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關係怎麼走

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結束了對中國的正式訪問。這趟行程,距離上次日本首相訪華已經過去了七年。

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關係怎麼走

這七年乃至更早的時段,中日關係可謂起起伏伏、歷盡波瀾。終於,在雙方的努力下,中日關係重新走到了今天的“關口”——安倍晉三走了,那麼下一步,中日關係怎麼走?

無法搬走的鄰居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際,周恩來總理給兩國關係的歷史進行了精當的概括:“兩千年的友好,五十年的對立。”

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關係怎麼走

1972年,周恩來會見田中角榮

正是這“五十年”,在中國人心中刻下了看不見的“坎”。

不是我們“小家子氣”,靖國神社前披著舊軍服“耀武揚威”的右翼分子、釣魚島“國有”的鬧劇……哪一樣都讓中國人心裡覺得,日本——和別的國家不一樣。

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關係怎麼走

靖國神社門前身著舊日本軍服的右翼分子

然而,誰也無法否認:作為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的經濟體,中國和日本不僅是一衣帶水、“無法搬走”的近鄰,更是亞洲乃至世界都無法忽視的重要國家。

有分析指出:安倍積極尋求實現訪華的背後,與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退出TPP、對包括日本在內的盟友們施加更大經濟壓力的政策密切相關。

當然,中日關係的改善有中、美、日三國互動的背景因素。但事實上,回望中日兩國尋求關係改善的努力,其實遠在特朗普當選前便已開始。

2014年,安倍晉三曾藉助APEC峰會的場合與習近平主席進行了會談。美國因素之外,中日也有更多自身動因不斷改善和加強雙方的合作。

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關係怎麼走

2014年APEC會議期間,安倍在北京一烤鴨店觀看師傅片皮

一言以蔽之:中日關係何去何從,對雙方至關重要,更為世界所矚目!

向“原點”尋求智慧

在26日習近平主席與安倍首相進行的會談中,習近平主席指出:雙方要遵循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確立的各項原則,堅持和平友好大方向,持續深化互利合作,推動中日關係在重回正軌基礎上得到新的發展。

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關係怎麼走

無獨有偶,安倍首相在會談中也表示:日中互為鄰邦,應當按照互利合作、互不構成威脅的精神,根據兩國間四個政治文件確認的共識推進雙邊關係,併為國際和地區和平和維護自由貿易作出貢獻。

雙方都提到了一個關鍵詞:四個政治文件——可以說,這是中日關係發展的“原點”。

這“四個政治文件”是:

1972年恢復邦交時兩國發表的《中日聯合聲明》1978年雙方簽署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98年兩國發表的《中日聯合宣言》2008年雙方發表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

25日,李克強總理與安倍首相共同出席的,便是紀念第二份文件《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招待會。

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關係怎麼走

這四份文件,從法律上鞏固了中日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是兩國發展合作關係的基石。

談到中日關係,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那句:“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如何在實踐中做到這點,雙方不妨多向兩國關係的“原點”尋求智慧。

儘管仍面臨種種困難乃至分歧,相信雙方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加以克服,

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雙方“要重信守諾,按照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和雙方已達成的共識行事,建設性地處理矛盾分歧,維護好中日關係健康發展的政治基礎。”

中日經濟合作展望:從第三方市場到“一帶一路”

即便在中日關係的低谷期,雙方也保持了“政冷經熱”的基本態勢:在2002年、2006年和2011年,中日貿易額分別突破了1000億美元、2000億美元和3000億美元。

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關係怎麼走

圖片來源:張季風:《中日經貿關係70年回顧與思考》

而與之相應的,是小泉純一郎擔任首相期間,2001年至2006年每年一次參拜靖國神社;2010年,日本在釣魚島海域抓扣中國船長;2012年,所謂釣魚島“國有化”鬧劇……兩國關係幾乎跌至“冰點”。

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國在2007年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

如今,在中日關係重回正軌的的背景下,中日經貿合作的前景尤為世人矚目。

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關係怎麼走

據報道,這次隨同安倍首相一同訪華的,還有約500名日本商界領袖。安倍訪問期間,兩國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促進兩國證券市場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等一系列協議文件,加強經濟合作的寓意不言自明。

此外,與以往較少提及“一帶一路”形成對比的是,安倍在這次訪問中提到:“‘一帶一路’是有潛力的構想,日方願同中方在廣泛領域加強合作,包括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

這意味著,未來雙方在海外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進程中,將有更大可能化競爭為合作,在優勢互補中實現共贏。

誠然,中日兩國關係的發展,仍要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畢竟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如今雙邊關係重新回到了正常軌道。也許多年後回望,此刻,會被歷史標記為中日關係正向前進、行穩致遠的拐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