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行醫路 兩個「法寶」讓他成爲中醫大家

浙江在線-健康網11月1日訊(浙江在線見習記者 王一鳴)

他是中國方劑學的首批研究生,曾任浙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也是浙江省首批國醫名師,全國第三、四、五、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他就是浙江中醫藥大學連建偉教授。

半个世纪行医路 两个“法宝”让他成为中医大家

每週一上午,是連建偉教授在泰山堂國醫館坐診的日子。走進連建偉教授在泰山堂的診室,堆在桌子如小山一樣的筆記本吸引了我們的目光——而這就是他多年行醫的“法寶”之一。

連建偉教授介紹,每一位到他這兒來診治的患者,他都會按日期詳細地記錄下每次診斷和治療的情況。除了診室內這座“小山”,他50年積累下來的手寫筆記已經可以裝滿好幾個行李箱了。

“用手寫的方式記錄下來,既是我多年經驗的積累,也便於我準確掌握每一位患者的病情變化。”

半个世纪行医路 两个“法宝”让他成为中医大家

堆成小山的筆記本

半个世纪行医路 两个“法宝”让他成为中医大家

連建偉教授手寫記錄的患者病情變化

脾胃傷,百病生 養脾胃重在補氣

在我們印象中,醫生對自身的認知程度應遠超於我們常人,出現什麼問題該如何治療也該更有了解。然而來找連建偉教授診治的患者中就不乏這些“特殊”的人群。浙江某省級醫院腫瘤外科的一位李醫生就曾因為潰瘍性結腸炎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質量。

“李醫生來找我之前已經看了很多醫生,藥也吃過不少,但是怎麼都不見好。”連建偉教授介紹說,剛接診到李醫生時,他的狀態非常差:無精打采、十分消瘦、平日吃不下飯,還有便血的情況。

半个世纪行医路 两个“法宝”让他成为中医大家

(網絡配圖)

經過診斷,連建偉教授發現李醫生患潰瘍性結腸炎的原因非常簡單,由於長期為腫瘤患者動手術,導致他的飲食、作息極為不規律,脾胃被嚴重損傷了。

“喝酒、喜肉、不按時吃飯甚至不吃飯,飢一頓飽一頓、心情鬱悶、壓力大、愛生氣、過度勞累等,都是損傷脾胃的原因。小孩子脾胃虛,可能有先天的原因;而成年人脾胃虛,大多是長期不注意,自我損傷的結果。”

從中醫的角度說,脾和胃有受納、消化和運輸的作用,化解我們吃進去的營養,供應全身需要。因此,一個人脾胃功能的強弱,直接關係著他的生命盛衰。脾胃虛弱的人,說話無力,身體羸弱,疾病叢生。

“人的健康長壽與氣的盛衰有重要聯繫,而氣的盛衰取決於脾胃的強弱。因此,補氣就是補脾胃功能。”連建偉教授給李醫生用中醫藥治療、調養脾胃、加強補氣後,兩個月的時間李醫生就基本痊癒了。

從寶庫中學習,傳承發展中醫藥傳統文化

連建偉教授從1966年開始學醫至今,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的中醫之路,在他這裡調理好脾胃的患者有很多。當問及秘訣是什麼時,連建偉教授笑著介紹起他的另一樣“法寶”。

“想要把病治好,不僅要治標,更重要的是治本。中醫經過這麼多年發展,在這個寶庫中有很多療效非常好的古方。”

1978年,連建偉教授考入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屆中醫方劑學研究生。當時他就跟著我國著名中醫學家嶽美中教授學習。

“我的老師給很多人看過脾胃方面的疾病,他用的處方結合了我國金、元、明時期的古方。關於補益脾胃的處方離不開老師指的路,我現在使用的就是從我老師這裡傳承下來,並加以適當改進的。”

半个世纪行医路 两个“法宝”让他成为中医大家

(網絡配圖)

然而如今社會節奏快,中藥在炮製、煎藥方面有著較多的不便,比如“文火慢熬”等方式通常都需要較長的時間。再比如現在人員流動性較大,煎好的藥物如何攜帶也成了問題。怎麼能讓好的處方更好地適應當下社會情況?這個問題也困擾了連建偉教授很久。

經過和杭州泰山堂國醫館掌門人陳波的討論,他們決定將古方和丸劑製作工藝相結合。為此,他們找來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丸劑製作的大師指導,由杭州泰山堂國醫館掌門人陳波擔任學徒,使用道地藥材將連建偉教授的“法寶”處方製成丸劑。

連建偉教授說,想要治好病,不僅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理論講得再好,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處方上,只有好的方劑才能治好病。“這麼多年行醫下來,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把好的古方推廣運用、發揚光大,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