩水,掃地是划船,疊衣服越疊越亂,幫忙還不如不幫。

這書上都是騙人的啊~



是壞冤家還是好搭檔?蒙奶奶教給媽媽們三條家庭早期教育方法


後來,隨著經驗的積累和不斷深入系統學習。我明白:

兒童是在對生活的探索學習中,完成進行自我教育的目的。


讓他們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中來吧,但是請謹記一點:對兒童來說,把地掃乾淨,或自己努力的把每顆牙齒刷乾淨,並不是他們真正所追求的目的。兒童和我們成人不一樣。他們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中,僅僅是通過日常生活這些隨手可得的材料和場景,來實現他們對人類,對社會,對語言,對他們的動作發展,對世界一切未知領域去進行探索和假設的媒介。

所以,有時候那個小調皮,把你的廚房搞得一團糟,或者是把浴室弄得到處都是水。懇請媽媽或老師,在生氣之餘,體諒一下這個還沒學會好好走路說的小科學家,他真的太想弄明白這個世界是為什麼的,所以

一不小心就會用力過猛

給他一些時間,過了六歲,當他們的認知,當他們的認知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他對這個世界的初步探索也就宣告結束,這些令你匪夷所思哭笑不得的事情,便不會再發生了。小傢伙的世界觀,就在這六年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當然,這也要感謝媽媽和老師的,無盡的愛和包容。

第三條,照顧自己,照顧環境,照顧他人。

在蒙臺梭利的環境裡邊,我們常說,0到3歲的課程,其實沒有什麼,0到3歲的課程就是,照顧自己,照顧環境,照顧他人。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不是因為,擦鼻子,穿衣服這件事情有多麼重要,是的,一個八歲的孩子,就算是能力再不行,他也能夠做到,但是我們我們為了能夠教授孩子,獨立自信。但是這些事情是是孩子每天都會碰到,每天都有機會練習的場景,所以我們要藉由及由這些場景去教會孩子,

通過自己照顧自己,照顧他人,照顧環境,而獲得滿足感和自信心,從而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