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根基的汉文帝为何没变成西汉诛吕功臣们的傀儡?

ctxb567


周勃陈平等帝国重臣在平定诸吕之乱后,决定迎代王刘恒为皇帝。

对于飞来的帝位,刘恒起初并没有感到幸运,反倒忧心忡忡。因为他久居代国,在京城里根基不深,特别是京城里的这些官,个个都是在残酷的战场中杀出来的武将谋臣,机心难测,自己会不会是羊入虎口呢?刘恒征求他的亲信张武、宋昌的看法。

张武认为,这些大臣们以迎立为名,恐怕有诈,况且现在屠杀诸吕,京城一片腥风血雨,他建议代王刘恒以生病为由,拒绝前往。宋昌则认为诸吕的迅速覆灭,证明刘氏的影响力深入人心,况且代王刘恒是汉高帝儿子中年龄最长,且又以仁孝著称,理所当然是皇帝的最佳人选。

刘恒仍然小心翼翼,他动身前往长安城,并派宋昌先入城内,打探虚实。宋昌至渭水桥时,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大大小小官员全部亲自出城迎接。代王刘恒这才稍稍安心,放心前行。行至渭水桥,诸大臣纷纷拜谒新皇帝。

太尉周勃是平定诸吕的英雄,他可能想显示一下威风吧,上前说:“我想单独向皇帝禀报。”宋昌喝道:“如果是公事,请您直说。如果是私事,对不起,王者不受理私事。”周勃碰了一鼻子灰,只好跪拜呈献上天子玺符。刘恒接过皇帝玉玺,此时他终于确信,自己果真是成为天子了。

汉文帝的上台,周勃是第一功臣。丞相陈平很知趣,他向新皇帝说:“高帝在世时,周勃的功劳不及我;诛杀诸吕,我的功劳不及周勃。因此我打算把右丞相让给周勃。”汉初尚右,右丞相官职比左丞相大。陈平对这位新皇帝的底细也不十分清楚,他选择了谨慎,把功劳推给周勃,表面上是谦让,实际上是明哲保身。

周勃成为右丞相,陈平屈居左丞相。周勃是大汉开国勋臣,又诛杀诸吕、再造汉室,这是何等伟大的功勋。他自己也有点飘飘然,找不到北了。他自矜其功,本想在迎接皇帝时,有一次可以单独接见的机会,不料碰了颗软钉子。但很快他就把不愉快抛之脑后,因为他现在成为帝国的首席宰相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汉文帝表面上宽厚仁孝,像是忠厚长者,其实他颇谙统御之术,绵里藏针。他深知自己虽然得到大臣们的拥护而成为皇帝,但以周勃为代表的这些大臣实则居功自傲,他得不露声色地刺痛周勃一下,让这位帝国丞相出出丑。

有一回,汉文帝故作不经意地问周勃说:“全国一年判决案件有多少起呢?”周勃一直以来都是干武将的活,对刑狱之事哪懂呢?他听了怔了一下,不知所措,只得向皇帝谢罪说:“这个臣不知。”汉文帝脸色微微一变,又问道:“那么国库一年钱与谷物的出入是多少呢?”周勃惶恐不安,再次谢罪道:“臣不知。”一边说一边汗流浃背。

汉文帝转头问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不慌不忙地答道:“这些事,都有专门负责的人。陛下如果要问断案的事情,可以询问廷尉;要问钱谷的事情,可以询问治粟内史。”汉文帝满意地点点头,继续问:“这些事都有相关的负责人,那你又负责什么事呢?”陈平从容不迫地回答:“宰相的职责,上则辅佐天子,下则理顺万物,外则镇抚四夷诸侯,内则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自可胜任其职。”

听了陈平的一席话,汉文帝拍手称好。这下子周勃更加狼狈不堪了。出了宫廷后,周勃迁怒陈平道:“你平常怎么不教我这些应对的话呢?”陈平哈哈笑道:“您身为宰相,却不知道职责所在吗?要是陛下问你长安城内有多少盗贼,难道您也要勉为其难地回答吗?”这下子周勃明白了,看来自己的政治才能,比起陈平来,要差得远了。

周勃的一些亲信也告诫他,皇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他有威震天下之功,但功高震主,什么下场有前车之鉴。周勃越听越害怕,便称生病为由,主动交出相印。汉文帝只问了区区两句话,就令大权在握的周勃乖乖让出了相印,可以说深得统御术之精髓了。


君山话史


首先,汉文帝之所以没有成为功臣集团的傀儡,绝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牛逼多有手段,要比这些,功臣集团里随便拧出一个人都不会比汉文帝差,更何况功臣集团里还有周勃、陈平这种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顶级大佬,区区官二代刘恒根本不可能是他们的对手?但为何偏偏刘恒当皇帝没多久,不仅把功臣集团一个接着一个给收拾完毕,还牢牢掌控住大权,绝对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事实上,不论任何朝代,围绕在皇帝身边都会存在三股势力,一个是以太子为首的皇族势力,成员主要以皇帝的儿子以及哥哥弟弟等直系亲属;第二股势力就是宫廷势力,主要是以外戚和宦官为主;第三股则是整个官僚集团。这三股势力的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如果皇族势力足够强,自然皇权可以得到很好的稳固,但问题是,加强皇族势力就意味着皇帝的兄弟儿子都有很强的武装力量,一个把握不好,就是兄弟相残、诸王混战,搞不好就连自己也要去当太上皇;如果宫廷势力足够强,就会造成外戚宦官轮流专权;如果官僚势力足够强大,那就是黄袍加身改朝换代。

在巨大的权利面前,基本没有什么忠心可言,作为皇帝,这三股势力既要用,但又不能完全信任!谁也不要在这里说自己忠心耿耿,没有足够的实力做支撑,分分钟有人让你提前退休。如果周勃、陈平真的忠心耿耿,为什么不立当时实力最强的齐王为皇帝?说穿了还是怕不好控制!

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撤分封而实行郡县制,又将皇族皇子们圈在咸阳,只给其荣华富贵,没有军队和地盘,同时秦始皇又未确定太子,几个皇子都未能形成自己的班底,可以说,秦朝的皇族的势力被削弱到极致。所以当秦始皇突然病逝后,以赵高为首的宫廷势力和以李斯为首的官僚势力一联手,瞬间将秦朝的皇族势力一锅端了,秦始皇的二十几个子女都被向猪一样被人杀死,只剩下一个胡亥,基本就是个傀儡!

正因为如此,刘邦统一天下后,那是把全国三分之二的地盘都分封给儿子们,允许起建立自己的武装部队,当时刘氏皇族的势力那是相当的强,基本没有人敢挑战刘氏的天下,所以当年吕后把持朝政看似牛逼,但她也得乖乖的立姓刘的为皇帝,绝不敢自己当皇帝。道理很简单,那些刘氏诸侯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这一切,仅仅只是因为他们姓刘,假如当今的皇上不再姓刘,那他们拥有的这一切都将彻底失去,所以胆敢有人打改朝换代的注意,分分钟各路诸侯率领大军进京勤王!

吕后是个聪明人,所以他不会挑战刘氏的权威,也懂得尊重官僚集团们的权利,所以她能够出来主持朝政,但这也仅仅是她的最大权限,如果她敢立吕氏为皇帝,或者指派吕氏家族的某个人去当丞相,分分钟就会被会推翻!等到吕后死后,吕氏家族的那些人开始搞不清朝廷的真正局势,竟然想当皇帝当将军,这完全是在挑衅官僚集团的势力,所以当时官僚集团就把宫廷势力给火并了。

功臣集团灭掉宫廷势力后,发现凭他们官僚势力根本没办法掌控局面,各路诸侯王爷都在一旁虎视眈眈,于是只能找了个最弱的代王刘恒来皇帝,但刘恒再若,他也有自己独立的军队,功臣集团再强,却没有自己独立的军队,更何况外面还有各大诸侯上百万的军队时刻盯着,他们哪敢和汉文帝叫板!

文帝当皇帝后,他的母亲、妻子和舅舅就成了新的宫廷势力的代表人物,而他们明显会站在文帝这一边,面对皇族势力加宫廷势力的联手,官僚势力自然招架不住,所以很快官僚势力的代表人物周勃就被清理出局,等到汉文帝坐稳皇位后,他的舅舅,也就是宫廷势力的代表人物也被清理出局,汉文帝开始独揽大权。

所以说,汉文帝之所以没有成为傀儡,绝不是他自己有多牛逼,而是当时皇族势力实在太过强大,刚好又加上宫廷势力和官僚势力火并,原先的宫廷势力全军覆没,朝廷制衡的局面被打破,这才让汉文帝有了机会!否则,如果没有强大的皇族势力,天下搞不好早就不姓刘了;同时如果没有宫廷势力和官僚势力的火并,即便汉文帝能当上皇帝,估计也就是另一个汉惠帝而已!


小玲子说点史


汉文帝继位的时候,只有23岁,用我们现在的年龄换算,是一个90后,刚刚从大学毕业工作。但是他却要治理一个国家,要和朝中大臣掰腕子。

汉文帝继位之后首先要面对的是朝中的那些大臣,那些诛吕功臣,那些扶持他登上帝位的大臣。因为朝中是被这些大臣把持住的,汉文帝通过几次手段,几个步骤,逐渐稳固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第一,他倚重功臣,因为这些功臣把他推举到皇帝位置上去的,所以他总体上倚重这些功臣;第二,他倚重他从代国带过来的那些老臣,他做代王,手底下有一帮老臣,这些臣子对他衷心耿耿,所以他要倚重;第三,他培植一批新官僚,他自己选拔一批干部,就是培养自己的队伍。


这样一来,朝中就有三方势力,而且其中两方都对他忠心耿耿。这样,汉文帝在不杀一个功臣的情况下,牢牢把握住权利。而且重用那些诛吕功臣,让他们没话说。所以说汉文帝的政治手腕相当的厉害。

就这样,汉文帝用自己的仁义和手段,慢慢的从一个偏远地方来的傀儡皇帝变成了真正手握大权的仁君。减赋税,轻徭役,松法律,让百姓有了安养生息的生活,开创了文景之治。从自身做起,开皇帝俭朴之风气。使得整个大汉帝国,从藩王,大臣到普通老百姓,没有一个说他坏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仁君、明君!


历史咸谈


汉文帝是高祖皇帝的第四个儿子,虽然在诛吕的政变中做了回旁观者,但是却因为仁德之名而被迎立为皇帝,是为汉文帝,按理说汉文帝远在封国代国,在朝堂上并没有什么根基,很容易让功臣操控,成为傀儡,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首先,汉文帝深深的知道兵权对于一个帝王的重要性,所以他将从封国带来的亲信宋昌和张武分别掌控了京城长安的南北驻军和宫廷护卫,这样就保证了京畿的绝对安全;其次他为了安抚功臣集团,也重用了诛吕功臣或者说是从龙之功臣陈平和周勃,来令他们誓死拥护,这样朝政之上也就安稳了;再者他慢慢的经过时间的沉淀,权威的上升,在朝廷上任用了不少的青年才俊,因此国家也算是安泰发展,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

汉文帝能够那么顺利的抓住权利,归根结底是因为功臣们并没有因为自视功高震主,而飞扬跋扈,实在是功臣们对刘恒并没有刁难,也没有做权臣的行动,或者说是功臣之中并没有谁的威信能够压服众人,所以朝臣之间的平衡产物就是皇帝,唯有皇权方能服众,才能令他们誓死效忠。

功臣没有造反之心,这一点可以从他们没有迎立幼主就说明了一切,都是开国老臣子,深受刘邦大恩,从拥刘诛吕就可见一斑,综合原因,所以汉文帝能够站稳脚跟,否则哪有那么容易抓住权利而号令天下呢?


历史风云天下


刘恒虽然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但绝不是没脑子的烂好人。他没有一听说朝臣商议要立自己为皇帝就立刻兴高采烈屁颠屁颠去长安当皇上,而是召集群臣对此事进行商议。

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啑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张武把陈平、周勃这些重臣们的心思一语道破:他们都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人,个个老奸巨猾,他们的目的绝对不会是表面说的这么冠冕堂皇。如今他们剿灭诸吕,喋血长安,这个时候把你叫过去当皇帝,绝对是不可靠的。因此张武的主张是让刘恒不要轻举妄动,先称病不去,静观其变。

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苟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宋昌的看法则更加精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此时的天下是一个什么形势呢?首先刘邦通过分封刘姓诸侯王,巩固住了汉朝在地方的统治,是朝廷的统治稳如磐石。并且汉朝休养生息,百姓和乐,所以刘家的这个皇位,是非常稳固并且得人心的。因此,即使吕后靠着她的权威那么扩大吕家的势力,周勃振臂一呼,军士们还是拥护刘家。而且现在是外有刘姓诸侯,内有刘姓大臣,周勃、陈平他们这些功臣派,就算是想架空皇帝,也做不到。因此他认为刘恒大可不必担心周勃、陈平他们耍什么花招,尽管去做这个皇帝便是。

不过刘恒还是不放心,他又去找他的母亲薄太后商量,并派他的舅舅薄昭去长安会见朝臣们。薄昭给刘恒带回了朝臣们的诚意。薄昭告诉刘恒,没什么可担心的。于是,刘恒终于安下心来,前往长安。到了长安边的渭桥,群臣都来拜见刘恒,而刘恒也下车回礼。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周勃希望能够跟刘恒私聊几句,结果被宋昌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太尉勃进曰:“愿请间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这其实是给了周勃一个下马威,也是告诉朝臣们,自己不是来当傀儡的。周勃献上天子的玺符,也被刘恒拒绝了,一切都等到刘恒到了代邸再说。等到了代邸后,朝臣们再度表达了刘恒当皇帝的必要性,一番中国特色的礼让以后,刘恒正式继位。

刘恒住进了未央宫,连夜就任命了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这样一来,京城和皇宫的军队就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自己的人身安全起码得到了保障。

论功行赏,有着拥立之功的功臣派受到了刘恒的优厚封赏。他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赏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任命陈平为左丞相,赏金千斤,食邑五千户。灌婴加封食邑三千户,赐给黄金一千斤,同时任命他为太尉。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恒对周勃的封赏是最高的,陈平和灌婴两个人加起来都比不上周勃。本来最开始任命的是陈平担当右丞相,但陈平也还是让给了周勃。实际上我们乍一看周勃与陈平、灌婴都是开国老臣,但其实他们之间还是有不同,周勃是沛县人,是刘邦的同乡,他从一开始就是刘邦的重臣,在开国功臣当中地位崇高,刘邦甚至说过“安刘者勃也”的话,这就是把周勃作为托孤之臣了。不是陈平、灌婴这些后来加入的人可以比的。周勃最重要,而且刘恒对他应当说也非常敬重。文帝朝的名臣张释之曾经问刘恒说:你觉得周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刘恒回答说:“长者。”(大家不要想歪了哈)但是最尊敬,同时也最忌惮。这些功臣派就像之前张武说的,个个老奸巨猾,并且在京城势力庞大,牢牢把控着朝政。而刘恒身为一个外来户,在朝中可以说没有一点势力。所以刘恒势必要加强自己的势力,同时削弱功臣派。而功臣派里最大牌的周勃,自然首当其冲。幸好周勃也算是个明白人,当身边人提醒他功高震主的风险以后,他立刻上书辞去了自己的丞相之职。这样丞相的职责就全部集于陈平一人之身。但是陈平在一年多以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十月的时候就去世了,刘恒又不得不再度提拔周勃为相。陈平可以说是一个幸运的人,他懂得谦让,而且早早地去世,因此没有被刘恒惦记上。

但是还活着的周勃就不一样了。刘恒对他的打压从没有停止。在他第二次担任丞相十几个月以后,又出事了。为了压制在京功臣的势力,刘恒采纳了贾谊的建议,提出“列侯之国”,就是让这些封侯的有功之臣不要在京城待着了,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刘恒的理由非常上台面,他认为这些人待在京城,一方面他们封地向他们进贡的东西要长途运输,十分不便。而他们在京城,也无法有效教化封地的百姓,因此要求他们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但是封地的生活条件哪里比得上京城啊,所以这些功臣都不愿意去,列侯之国的政策迟迟得不到实施。刘恒利用这件事,要求周勃作为功臣之首做出表率,辞职回封地去。刘恒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周勃当然也没法拒绝,只好辞职回到了封地。灌婴接替了周勃担任了丞相。但是周勃哪怕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还是被汉文帝牢牢惦记着。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视各县到达绛县的时候,周勃自己害怕被杀,就总是披挂铠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来会见郡守和郡尉。作为周勃来说,他亲眼目睹了刘邦是怎么对待那些功臣的,典型例子如韩信,那就是在自己的封地被捕然后降为淮阴侯的。所以周勃有这种担心和采取一定的防卫措施很正常,不过话说这貌似并没有什么用。结果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谋反,周勃被下狱,好一番折腾。

后来周勃出狱以后,想起了自己所受的屈辱,感慨万千。

这以后,功臣派就基本上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掌控朝局了,刘恒在打压功臣派的同时,提拔了两批人来充实自己的势力。一批是以宋昌、张武为代表的代国旧臣,一批是以张释之、贾谊为代表的新人。朝廷形成了新的政治平衡。


攸扬拾羽


这就是汉文帝的高名之处了,那些功臣本来选出汉文帝刘恒来当傀儡皇帝的。毕竟通过刘恒以前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刘恒明明就是一个弱智,可惜他这个弱智是演的,不但蒙蔽了吕后,也蒙蔽了所有朝中的大臣。

你看吕后掌权的时候,大肆的诛杀刘邦的皇子,刘恒对这种事情选择了不发声,只要你吕后不找我的事情,爱杀谁就杀谁,哪怕是把天捅下一个窟窿来,我也是没有任何意见的。

到了吕后一死,刘邦的孙子刘襄实在看不下去,无法无天的吕氏掌权了。

于是,刘肥的儿子,刘邦的孙子刘襄第一个跑出来,带兵去诛杀诸吕的。

这时候在去看看刘恒,他还是无动于衷,不要说让他去带兵支持刘襄剿灭诸吕了。作为刘邦的儿子,最有权力当皇帝的他,连大话都不敢说一句。要数刘恒确实很软呀。

但是,就是因为他的软弱,给了他当皇帝的机会。

最后诸吕是在功臣派,尤其是在宰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的联合下给灭掉了。

这时候最先起义的刘襄,还没有打到都城,陈平一想,诸吕也剿灭了,刘襄这个人是不能让他来都城的,若是他来了,肯定是要称帝的。

就是刘襄这个人,实在是太硬气了,陈平、周勃等功臣害怕他掌权后,不受控制,大臣会受气。

所以他们派人,让刘襄赶紧停止前进,诸吕已经被灭了。

刘襄不得不退兵了,陈平在都城召集大臣商议了一下,大家都觉得代王刘恒这个人不错,为人老实本分,又是刘邦活着的儿子中年龄最大的。关键是若是让他当皇帝,那肯定是好控制的。

令所有大臣没有想到的是,汉文帝并不是一个软柿子,他可是狡猾大大的。

二十三岁的刘恒,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刘恒进入末央宫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

这一夜他根本就没打算睡觉,因为他不把这几件大事安排完,这个觉他就睡不安危。

他首先想到的是对捍卫京城安全的南北军的领导权,可以说这两只军队抓在谁手里,谁才会是京城里的老大。

这也是吕后称制之后,为什么非要让自己的侄子掌管南北军的原因。看来有点政治觉悟的人,都会先考虑这个问题。

现在南北军的掌控权在周勃手里,周勃虽然是功臣。把诸吕诛灭之后,迎刘恒到了都城当皇帝。

但是,汉文帝刘恒并不相信他。

能让汉文帝相信的人,当然是他自己在代地带来的那一帮大臣了。

汉文帝下了一道诏书,把周勃手中南北军的掌控权给夺了过来,让他的心腹宋昌来掌管。

紧接着,他又命令张武为郎中令,掌管皇宫内部的安全事宜。

这些事情安排妥当了之后,汉文帝这才敢合上眼睛去睡觉,其实这时候的天,基本上就快亮了。

掌握了军权的汉文帝,试问还有谁能撼动他的帝位?


史学达人


历史就是这样的有趣,本以为十拿九稳的事,到头来却出人意料的相去甚远,原本大臣们都是抱有私心的,选择了一个势单力薄的人来做皇帝,谁知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汉文帝不仅没有成为他们的傀儡,反而将他们收拾的服服帖帖的,那么汉文帝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韬光养晦,汉文帝的韬光养晦不仅用在了巩固皇权避免成为傀儡之上,还用在了自保之上。要知道汉高祖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到吕后去世之时除了他之外就只剩下了一个由吕后抚养长大的弟弟,其他的六个兄弟都或多或少的死于吕后之手。汉文帝为了避免引起吕后的注意,可以用四个字形容低调、谨慎,最后果然助他逃过一劫。

他的谨慎、低调让诛灭诸吕的大臣们认为他便于控制,是以大臣们抛弃了有功的齐王,而选择了他。

其次来到京城之后,汉文帝知道自己的皇位是不稳固的,是全靠这些大臣们的支持他才能登上皇帝宝座,是以他开始了赏赐和拉拢,即投桃报李,对这些功臣们加官进爵,靠封赏麻痹他们,另外就是拉拢人心,吕后当政之时,刘姓诸王日子异常难熬,他登基后,一个字赏,果然如他所料,刘姓诸王获得好处之后,对他表示支持。

就算自己再被支持没有军队的庇佑,一切都是白搭,在稳固了这批功臣之后,汉文帝开始了不动声色的换人计划,将军队的重要岗位都换成自己的人,掌管军队之后汉文帝知道自己成为傀儡已不可能。

等那些功臣反应过来之后,才发现原来汉文帝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控制,最后控制计划只能不了了之。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忠刘之人

汉初经过诸吕之乱后,刘姓宗室岌岌可危。这是掌权的大臣陈平和周勃都算的上是忠刘之人,所以和刘姓宗室合谋助刘其重掌大权。他们经过一番商量后,才挑的刘恒上位,是为汉文帝。


诸吕的下场历历在目

留下来的这些大臣都是聪明之人,诸吕的下场历历在目。若是来扶持傀儡皇帝,自己幕后掌权。自己怎么对待诸吕,之后就是别人怎么样来对待自己的。

而若是扶持一个好的皇帝,自己再尽职尽责,这样同样有权在身,而且还不怕遭受诸吕之下场,谁不想流芳百世且家族永享富贵?所以这么做简直是一举多得。


他们且算的上是忠刘之人,又怕自己贪权重现诸吕之下场,所以经过权衡利弊之后他们选择了性格较好的刘恒来做这个皇帝,就是为了让皇帝掌权才这么选择的,故而其初心就没有想过要扶持一个傀儡皇帝。


淡看天上月


没有根基当然要成为傀儡。文帝刘恒没有成为傀儡,正因为他根基深厚。 深厚在哪里,《史记》早给出答案了。刘邦老婆吕后一死,几个大臣除掉吕氏家族,派人去山西迎接刘恒。刘恒几个谋士就讨论要不要去。有个叫宋昌的说了三条:第一,秦末大乱,群雄争霸,最后刘氏得了天下,已成定局。第二,刘家子弟分封全国各地做王,别人要夺刘氏天下,阻力极大。第三,汉建国已久(近三十年),政策对头,百姓安宁,难以动摇。这样的背景,怎能说缺乏根基!

当然,刘恒还有一个最大优势:年龄。当时他是刘邦在世最大的儿子,已23岁。守卫边疆的王爷也做了十来年,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了。


一分钟神思漫游


可是,完成曹操这样的“壮举”,是要靠实力说话的!实力不占绝对优势,何谈拿皇帝当傀儡?

回到这个问题,我认为题主高估了诛吕功臣们的实力,准确地说,是高估了陈平及周勃的实力!同时,也低估了汉文帝刘恒及其团队的实力!

陈平这个人,刘邦早有评价:智谋有余,但难以独当大任!而刘邦对周勃的评价则是戆直少谋,但忠勇无双。所以这两人捏一块虽能成事,但明显都缺乏做权臣的资本。

再者,周勃虽长期在军中,却并不掌握京畿军权,诛灭诸吕之前,还得陈平先设计从吕产处骗得兵符,周勃才跑去掌控了军队,可见政治根基并不深。

再说汉文帝刘恒,总的来看是个仁孝厚道的皇帝,但并不代表他缺乏权谋。事实上,刘恒深通权谋。

周勃等人诛灭诸吕后,迎立时为代王的刘恒当皇帝,刘恒怎么应对的?他一边摆高姿态再三辞让,一边却做足了各项入京的准备工作。连即位后的人事变动和政策调整,显然也都提前做了安排,否则权力交接不可能那样顺利!

在这过程中刘恒团队的表现值得称道,特别是中尉宋昌,见识、能力都超强。有一个细节,说的是刘恒进京,周勃率众臣迎接时,提出要私下跟刘恒交谈,被宋昌阻止了。宋昌说,如果是公事,就公开说好了,如果是私事,天子没有私事。周勃只好当众献上玉玺,一切公事公办。

连和皇帝私聊这样的特权都不给你,周勃,如果你真有当权臣的念头,也趁早打消吧!

这架势,周勃等人能保住富贵就不错了。让皇帝做傀儡?那真是想都不用想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