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吃飯究竟是個什麼關係?

讀書與吃飯究竟是個什麼關係?

老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人活世上,離不了吃飯。可以一頓不吃,一天不吃,但不能總也不吃,總也不吃飯的人要不還沒出生,要不已經死掉了。當然,這裡所說的吃飯指的是正常的飲食,有些人可以靠不吃主食也能活著,但沒人能靠什麼都不吃活著。

有人說:“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這話說的沒錯,但反過來說人類的精神食糧是書籍就有問題了。有很多人在談到讀書時總愛把讀書與吃飯做對比,我認為這樣是不妥當的。吃飯是人類活著的必需活動,不吃飯就會死掉,但是不讀書照樣能活得好好的。

當然,讀書與不讀書的人肯定是不同的,但這種不同只是精神層面的深度與廣度,並不會像吃飯與不吃飯那樣的生與死的區別。就像一個讀書人與一個大字不識的老農,他們同樣因為吃飯而延續生命,同樣有喜怒哀樂,但是內心的世界卻千差萬別。這種差別我們不能用好壞來區分,只是在某種標準下會呈現出的高低對錯。

說到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我覺得更準確的說書籍是人類的某一種精神食糧。畢竟那些音頻,影像等藝術作品對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同樣有著深遠的影響。這樣說來,讀書就可以與吃飯有一些類比的地方了。一個人如果來自我國南方,那他的主食很可能就是米飯。恰巧這個人又把讀書當成是自己最大的精神需求,那書籍對他來說就是米飯,是精神的主食。那麼,如果一天不吃飯會餓得慌的話,一天不讀書也會心裡發慌。

我國古代有很多有思想的書籍傳至現代,甚至現在還在影響著我們。這時,有人就說了,物質越貧乏,精神越富足。就好像在說,越吃不上飯,越容易思考。我對這種觀點是存有疑惑的。雖然我承認傳至今世的經典古籍是很有啟發價值的,但我不相信這些書是一個沒吃飽飯的人寫出來的。說白了,我不相信老子,莊子,孔子,孟子他們連飯都吃不飽。

讀書與吃飯究竟是個什麼關係?

說到吃不飽飯,我想一些年歲比較大的人是有過體會的,那個時代距離現在並不遙遠,這也使得我們還有據可尋。我常聽說那時人們為了吃一口飯餬口而費勁心思,飯都沒有,書也更加缺乏。也許更多的人也並不覺得書在那個時代是有用的,畢竟生存重要,精神空虛點就空虛點吧。

今天很少有人再吃不飽飯,這個時代物質極大豐富,不僅吃的飽,還要換著吃,挑著吃,隨時隨地吃。書籍也是極大豐富,各種各樣的圖書充斥著圖書館的書架,網絡的書單,甚至很多人都擁有了個人的書房。這麼多的食物,必然有很多人的勞作,這麼多的書籍,也必然有很多人的思考。這樣看來吃飽了飯果然有助於思考。

如果今天還有人拿讀書比作吃飯我是堅決不能苟同的,吃飯就是吃飯,是用來活命的。讀書只是精神需求的一部分,你可以把它作為主食,也可以作為輔食,甚至可以作為一杯下午茶,但千萬不要指著讀書就能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就像你永遠不會因為看一場電影就能活得更好一樣。讀書就是讀書,開心就好。

讀書與吃飯究竟是個什麼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