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龍、倪匡、金庸:當年的我們

古龍、倪匡、金庸:當年的我們

古龍比我早寫兩三個月,我們一起成名,而且我們還是初中的同學,不是同班,是同年級,但是我們都還認識。當年我和古龍曾經合著一本書。這裡面有一個故事,那個時候他也出名了,我也出名了,但是由於用的是筆名當時都不知道對方原來是自己的朋友。出版社的老闆想兩個作家在他那都很叫座,他突發奇想,要請兩個人聯合寫一本書,於是他發帖子作東請我們兩個人吃飯。那時候我剛一下車就看到古龍也下車了,我說你來幹嘛,不是請吃飯嗎,他也驚訝得不得了。那一天特別高興,從那個時候兩個人就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古龍、倪匡、金庸:當年的我們

那個時候,古龍的酒癮還不是特別大,還有一點節制,但是他已經離家獨居,經常跳舞。我偏偏是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裡,家教特別嚴格,不能隔夜不歸。兩個人是憑著性情結交,但是後來慢慢覺得跟不上他的生活方式,酒色財氣全有。

我結婚他還是伴郎,以後因為寫書很忙,他習慣夜裡寫,我是白天寫,所以這又是一個不能常在一起的原因。

出版社的宋先生說就寫個名字吧,這個名字是古龍起的,叫《龍吟曲》,我也非常贊成。宋先生說蕭逸比你大幾個月,蕭逸寫第一集,你寫第二集。我寫了第一集,他寫第二集。他一個人寫了兩集都不到,就請人續下去了。那個時候請人續很普遍。他寫個名字就可以收稿子的錢,他就到處簽名字。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大鈔票,很厚,兩三萬放在屁股後面的口袋都放不下。

但是我跟他還是有一點不一樣,因為我的父親就在我寫小說前一年去世,我寫小說那個時候還要照顧家裡面的情況,父親九年在病床上,把一切積蓄都用了,我還要負擔家庭,要養育母親還有一大群兄弟姐妹,要提供學費。 古龍是一個人在外,一個人吃飽,一家不餓,其他那些作家也多半都是這樣。

金庸兩個最好的朋友也是我的好朋友,一個是鄧永梅,一個是倪匡。

古龍、倪匡、金庸:當年的我們

倪匡那個時候與金庸合辦《武俠與歷史》,跟我約稿,但是我認識他並不是從約稿開始,因為那個時候他在邵氏寫劇本,有的時候邵氏也請我編劇,有一個武俠導演叫張策,非常出名,在邵氏,差不多編劇都是倪匡編。

倪匡也有他的苦衷,他的太太外號叫“寸步不離”,他每次到臺灣去,就看到他太太寸步不離在旁邊,看他看得緊。

古龍、倪匡、金庸:當年的我們

而我跟金庸就是神交,因為那個時候我這個人好像不是十分想去湊熱鬧,錦上添花。我記得他來臺灣的時候,談他的武俠小說,臺灣允許進口了,那個時候古龍和諸葛青雲為了接待他差點打起來了,因為那個時候他的小說非常出名,在臺灣引起了轟動。忽然間他來了,遠來的和尚會念經,一定大家都一窩蜂。

古龍、倪匡、金庸:當年的我們

那時我寫17個報紙,每一篇小說都是連載在全球5家報紙。所以我的複寫紙需要6張,真是力透紙背。當時都字都不太清楚了,我太太就負責替我瀰瀰補補。那個時候壓力很重的,我反觀國內的作家,我覺得好幸福,我們非常羨慕。我們那個時候剛開始,尤其那個時候的稿酬,經濟還沒有起飛,還沒有現在這麼富裕,尤其在報章雜誌上,壓力非常大。如果你一天生病,一天不寫,17個報紙開天窗。每天這些編輯的電話催稿。本來開始寫小說還覺得很浪漫,好像憑靈感,到後來做成職業性,那肯定不是這麼簡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