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的年紀,我卻覺得自己老了

二十歲的年紀,我卻覺得自己老了

1

昨晚下課,經過教學樓前的廣場,順手撿起了滾到腳邊的皮球,放在了一個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小孩手中。站在一邊的奶奶牽住他,俯身說了句:

“快謝謝叔叔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已經習慣“叔叔”這個稱呼了。但是回去的路上,還是忍不住問了舍友一句:“你覺得我有這麼老嗎?”

舍友裝模作樣地端詳了我的臉,然後一本正經地說出了無比欠揍的話:“要是我不認識你,我也會叫你一聲叔。”

“你還是叫爸爸比較貼切。”我冷笑一聲。

我可能真的老了。

很久之前,這個念頭突兀地闖進腦海,之後就在裡面生根發芽,翻江倒海。

它在我生活中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像循環小數一般證明著它無限接近於真實。缺少安全感的生活把我推向煩躁的泥淖。

有的清晨,我甚至都不想睜開眼睛,新的一天,各種瑣事,DDL帶來的焦慮與不安逐漸榨乾僅存的樂趣。早起洗漱朦朦朧朧地看鏡中的自己,之前衝冠的怒發早早被撂倒成稀疏的劉海,遮掩著日漸貧瘠的髮際線。

彷彿看見了八十歲的自己。

我把這種想法,稱作“自我衰老”。

2

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無病呻吟,我認識的一個朋友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問卷,一大半受訪的90後,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念頭,揮之不去。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什麼時候你覺得自己老了?

下面的回答者,清一色的都是二三十的年紀。

這是一個可怕的事情。在我們60後,70後的父輩們還不服老的時候,他們的後代卻開始覺得自己已經老了。

老齡化社會,老去的不僅僅是身體。

蹦迪帶護膝,啤酒泡枸杞。

“自我衰老”與少年老成最大的區別,在於少年氣的丟失。

二十歲的年紀,我卻覺得自己老了

習慣於窩在家裡看劇,不願意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習慣於一再妥協,計劃一再拖延直至擱淺。

習慣於被生活推著走,沒有想過走在生活的前頭。

變老只是個謊言,欺騙著自己向生活妥協。

3

認識一個師兄,他在我心裡就是那種少年氣很足的人。大學的前半段加入了一個組織開始做一些公益項目。從開始的小跟班,一路做到了項目經理。大二暑假開始創業,中道崩殂。沉寂了幾天之後,他和我說,他要證明自己。

他永遠是那種一有想法就會發瘋的人。連續組隊參加了數個創業比賽,商業計劃書摞起來比我的高數還厚。但結果都是差強人意。在一次活動之後,他找我喝酒,三瓶啤酒下肚,破口大罵:

“對牛彈琴!對牛彈琴!”

可我覺得他才是牛,一頭認真起來,什麼都拽不住的牛。

再見到他,已經是在學院的官網上,全國銀獎。

他應該還是不會滿足的吧。

很多人的朋友圈,能曬的逃不出吃喝玩樂的金剛圈,還有南方特有的大隻蟑螂。

可他的朋友圈,永遠是朝氣蓬勃的力量。

我很抗拒他的朋友圈。

“自我衰老”消磨的不僅僅是少年的銳氣,還有一往無前的執行力。

二十歲的年紀,我卻覺得自己老了

4

電影《搏擊俱樂部》中有一段臺詞,“明天將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他的早餐會比任何時刻都要甜美,包括你我所嘗過的一切。”像寒號鳥一樣大口呼吸著今天自由的空氣,卻永遠吃不到明天的早餐,直到凍死在寒冷的夜裡。

二十歲的年紀,我卻覺得自己老了

著名的“狗魚效應”指出,人的工作生活需要有一定的威脅與緊迫感。如何應對這種緊迫感將決定你的高度。

“自我衰老”的人擅長逃避。拖延就是常見的手段。我看到過有人在論文提交前一天一字未動,依舊沉浸在遊戲中。像鴕鳥把頭埋入沙地,他並不能從遊戲裡獲得多大的樂趣,只是為了可以暫時忘記焦慮,飲鴆止渴般地麻痺自己。

在我曾經選修的《心理學》課程上,討論過“拖延症”的話題。克服“拖延症”,重點在於計劃與行動,摒棄所有可以當作藉口的東西。將需要做的工作按照優先級排列,每天至少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

老去不是一件可以作為藉口的事情。

在二三十歲的年紀,你可以感慨,但是不能承認。

理想的生活是,一邊懷舊,一邊拼命向前奔跑。

二十歲的年紀,我卻覺得自己老了

說著“老了老了”,然後好好照顧自己。就算分手失戀,也只看成是一種人生閱歷。

打著“自我衰老”的旗號,慫恿自己停下腳步,都是對自己耍流氓。

我很喜歡知乎上面的一個回答:“老去,無非是理解了諸多生活中的不如意,琢磨琢磨,感覺日子還得往下過,生活待我也不薄。”放在最後,你我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