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南下廣東的雷州人跟潮汕人,爲什麼做生意那麼厲害?

韜光財富8888888


潮汕人是不能稱的,古今結構詞不能做為民系文化名。另外,潮汕一詞是洋人原創,不是中華傳統文化。1883年2月13日,在潮海關呈總稅務司文及附件第24號檔案,有中文備註“大美欽命駐紮潮汕等處辦理本國人民通商事務副領事官”;同年10月23日,潮海關呈稅務司文及附件121號檔案中,有光緒9年(1883)7月13日有“委辦潮汕海口洋務委員同知銜、試用知縣葛肇蘭稟”。早在1883年,“潮汕”之名就出自洋關的英文文件中文備註。(省檔案資料)洋關是由外國人收外國人的稅,後來英政府認為賠款徵收太慢,洋關的徵收範圍更擴大至非商埠地區,用於條約賠款,潮汕一詞就是這樣影響潮州社會活動的,最初三十年,出現潮汕二字的文件和公眾場合,都跟洋關和洋關的外國人有關,是外國文化侵犯中華文化的見證。

說所謂的潮汕人是福建蒲田來的那些學者,根本就不懂什麼叫潮州府。


幻影千度


莆田人

莆田環山臨海,語言區別於南部的閩南話和北部的福州話。從地理上看非常孤立無援。所以莆田人內心充滿危機感,心中感到不安全才會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工作、學習,這同時也是莆田人泛神信仰、族群觀念極強的原因。

團結力量大,只有族群內部團結一起,神明加以護佑,他們就有了信心在外打拼。成功總是屬於願意努力認真專研的人,危機感令莆田人善於思考,樂於打破規則,而做生意並沒有固定的方程式,需要見招拆招、隨機應變,正適合他們的性格。

雖然“莆田系”至今不是一個褒義詞,但卻是福建莆田人被冠以成功生意人的一個標籤。

雷州人

雷州人分佈在廣東南部的雷州半島上,很多雷州人的祖先是福建莆田人,前述的那些莆田人的習俗都被他們所繼承,雷州人自然也是團結的一族。但是恕答主孤陋寡聞,並沒有聽說雷州人做生意特別厲害。原因是雷州人給人的印象不太好,至於具體怎麼不好,大家自行百度。

答主在這裡並不是要開地圖炮,只是希望大家在做不好的事情之前,想想家鄉的父老鄉親,好好考察自己的行為是否會給他們帶來不良影響。畢竟是一個團結的族群,如果把聰明用在對的地方,一定會有很好的發展。

潮汕人

“愛拼才會贏”幾乎成了潮汕人共同的座右銘。

其實潮汕是個物資相對富饒的地方,但仍然有危機感,原因在於團結的潮汕人始終認為多子多福,所以潮汕家庭一般會盡量多生小孩來壯大家族。於是造成一種“人多地少”的局面,再富饒的物資,分到個人手裡也是所剩不多。

所以,潮汕人紛紛外出打工。外出打工之前,鄉親們會送這些打工者一些盤纏,希望他們一路順風,能夠覓得一份好工作養家餬口。這種鄉親情誼無疑是非常淳樸的,潮汕遊子在外很辛苦,但每當他們想起自己身上的責任,就會咬牙堅持下來,堅持下來之後就會漸入佳境,工作順利之後,他們尋求更高的利潤,於是做起了生意。

他們的團結可謂是把“先富帶動後富”的思想落實得淋漓盡致,只要身邊崗位空缺,他們總是優先考慮同鄉的年輕人。久而久之,潮汕商人慢慢崛起,越來越成功。


歡迎關注浮力麻麻,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浮力麻麻


其實湛江人潮汕人福建人溫州人都是有一定的聯繫的。

這幾個地方都有客家人,

這是這幾個地方的共同點。

其次,廣西沿海部分,海南,湛江,茂名,潮汕,都是福建閩語系分支。不但這幾個地方,整個廣東從福建莆田系遷出的估計有百分之四十。

我在茂名,雖然說的是粵語。但我們的陳氏族譜是記載出自福建莆田珠璣港,福建開漳始祖陳元光將軍分支,是茂名港口陳支系,港口陳在茂名幾百年發展有三十萬人口,還有其他姓跟我們一樣出自莆田系,湛江更多。茂名現在還剩電白說閩語,湛江雷州,海南,潮汕,所以粵商都有閩人血統,還是閩商強

陳元光(657-711年),光州固始人,生於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儀鳳二年(677年)繼襲父職,任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永隆二年(681年),授玉鈐衛中郎將(官秩正四品下),並任嶺南行軍總管。[1]進階正議大夫,[2] 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出生於潁川望族、開唐功臣門弟、將軍世家。幼年時博覽經書,貫通子史。長博通經史,自著兵法、射法服習之。年十三,領鄉薦第一。[3]

他是閩臺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被奉為開漳聖王。 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治閩有方,開科選才,任用賢士,招撫流亡,燒荒屯墾,興辦學校,勸民讀書。還在州內設36個堡,立行臺於四境,作為軍事綏靖和政治教人的據點。

對山越人以招撫為主,德威並重,和親通婚,娶山越女子為夫人。對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對願歸順者,劃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稱“唐化裡”,亦稱“九龍里”。號稱“蠻荒”之地的閩南,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 陳元光成為促進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

陳元光後歷官嶺南行軍總管,進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兼領漳州刺史。因討潮寇死事,贈臨漳侯,諡忠毅。《潮州詩萃》收錄其排律詩三首,後人編有《龍湖集》48首,《全唐詩》及外編錄其7首。[4]


開漳聖王陳元光上圖,分支由莆田遷入廣東


六皇山腳下


雷州半島的人跟潮汕人原來可能都是同一族群的人,也都是從福建省遷移來的!因為從日常的語音聽起來基本相似,可以彼此交流。

從兩個地方人居住的情況看,一個是省頭,一個是省尾,都是同屬於缺乏可以農耕火種的地方。隨著遷入人口的不斷增多,原本就少得可憐的土地遠遠不足以生活的需求,於是開始有人就做起小買賣,開小作坊謀起生來!由於年長月久的經驗積累,他們也從做小生意中得到了利潤和體會,認識到做生意確實比做農活賺的錢來得快,也來得比較容易!有句俗話說得好:小小生裡會發家,工夫雖大好渡生(意思說打工不如做生意)。所以,潮汕人繼承了先祖的優良傳統,一代代傳承下來!

我的回答不知你能否滿意!謝謝大家閱讀!


聖潔飄香


雷州人跟潮汕人大多都是莆田南下的,語言有七八分相像但相互勾通還是有障礙,民風都很飈捍,習俗習慣都以抱團為主,宗俗觀念很強。在做生意方面潮汕人下海比較早基本上從改革開放起,就有大批湧向珠三角做起擺地攤小買賣(廣東話走鬼),當時潮汕人下海比較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多地少所以好多人都出去闖。潮汕人在外經過八十,九十年代的十幾二十年時間的財富跟人脈積累,很多人都從小買賣轉向了批發場跟工廠加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批發場的老闆都是潮汕人的原因,也是經商好的重要表面。雷州人情況就有點不一樣,因為改革開放的時候那一代人因為語言大多不通也加上土地比較多很多人就選擇在家務農,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只靠務農的日子越過越窮,加上七十,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多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也開始嚮往外面的生活,於是在90年代後期到2000年後好多雷州的青年都走向了珠三角開始自己的創業,所以現在很多在城中村擺攤的有好多湛江人。。。。。。


只要毒雞湯


我說潮汕人吧。我是潮汕人,以前國家閉關鎖國,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之後,被迫打開通商口岸。潮汕是其中之一,很早接觸了西方貿易思想。戰亂時期,潮汕人很多逃到東南亞謀生,做起了生意。出海船隻把船頭染成紅色,以證明是“自己人”,“自己人”所到的地方,無論在全世界哪裡,都要互相幫忙。所以,潮汕人團結。潮汕地區,鄰里街坊,街頭巷尾都是做生意的。所以從小被灌輸,不做生意似乎融入不了群體的思想。生意沒有隻贏不虧,但是潮汕人在跌到的時候會重新站起來。潮汕人知道,如果跌倒了,不是失敗了,只是還沒有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