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究竟該不該對外開放「限客令」?

又吵翻啦!每每高校推出“限外令”,社會輿論都要一波激起千層浪。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自1952年啟用以來,正面臨一大轉變——啟用門禁。

根據學校公示的一則《南京大學鼓樓校區行人門禁管理辦法》及相關通告,門禁系統將實行分時段管理,在上下課高峰時段免刷卡通行。

對於來校辦事人員,則需出示有效證件,經門衛核實登記後從訪客通道進入。

大學究竟該不該對外開放“限客令”?

南大此舉在公立高校中並非首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等知名高校,都有“限外令”。

清華、北大明確要求,上課期間不開放,節假日要憑身份證登記入內,且對遊人開放的門有限定。此外,北大還規定,團體參觀全部實行網上預約,不接待電話預約或現場預約。

武大等已成熱門景點的高校,則針對性推出了遊人限流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校園秩序。

那麼,大半個世紀過去,如今南大為何要開始管理這扇門了呢?

根據南京大學保衛處出具的《情況說明》介紹,南大鼓樓校區地處市中心,周邊流動人員眾多,“為制止各種擾亂教學、科研秩序的行為”。

“校園門禁”也一連數日,成為南京大學小百合站上的熱門話題,支持“門禁”的聲音認為,這是維護教學秩序和安全。

要說秩序,大學應該是念書的地方,現在越來越像你家門口的菜市場。

在杭州,有市民大白天在浙大草坪上支起了桌子,涮火鍋!誰家的熊孩子不小心走丟了,浙大保衛處還得滿校園撈娃,這都是義務。

在成都,川大食堂成了大眾飯館兒,饅頭、花捲、肉包子,勤儉持家的大爺大媽,帶著塑料袋兒過來裝。

在武漢,武大櫻花聞名全國,每年三月的“櫻花節”,簡直就是“櫻花劫”,一曲涼涼送給你。

大學熟視無睹吧,就越來越像個菜市場;大學說不吧,反對的聲音音浪很強,“如果草坪不讓躺,還不如改種仙人掌。”

除了公共秩序失控,校園資源被擠佔,更擾亂了大學教書的秩序。最醒目的要數全民運動廣場舞,早就打破了社區與大學的邊界。

在貴州理工學院,由於大學校園沒圍牆,廣場舞大媽來攻佔,學生只能從馬路上走。

大學究竟該不該對外開放“限客令”?

在海南師範大學,大媽霸佔球場的事件再次上演,而且是跑到大學校園內的籃球場,跟正在打籃球的大學生搶場地。

大學究竟該不該對外開放“限客令”?

在江蘇某大學,大媽們甚至跑到了自習室旁大跳廣場舞,學生只好發微博求放過。

大學究竟該不該對外開放“限客令”?

要說安全,大學也早不像座象牙塔。

就在南京大學,2016年6月15日下午,一位南大女生在仙林校區教學樓內遭到不明人士的性騷擾,午睡醒來在褲裙上發現了疑似精斑的殘留物。

同在2016年6月,東北師範大學出現意圖不軌的性騷擾嫌疑人,在路上攔截在校女學生。

而且,你或許沒注意,在你上廁所的時候,正有偷窺攝像頭盯著你。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著名高校,均發現偷拍狂在女廁內進行偷拍。

登錄百度,只要你輸入相關關鍵詞,搜索還會自動為你匹配。

大學究竟該不該對外開放“限客令”?

既然秩序和安全都這麼讓人操心,關於大學是否該敞開大門,反對的聲音便越來越多。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2017年的調查結果顯示,81.38%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學校應該限制非校內人員出入。

大學聲聯合全國學業發展聯盟在2017年的調查也顯示,支持體育設施有條件向社會開放的學生比例,僅佔17.8%。

像南京大學這樣的公辦大學,是由政府用納稅人的錢設立或營造的公共資產,理應對所有納稅人開放,同時,大學開放包容的精神薈聚鴻儒,也不拒絕白丁。

關鍵在於,大學應該怎麼開放呢?

在澎湃新聞官方微博關於“南大啟用門禁”的話題下,網友@懸鈴神木的評論獲得了最高點贊:開放是指學術自由,思想開放,不是校園開放。

他說:“校園的本職是提供教學科研場所,而不是市民公園。我不反對校園開放,我也喜歡到附近的大學轉轉,但當開放的校園正常秩序被擾亂的時候,校園的附屬功能就應該向本職讓步。”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秦惠民教授也表示:假如要求大學有序地向社會開放,那麼前提必須是,履行其特定社會職能所需的基本秩序不受妨礙。

其實,人們對於大學開放問題的爭議點,一直以來就存在偏差,應該關注校外人士怎麼進校園,而不是大學怎麼把人拒之門外。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教授表示,“學校實施限行管理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具體制度可以更加靈活和人性化。大家最關心的是,遊客和訪客怎樣進出校園?”

如果借鑑國外大學的經驗,我們就會知道,大學開放是一種應有的姿態,大學校園的管理,則是一門學問。

即使是在國外高校,也無法做到絕對的開放性,牛津、劍橋雖然整體上沒有圍牆,但每個學院都有圍牆,而且大部分是不對外開放或是收費的。

哈佛、斯坦福等大學同樣遊人如織,但哈佛大學一到校慶、畢業典禮等重要日子,核心校園就會有佩戴手槍的校警站崗,以確保安全。

江蘇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副院長李新朝老師曾經去美國20多個高校調查,他表示,即使沒有物理上的圍牆,外國大學也有心理上的圍牆。周邊的民眾對學術和教學是非常的敬畏,附近老百姓根本不可能在上課時間進入教學區,這似乎是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好的經驗值得借鑑,但落地就要考慮中國國情了,有網友說得直白:“本來應該開放,但是在咱們這裡不現實!”

首先,是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的短缺問題。

以體育設施為例,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全國169萬個體育場所有66萬個集中在教育系統,也就是各大高校和中小學。

就面積而言,“落戶”在中小學校園裡的體育場地,佔全國體育場地面積將近一半。難怪廣場舞大媽要去學校搶佔籃球場了,這可不單單是國民素質問題。

根據《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2018)》的數據,截止2017年底,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才達到1.66平方米。

而在2010年,美國人均場地面積就達到了16平方米,人口密度比中國還大的日本則達到了19平方米。

其次,是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問題。

相當數量的城市規劃對營造城市公共空間的關注度不夠,一邊是土地資源的浪費,一邊是大量的土地資源被轉化為商業用地。

在中國,許多城市在城市中央紛紛興建巨型廣場,然而實用性能並不強。

與此同時,城市公共空間的開放時段,與人們的休閒需求在時間上完美錯開。場館開著,人在上班,人下班了,場館也關了。

而且城市公共空間大多集中分佈在城市中心區、政府辦公區以及商業中心區,與居住區配套的則相對較少。

在現實國情下,大學校門的敞開問題,就要考驗管理者的智慧了。

大學的開放,不是拆掉圍牆,取消門禁,讓人們在物理空間上自由進出,而是把大學資源對外開放,讓人們在精神空間上自由穿梭。

北大圖書館館長朱強曾提到北大的借書政策:“如果你是首都圖書館的讀者,你發現首圖沒有你要的資源,可以通過館際互借,將請求發過來,我們將資源傳遞到首圖去,你看完後再還回來。”

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鬍小武認為,在大學校園社會化、公共空間化的時代,校園管理事實上有助於公共利益最大化和個人安全的有效保障。

大學究竟該不該對外開放“限客令”?
話說回來,畢竟大學是開放、自由、包容的,並不是封鎖啊。但這考驗的是公民素質和社會管理水平,這不是一道門禁能解決的問題。

不知道網友怎麼看?歡迎評論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