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識趣(38):辨古細察查 孔小學問大

藏品識真辨仿是一個磨鍊心智的過程,每一件藏品的辨識都是一場考試:識真,真在何處;辨仿,仿在何方?都有客觀依據的。

藏友貼出圖鑑的藏品(圖1):

古玉識趣(38):辨古細察查 孔小學問大

圖1-1

古玉識趣(38):辨古細察查 孔小學問大

圖1-2

古玉識趣(38):辨古細察查 孔小學問大

圖1-3

古玉識趣(38):辨古細察查 孔小學問大

圖1-4

老舊、光氣、神韻等是形而上的認知範疇,無法言傳,要能辨準而又理據充分,一般要從形而下的料工型紋沁色包漿處著手了。

初步感覺:光氣溫潤,沁色層次過渡工痕內外一致,包漿自然,接刀工藝明顯,看為真品;但察查細部則發現局部非打磨砂痕,下巴等處的缺陷尤為明顯(圖2),似為新工痕造成的,歸為新仿品一類了。

古玉識趣(38):辨古細察查 孔小學問大

圖2-1

古玉識趣(38):辨古細察查 孔小學問大

圖2-2


這樣一件藏品,不算開門真,但也非一眼假。雖然有結論了但感覺不能踏實,不能說服內心。因為有個疑惑存在:鼻孔開洞中間的那個乳凸(圖3)是如何形成的?其實這正是本件藏品的看點所在。

古玉識趣(38):辨古細察查 孔小學問大

圖3


據藏友“實際孔洞比芝麻還小”的介紹,此孔洞直徑也僅約3mm左右吧。如此小的孔洞如果現代仿製也就一支電筆戳個小孔洞而已,但此件孔壁明顯的旋磨痕,底部還留有層層圈痕中間還留有乳突(圖4),這是如何形成的?

古玉識趣(38):辨古細察查 孔小學問大

圖4


古代桯鑽,中間應該是圓窩凹痕;古代管鑽,鑽成後敲斷芯料中間應該是敲斷痕(參見《古玉學步(36):古玉鑽孔有特徵再辨鑽孔螺旋紋》)。至於管鑽底部中間的乳突形狀有待細仔查考一番——

古玉作工的微型鑽孔,就數曾經震驚考古界的林家灘玉人鑽孔技術了(參見《古玉玩味(11):玉人亭亭出何方祈通神意達上蒼》)。林家灘玉人微型鑽孔的中間也出現了乳突(圖5)。

古玉識趣(38):辨古細察查 孔小學問大

圖5


紅山玉器裡常見的牛鼻穿工痕裡,也留存鑽痕中間見乳突的類似情況(圖6):

古玉識趣(38):辨古細察查 孔小學問大

圖6-1

古玉識趣(38):辨古細察查 孔小學問大

圖6-2


齊家玉器廢棄的鑽孔上也留存相似的痕跡(圖7):

古玉識趣(38):辨古細察查 孔小學問大

圖7

凡此種種,說明管鑽孔底部中間留存乳突的原因是:

管鑽中空的作用:直徑較大的管鑽中間可以取出芯料(圖8);而直徑較小的微型鑽,中間則可以洩出解玉砂。無論文化期的骨質、竹質管鑽,還是早期金屬管鑽,管壁都是有比較厚度的,所以微型管鑽的底面會留下層層圈痕中間還留有乳突——很小的芯料在實際鑽磨過程中已經消磨殆盡了(圖9)。

古玉識趣(38):辨古細察查 孔小學問大

圖8

古玉識趣(38):辨古細察查 孔小學問大

圖9

返觀本件獸鼻孔洞,完全不是現代工具的痕跡而是古工鑽孔的痕跡遺存了。

那麼,玉獸下巴等部位的蹦缺未打磨修飾,被看成是新工蹦碴則是由於微距圖放大的原因,玉獸牙齒部位密集的砣痕帶出些微蹦缺而未修磨到位,在古工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是圖鑑所難以避免的在客觀感知方面的缺陷——圖片比例變化帶來的感覺失真。

可愛的小玉飾,型製為辟邪獸,漢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