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中国·四川主题展”策展人陈小波:越了解大熊猫命运越爱它

8月21日至26日,作为“首届中国大熊猫国家文化周”的重要活动之一,“熊猫中国·四川主题展”将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展。8月19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

陈小波是“新华典藏”执行主编,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影像学者。投身摄影三十余年,见证了大熊猫从濒危动物转变为易危动物再到“世界级萌宠”的变化。“熊猫中国·四川主题展”是陈小波策划的首个大熊猫主题展,她希望通过这次的展览,能让人们发现大熊猫文化的根。

缘起

见证熊猫人的熊猫情

1983年,陈小波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新华社工作两年后,她接到了第一次野外拍摄任务,赴四川王朗拍摄大熊猫。

陈小波回忆,拍摄行程进行了十几天之后,终于有一天,她远远地见到茂密的森林里,“刷”地闪过一道白影,正当她意犹未尽时,保护基地里的工作人员告诉她,“运气真好,居然看见了一只”。

那是陈小波第一次见到野生大熊猫,她后来才知道,当时正值四川部分山区冷箭竹大面积开花,导致大熊猫丧失食物来源,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为了挽救这一濒危物种,研究人员深入密林,希望能近距离接触大熊猫。但野生大熊猫十分敏感,研究人员常常十天半个月都不能见到一只,所以只能靠捡大熊猫排泄物来辨别他们的生存状态。陈小波感叹道,那些研究人员当年也不过都二十多岁,“住在简陋的棚子里,脸上脏兮兮”的,但特别让人倾慕,因为“我从来不知道,中国还有那样一群人,还在从事着那样纯粹的工作。”

此后,陈小波和第一代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等学者多有接触,又见证了一代代熊猫工作者投身大熊猫保护事业。

“熊猫中国·四川主题展”策展人陈小波:越了解大熊猫命运越爱它

传承

如果只选一种动物代表中国 只能是熊猫

陈小波说,王朗之行,冥冥之中好像圈定了她和熊猫的缘分。此后她参与编纂了新华社第一本关于中国大熊猫的英文版图集并在美国发行。这本画册,也是改革开放后新华社与西方著名出版公司合作出版、并面向西方发行的第一本摄影画册。其中有张照片,是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抓拍到的一只大熊猫,几乎是以平飞姿势跃过一条山涧。

2016年9月,陈小波担任讲述人的微纪录片栏目“国家相册”面世。在第57集“熊猫回家路”中,她特别讲述了原四川省平武县林业局助理工程师钟肇敏救助野生大熊猫的故事,这张照片是时任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金勖琪1984年拍摄的。照片中,钟肇敏和他的家人给竹筐里的野生大熊猫“龙龙”喂食,竹筐里的“滚滚”憨态可掬,一家人脸上满是幸福。

金勖琪今年年过80,被誉为新华社第一代“熊猫记者”。陈小波回忆,初见金勖琪时,她40多岁,我才20多岁,事实上,陈小波对新华社三代“熊猫记者”都很熟悉。今年50岁的新华社驻四川记者陈燮,曾在地震后拍摄6只大熊猫从卧龙转运雅安新基地的场景。今年不到30岁的薛玉斌,则几乎专职拍摄熊猫。这些三代“熊猫记者”都在新华社四川分社工作,持续追踪拍摄大熊猫半个世纪,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再到数码照片,形成了珍贵的连续的影像记录,成为国家档案的珍贵组成部分。

作为当代中国最前沿的映像工作者,陈小波多年来在国内外策划了多个主题展览。她说,只要是向世人展示中国发展历程,讲述中国发展故事,她策划的展览中一定会选择一张大熊猫图片。“如果可以选择三种动物代表中国,那其中一种必然是大熊猫。如果只能选择一种动物,那就肯定是大熊猫。”

展示

要找到熊猫文化的根

“熊猫中国·四川主题展”的主题是“我们来自四川”,将从“我们在这里出生”、“我们在这里发现”、“我们从这里出发”、“我们在这里回归”、“我们在这里生活”五个单元,讲述四川大熊猫的出生奥秘、发现历史、全球影响、野化回归和融入生活的故事。

陈小波说,展览最终的目的,是要让人们找到大熊猫文化的根,从而更多的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至于她自己和大熊猫之间的缘分,陈小波说,也许有一天“我会去认养一只大熊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