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究竟该不该对外开放“限客令”?

又吵翻啦!每每高校推出“限外令”,社会舆论都要一波激起千层浪。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自1952年启用以来,正面临一大转变——启用门禁。

根据学校公示的一则《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行人门禁管理办法》及相关通告,门禁系统将实行分时段管理,在上下课高峰时段免刷卡通行。

对于来校办事人员,则需出示有效证件,经门卫核实登记后从访客通道进入。

大学究竟该不该对外开放“限客令”?

南大此举在公立高校中并非首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有“限外令”。

清华、北大明确要求,上课期间不开放,节假日要凭身份证登记入内,且对游人开放的门有限定。此外,北大还规定,团体参观全部实行网上预约,不接待电话预约或现场预约。

武大等已成热门景点的高校,则针对性推出了游人限流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校园秩序。

那么,大半个世纪过去,如今南大为何要开始管理这扇门了呢?

根据南京大学保卫处出具的《情况说明》介绍,南大鼓楼校区地处市中心,周边流动人员众多,“为制止各种扰乱教学、科研秩序的行为”。

“校园门禁”也一连数日,成为南京大学小百合站上的热门话题,支持“门禁”的声音认为,这是维护教学秩序和安全。

要说秩序,大学应该是念书的地方,现在越来越像你家门口的菜市场。

在杭州,有市民大白天在浙大草坪上支起了桌子,涮火锅!谁家的熊孩子不小心走丢了,浙大保卫处还得满校园捞娃,这都是义务。

在成都,川大食堂成了大众饭馆儿,馒头、花卷、肉包子,勤俭持家的大爷大妈,带着塑料袋儿过来装。

在武汉,武大樱花闻名全国,每年三月的“樱花节”,简直就是“樱花劫”,一曲凉凉送给你。

大学熟视无睹吧,就越来越像个菜市场;大学说不吧,反对的声音音浪很强,“如果草坪不让躺,还不如改种仙人掌。”

除了公共秩序失控,校园资源被挤占,更扰乱了大学教书的秩序。最醒目的要数全民运动广场舞,早就打破了社区与大学的边界。

在贵州理工学院,由于大学校园没围墙,广场舞大妈来攻占,学生只能从马路上走。

大学究竟该不该对外开放“限客令”?

在海南师范大学,大妈霸占球场的事件再次上演,而且是跑到大学校园内的篮球场,跟正在打篮球的大学生抢场地。

大学究竟该不该对外开放“限客令”?

在江苏某大学,大妈们甚至跑到了自习室旁大跳广场舞,学生只好发微博求放过。

大学究竟该不该对外开放“限客令”?

要说安全,大学也早不像座象牙塔。

就在南京大学,2016年6月15日下午,一位南大女生在仙林校区教学楼内遭到不明人士的性骚扰,午睡醒来在裤裙上发现了疑似精斑的残留物。

同在2016年6月,东北师范大学出现意图不轨的性骚扰嫌疑人,在路上拦截在校女学生。

而且,你或许没注意,在你上厕所的时候,正有偷窥摄像头盯着你。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著名高校,均发现偷拍狂在女厕内进行偷拍。

登录百度,只要你输入相关关键词,搜索还会自动为你匹配。

大学究竟该不该对外开放“限客令”?

既然秩序和安全都这么让人操心,关于大学是否该敞开大门,反对的声音便越来越多。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81.3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限制非校内人员出入。

大学声联合全国学业发展联盟在2017年的调查也显示,支持体育设施有条件向社会开放的学生比例,仅占17.8%。

像南京大学这样的公办大学,是由政府用纳税人的钱设立或营造的公共资产,理应对所有纳税人开放,同时,大学开放包容的精神荟聚鸿儒,也不拒绝白丁。

关键在于,大学应该怎么开放呢?

在澎湃新闻官方微博关于“南大启用门禁”的话题下,网友@悬铃神木的评论获得了最高点赞:开放是指学术自由,思想开放,不是校园开放。

他说:“校园的本职是提供教学科研场所,而不是市民公园。我不反对校园开放,我也喜欢到附近的大学转转,但当开放的校园正常秩序被扰乱的时候,校园的附属功能就应该向本职让步。”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秦惠民教授也表示:假如要求大学有序地向社会开放,那么前提必须是,履行其特定社会职能所需的基本秩序不受妨碍。

其实,人们对于大学开放问题的争议点,一直以来就存在偏差,应该关注校外人士怎么进校园,而不是大学怎么把人拒之门外。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表示,“学校实施限行管理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具体制度可以更加灵活和人性化。大家最关心的是,游客和访客怎样进出校园?”

如果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我们就会知道,大学开放是一种应有的姿态,大学校园的管理,则是一门学问。

即使是在国外高校,也无法做到绝对的开放性,牛津、剑桥虽然整体上没有围墙,但每个学院都有围墙,而且大部分是不对外开放或是收费的。

哈佛、斯坦福等大学同样游人如织,但哈佛大学一到校庆、毕业典礼等重要日子,核心校园就会有佩戴手枪的校警站岗,以确保安全。

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新朝老师曾经去美国20多个高校调查,他表示,即使没有物理上的围墙,外国大学也有心理上的围墙。周边的民众对学术和教学是非常的敬畏,附近老百姓根本不可能在上课时间进入教学区,这似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好的经验值得借鉴,但落地就要考虑中国国情了,有网友说得直白:“本来应该开放,但是在咱们这里不现实!”

首先,是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短缺问题。

以体育设施为例,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全国169万个体育场所有66万个集中在教育系统,也就是各大高校和中小学。

就面积而言,“落户”在中小学校园里的体育场地,占全国体育场地面积将近一半。难怪广场舞大妈要去学校抢占篮球场了,这可不单单是国民素质问题。

根据《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的数据,截止2017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才达到1.66平方米。

而在2010年,美国人均场地面积就达到了16平方米,人口密度比中国还大的日本则达到了19平方米。

其次,是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问题。

相当数量的城市规划对营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关注度不够,一边是土地资源的浪费,一边是大量的土地资源被转化为商业用地。

在中国,许多城市在城市中央纷纷兴建巨型广场,然而实用性能并不强。

与此同时,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时段,与人们的休闲需求在时间上完美错开。场馆开着,人在上班,人下班了,场馆也关了。

而且城市公共空间大多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区、政府办公区以及商业中心区,与居住区配套的则相对较少。

在现实国情下,大学校门的敞开问题,就要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了。

大学的开放,不是拆掉围墙,取消门禁,让人们在物理空间上自由进出,而是把大学资源对外开放,让人们在精神空间上自由穿梭。

北大图书馆馆长朱强曾提到北大的借书政策:“如果你是首都图书馆的读者,你发现首图没有你要的资源,可以通过馆际互借,将请求发过来,我们将资源传递到首图去,你看完后再还回来。”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认为,在大学校园社会化、公共空间化的时代,校园管理事实上有助于公共利益最大化和个人安全的有效保障。

大学究竟该不该对外开放“限客令”?
话说回来,毕竟大学是开放、自由、包容的,并不是封锁啊。但这考验的是公民素质和社会管理水平,这不是一道门禁能解决的问题。

不知道网友怎么看?欢迎评论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