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越、信小呆、一地金啊都是浮雲,真正的「錦鯉」其實是……

楊超越、信小呆、一地金啊都是浮雲,真正的“錦鯉”其實是……

近日,一位“90後”女生的自述火了。這篇題為《在這個從小躺贏到大的女人面前,楊超越真的不算錦鯉……》的文章,將主人公“一地金啊”從小到大的幸運片段串聯起來,營造出一種從小僥倖到大的錯覺。文章還附上了一張主人公的“做法圖”,並建議讀者轉發文章以沾喜氣。

就是這樣一篇無厘頭的文章,卻獲得了井噴式轉發。從楊超越、信小呆到這次的一地金啊,“拜錦鯉教”已然成形。這背後,固然有戲謔的成分,但也折射出當代青年在壓力面前普遍存在的焦慮情緒。

焦慮並非當代人的“專利”,而是每一代年輕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為什麼今天許多人的焦慮感尤甚?原因很多,但少不了的是急於求成之心。初入社會就希望“萬事俱備”,年紀輕輕便恨不得揚名立萬。心存鴻鵠之志是好事,但若心太急,急得等不及腳踏實地、奮鬥沉潛,難免會陷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尷尬境遇。

比如,連日來一股“不轉金融就沒有出路”的說法席捲了北大未名BBS,甚至有人現身說法,痛陳自己在“情懷”和金融中選擇前者的慘痛教訓。選擇“來錢快”的行業無可厚非,但“比了又比”“心有不甘”的焦慮只怕會讓更多人喪失幸福感。

跟過往的年輕人相比,當代青年其實已經足夠幸運。既遠離了“國破山河在”的紛飛戰火,又未曾經歷“家徒四壁不知寒”的貧困生活。今日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創業市場和“獨角獸”誕生地,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可以說,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楊超越、信小呆、一地金啊都是浮雲,真正的“錦鯉”其實是……

時代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很多新型壓力,比如激烈的職場競爭、高企的生活成本。一定程度上,這是我們享受繁華紅利必須付出的成本。但遺憾的是,有些人只想過著“錢多活少離家近”的日子,吃一點苦受一點累就覺得生活暗無天日,耽於享受、得過且過,甚至懷疑奮鬥已不再是改變命運的法寶。

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將日本中流階層失去進取心的現象稱為社會的“流化”。對於我們這個仍處於上升和趕超期的國家和民族而言,“流化”端倪的過早顯現不能不讓人警惕。

青年人的狀態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年輕人,面對“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毅然投筆從戎視死如歸;五六十年代的年輕人,面對“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的中國,甘願在茫茫戈壁灘上默默無聞奉獻青春;七八十年代的年輕人,大膽放棄鐵飯碗下海創業,寫下四十年的發展奇蹟……這些熱血故事告訴我們,誰都逃脫不了壓力,只有積極面對,承擔起對自己、對家庭、對國家的責任,才能創造無悔人生。

楊超越、信小呆、一地金啊都是浮雲,真正的“錦鯉”其實是……

幸福青年組

不要總覺得這些都是大道理、唱高調,實際上,大夢想與小確幸並不矛盾。再大的夢想也是由無數小事拼湊而成,只要立足本職、精益求精,一樣能取得不凡的成就。

有人從普通學徒成長為核電工程的首席焊工,有人身有殘疾卻咬著觸電筆成為電商致富的帶頭人,有人在車間日復一日苦練斬獲世界技能大賽最高獎……成長路上難免會有沮喪與失望,轉發“錦鯉”、發發牢騷也無可厚非,但切莫沉溺其中、停滯不前。

魯迅曾寄語年輕人,“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闢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青春一向不乏改變與創造的力量。只要保持一股陽光進取的勁頭,保持一種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精神,就一定能成為真正的人生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