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识趣(38):辨古细察查 孔小学问大

藏品识真辨仿是一个磨炼心智的过程,每一件藏品的辨识都是一场考试:识真,真在何处;辨仿,仿在何方?都有客观依据的。

藏友贴出图鉴的藏品(图1):

古玉识趣(38):辨古细察查 孔小学问大

图1-1

古玉识趣(38):辨古细察查 孔小学问大

图1-2

古玉识趣(38):辨古细察查 孔小学问大

图1-3

古玉识趣(38):辨古细察查 孔小学问大

图1-4

老旧、光气、神韵等是形而上的认知范畴,无法言传,要能辨准而又理据充分,一般要从形而下的料工型纹沁色包浆处着手了。

初步感觉:光气温润,沁色层次过渡工痕内外一致,包浆自然,接刀工艺明显,看为真品;但察查细部则发现局部非打磨砂痕,下巴等处的缺陷尤为明显(图2),似为新工痕造成的,归为新仿品一类了。

古玉识趣(38):辨古细察查 孔小学问大

图2-1

古玉识趣(38):辨古细察查 孔小学问大

图2-2


这样一件藏品,不算开门真,但也非一眼假。虽然有结论了但感觉不能踏实,不能说服内心。因为有个疑惑存在:鼻孔开洞中间的那个乳凸(图3)是如何形成的?其实这正是本件藏品的看点所在。

古玉识趣(38):辨古细察查 孔小学问大

图3


据藏友“实际孔洞比芝麻还小”的介绍,此孔洞直径也仅约3mm左右吧。如此小的孔洞如果现代仿制也就一支电笔戳个小孔洞而已,但此件孔壁明显的旋磨痕,底部还留有层层圈痕中间还留有乳突(图4),这是如何形成的?

古玉识趣(38):辨古细察查 孔小学问大

图4


古代桯钻,中间应该是圆窝凹痕;古代管钻,钻成后敲断芯料中间应该是敲断痕(参见《古玉学步(36):古玉钻孔有特征再辨钻孔螺旋纹》)。至于管钻底部中间的乳突形状有待细仔查考一番——

古玉作工的微型钻孔,就数曾经震惊考古界的林家滩玉人钻孔技术了(参见《古玉玩味(11):玉人亭亭出何方祈通神意达上苍》)。林家滩玉人微型钻孔的中间也出现了乳突(图5)。

古玉识趣(38):辨古细察查 孔小学问大

图5


红山玉器里常见的牛鼻穿工痕里,也留存钻痕中间见乳突的类似情况(图6):

古玉识趣(38):辨古细察查 孔小学问大

图6-1

古玉识趣(38):辨古细察查 孔小学问大

图6-2


齐家玉器废弃的钻孔上也留存相似的痕迹(图7):

古玉识趣(38):辨古细察查 孔小学问大

图7

凡此种种,说明管钻孔底部中间留存乳突的原因是:

管钻中空的作用:直径较大的管钻中间可以取出芯料(图8);而直径较小的微型钻,中间则可以泄出解玉砂。无论文化期的骨质、竹质管钻,还是早期金属管钻,管壁都是有比较厚度的,所以微型管钻的底面会留下层层圈痕中间还留有乳突——很小的芯料在实际钻磨过程中已经消磨殆尽了(图9)。

古玉识趣(38):辨古细察查 孔小学问大

图8

古玉识趣(38):辨古细察查 孔小学问大

图9

返观本件兽鼻孔洞,完全不是现代工具的痕迹而是古工钻孔的痕迹遗存了。

那么,玉兽下巴等部位的蹦缺未打磨修饰,被看成是新工蹦碴则是由于微距图放大的原因,玉兽牙齿部位密集的砣痕带出些微蹦缺而未修磨到位,在古工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图鉴所难以避免的在客观感知方面的缺陷——图片比例变化带来的感觉失真。

可爱的小玉饰,型制为辟邪兽,汉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