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三纲五常”这个词?

用户412783560192


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王道三纲”之说,宣扬“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这个纲是渔线的意思,你把渔网撒下去,上面三条渔线提拉着。这三条渔线,也就是三纲,描绘的是整个社会主要有这三条主线构成。那就是君臣(上下级),父子,夫妇。只要这三个关系和谐了,整个社会都和谐了,而维护这三个关系,需要靠五常,仁义礼智信。

这三个关系,君臣,父子,夫妇有上下尊卑的关系,一个公司是领导说了算,还是下属说了算?一个家庭是父亲说了算,丈夫说了算,还是妻儿说了算?谁有不同的意见?从董仲舒讲:君不君,则臣不臣,就知道他的三纲,没有绝对服从关系。所谓的君为臣纲……这些是唐朝人的注解。

这五常: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讲:仁者爱人,义者正我。用一套主张爱人,自律,讲规矩,讲理性,讲信用的道德标准,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个观点不对?古人强调要一个社会需要讲规矩,讲信用,讲自律,讲尊重人的价值,现代人就可以不讲了?过时了?

董仲舒加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观点,不仅没有绝对服从,而且还有勇于有反抗暴政的精神:“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害民者,天夺之。”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法家的思想。很多人道听途说,想当然的安在三纲五常头上。

而到了朱熹讲三纲,就开始过分强调名节,推崇从一而终,终身守节,开始走极端了。

但是无论董仲舒还是朱熹的三纲五常,都是对社会角色的自我定位和遵守的社会学,只是强度大小不同。谈不上什么奴性。

而且奴性一词是无知到极致的人才有的说法。人只要崇拜金钱,权力,追逐女色,就有所谓的奴性。奴性就是天然的自私自利的人性。你要批判它?你见过毫不利己,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人吗?就好比,你看女性天然的就有妒忌心,虚荣心,爱打扮,难道这是中国文化造就的国民性?还有追名逐利,光宗耀祖,这也是中国男人特有的国民性?究竟是因为有了三纲五常,中国人才有奴性?是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有奴性?还是全世界的人,无论有没有文化都有摆脱不了所谓的“奴性”?究竟是些什么智商的人,在宣扬这种荒谬绝伦的观点?也究竟是什么智商的人,在信奉在一套错漏百出的说辞?

假使说三纲五常让中国人有奴性,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既不讲君臣,父子,夫妇之道,也不讲仁义礼智信的社会,就是最没有奴性的社会了。总该无话可说了吧?你们何须再批判什么三纲五常呢?天天批判什么国民性,张嘴就是奴才,闭嘴奴性的,不是吃饱了撑得嘛!有三纲五常,你们说有奴性。三纲五常早没了,你们还在批判奴性?脑子长在脚后跟?

所以被五四余毒逆向启蒙的一群人,基于无中生有,莫名其妙的“奴性”一词,来批判儒家,或者三纲五常,就是在充分暴露自己没下线的智商和严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过是被智商不及格的人洗脑)。

而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被逆向教化,逆向启蒙出来的一个新“物种”,也是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刷智商,人格和道德的三重底线。这个时代如此不堪,原因就在于此。劣币成功淘汰良币。


空空空42973354


一般认为三纲五常源于孔子,成于董仲舒。其具体过程可简单介绍如下:

首先说三纲,“三纲”来源于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思想。孔子本意是倡导君臣父子各守其道,君臣、父子各有其约束,关系是基本对等的。战国末期《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之常道也。”法家的韩非子开始偏重于强调下对上的忠顺。更有甚者,西汉时期董仲舒把“三纲”上升到天道、阴阳的高度,《基义》中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天辨在人》),所以董强调君、父、夫为尊而臣、子、妇为卑,并认为这是天意,《顺命》中说“子不奉父命,则有伯讨之罪”,“臣不奉君命,虽善以叛”,“妻不奉夫之命,则绝”。这与法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如出一辙。

再说五常,“五常”就是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义、礼”是孔子提出的,孟子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智”构成了所谓四端,“信”是董仲舒扩充的,从此后确定了我们现在常说的“五常”,“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汉书•董仲舒传》)。这五常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仁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要有爱,互相体谅帮助,即“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义就是人要有正确的是非观,该做的即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必须去做,不该做的就算能带给自己再多的好处也不能做,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礼就是伦理道德秩序,“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就是明事理,通人情,能够独立辨别是非曲直,不被别人蛊惑。 信就是诚实守信,“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不可欺诈别人, “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韩国学者赵骏河在他的《东方伦理道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一书中对“三纲”解释如下:“纲”具有“模范”的意义,在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君为臣纲”就是说上级是下级的模范,“父为子纲”是说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夫为妻纲”是说丈夫是妻子的模范。模范具有带头和示范的决定作用,是主导的方面。其实从提问者引用的“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这段话就可以看出来,儒家学者在明朝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纲有模范含义。


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今,可以说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并通过“三纲五常”来培养人们的世界观,规范社会秩序。即使今天的我们仍潜移默化的受到“三纲五常”的熏陶,比如重视自身精神世界的修养,懂的自我节制、发奋图强,明白与人为善、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等。可以说三纲五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点。


扶风千里


三纲五常,是儒家制定的,维系封建社会制度的原则大纲。目的是要巩固和强化君权,父权,夫权。其要求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妻妾生死,决于夫君。要达到尊卑分明,秩序井然,不许僭越,不许错乱。至于奔别国,走他乡等等,那是叛逆忤悖行为。是要受到统治者的严惩的。请不要把儒家思想捆绑下的封建社会,想象得那么自由,那么美好。


看透古今


三纲五常,是做人的标准和行为,不管是古代封建社保家。

还是现代人,都离不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丟了,人种,族群,人性,道德,人伦,国家,灭亡的。


善良不是错怕你懦弱


三纲五常乃古代行为标准。是历代王朝赖以统治的规范。到如今他还对我们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仁义礼智信五常。至于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之关系当今就以社会需求而定,给了人们以很大的行为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