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牛逼,刺激,你的人生追求在哪個層次?

舒適,牛逼,刺激,你的人生追求在哪個層次?

小王子漫遊太空時,遇到了七個古怪的大人。

其中有一個大人成天埋頭計算天上星星的數字,小王子問他拿那些星星做什麼,他說他不拿它們做什麼,但他佔有它們,佔有它們之後他就富有了,富有了之後他就可以去買更多的星星。

這是著名童話《小王子》裡的一個故事,你一定覺得這個大人太可笑太不可思議了吧?

但在這本《後物慾時代的來臨》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正是現代社會里很多人的表現:

我們一邊努力工作,拼命賺錢,一邊卻瘋狂消費,購買許多我們並不一定需要的物品;我們一邊因為物質生活的需求得到滿足而感到空虛和無聊,一邊卻又不斷地追求物質財富。

這些表現正是現代消費社會的荒誕之處。在《後物慾時代的來臨》裡,作者鄭也夫指出,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消費社會時代,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相對應的就是人們不斷膨脹的物慾。

鄭也夫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主持人,“實話實說”總策劃。

在《後物慾時代的來臨》中,他對現代消費社會的形成原因和其導致的種種荒誕進行了分析和批判,指出消費主義將走向衰落,我們將迎來不依靠物慾的全新的後物慾時代。

在這個基礎上,鄭也夫對我們應該如何在這個新時代裡尋找生命意義和獲得幸福提出了他的觀點

這是一本談論消費的理論書籍,也是一本談論生命意義和幸福觀的書,雖所引述材料多來自國外,但對我們同樣很有啟發和借鑑意義。

顧客不再是上帝

為什麼說我們現在進入了消費社會?因為消費成為了這個社會最主要的活動甚至是價值觀,確切地說是過度消費成了其主要特徵。

所謂過度消費就是超過了我們生活必需的消費,比如明明只能吃一點點卻要點一大桌子菜,衣服和鞋子明明夠穿,卻還要不停地買買買。

在消費社會里,人們的消費行為從為了滿足生活需求變成了為消費而消費,它是怎麼形成的呢?鄭也夫認為主要由兩股勢力的五種行為心理形成的。

一股勢力來自廠商,他們採取廣告、降低消費門檻和操控三種行為手段對消費者施加影響。

另一股勢力來自消費者自身,他們崇拜物質和追求時尚的行為心理接受和應和了廠商的影響,於是消費主義便開始迅速蔓延。

在消費社會里,我們看似自由的選擇其實是廣告要你做的選擇。

比如我們想買礦泉水時,腦海裡就會不由自主地跳出“農夫山泉有點甜”的廣告詞來,甚至我們本來不想買的東西,比如一個不喝酒的人,卻因為被江小白酒瓶上的廣告方案打動而去買酒收藏。

在消費社會里,顧客不再是上帝,而是廠商們可以利用的賺錢工具,甚至是可以操控可以愚弄的對象。廠商們不再只是尋找和發現消費者的需要,而是想方設法激發消費者的慾望和需要。

止渴丸

廠商採取的另一個手段是降低門檻,降低價格的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方便,節省了時間,從菸斗到香菸,從餐廳到麥當勞,都是如此,但是鄭也夫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節省時間和方便是為了什麼呢?

這讓我想起小王子遇到的那個賣止渴丸的商人,吃上一顆就可一週都不用喝水,這樣一週就可以節約53分鐘,可是這節約出來的時間拿來幹什麼呢?

商人說隨便怎麼用都可以,小王子說他要用這53分鐘的時間悠哉悠哉地向新鮮的泉水走去。

我們用這節省下來的時間幹什麼了呢?很多人用在了更多的工作中。這裡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現代社會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本應縮短工作時間,但事實上人們卻變得更忙碌了。

我想起一次週末去公婆家,老公擔心單位領導打電話來,要回去加班,公公就說,你們這上班的還不如我這當農民的自在。

還有許多人用在了過度消費上,我們說現代社會節奏快就包含著忙的意思,

現代人富裕了,時間卻變少了。

“節奏快”還有層意思,就是一切都講究速度,講究快捷。

為此人們一方面在物質消費上不厭其煩,一方面在真正需要花時間做的事情上卻崇尚簡化和方便,像小王子那樣慢悠悠地去喝水是斷斷不可能的。

買星星的人

消費社會的形成和消費者自身的物質崇拜是分不開的。現代人的物質崇拜已經由過去對具體物質的“拜物教”轉向了“商品拜物教”,即 “拜金主義”。

對此書中有段描述:

“他崇拜的是貨幣,是抽象的東西,是財富與權勢的象徵。他摸不到,看不到,或者說,摸不過來,看不過來,所以也不必摸,不必看,但他確信自己擁有,併為不斷增長而得意。他可以用他的貨幣換取各種商品,只要那商品能給他帶來地位的炫耀,或新奇的刺激。”

這和小王子遇到的那個買星星的人多像啊。那些星星他根本摸不到,他也根本不會去摸不會去看,但他確信他佔有那些星星,他把這些星星寫在一張紙上,然後把它放在抽屜裡鎖起來。

舒適,牛逼,刺激,你的人生追求在哪個層次?

我們把錢存在銀行裡不就是這樣嗎?現在用移動支付連紙張也不需要了。

佔有星星使他富有,富有了之後他又可以買進別的星星,要是有人發現了新的星星的話。星星既是貨幣又是商品,可以帶來地位炫耀或新奇刺激的商品。

消費社會里不僅僅出現了上述種種荒誕現象,更大的問題的是物質上的滿足並沒有給人們帶來想象中的幸福,反而讓人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空虛與無聊。

消費主義企圖用消費來填補這空虛,心情不好就去吃吃吃,或者買買買!

鄭與夫認為這裡其實發生了一個悖論:因為溫飽的解決,發生了空虛和無聊的問題;我們卻在解決溫飽上面加大砝碼,來應對空虛和無聊的問題。

事實也證明,這是行不通的。這是為什麼呢?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鄭也夫認為人有三種追求,分別是:舒適,牛逼,刺激。

舒適就是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牛逼”則是塞托夫斯基(本書譯名,百度搜索為提勃爾·西托夫斯基,著有《無快樂的經濟學》)所說的社會舒適。

也就是在社會身份和地位中感覺舒適,類似黑格爾說的“被承認的滿足”,接近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的“尊重”加上“自我實現”,包含炫耀的成份。

第三種追求是刺激。據生物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存在著針對刺激需求的喚醒值,也就是興奮度,最好能週期性地達到一定水平,興奮度太低,人就會萎靡不振,興奮度太高了則會難以承受。

鄭也夫認為,現代社會之前的人類一直在為生存而奮鬥,痛苦艱辛,但不會無聊。現代社會里,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舒適所需要的基本物質生活需求得到了滿足,我們卻感到了空虛。

也許這就像叔本華所說的:“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如果說為生存而奮鬥的痛苦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那麼,如今因為溫飽問題解決而帶來的空虛則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人的舒適需求得到滿足了,就更需要尋求炫耀和刺激的滿足。

以前為生存而掙扎的人類生活本身就充滿了刺激,而現在生存本身已經不存在什麼刺激了,如果沒有主動尋找到刺激,人就會感到空虛和無聊。

在為生存奮鬥的歷史中,物質不只可以滿足人的舒適需求,也可以成為少部分人炫耀和尋求刺激的手段,有些人過度消費的目的就是追求炫耀或新奇刺激。

但當舒適的需求得到普遍滿足,物質就不再是炫耀和尋找刺激的恰當手段了。

因為此時物質追求再向前發展只會導致荒誕,甚至是自我傷害,比如飲食不節造成了肥胖和許多疾病。

這時,我們就進入了後物慾時代。

走向遊戲

進入後物慾時代,物質已經無法滿足人的需求,那麼我們的靈魂應該安放何處呢?鄭也夫主張走向遊戲,因為遊戲可以滿足人的成就感和對新奇刺激感的尋求。

這個遊戲當然是廣義的遊戲,包括打球、下棋等體育、智力遊戲,還包括彈琴、畫畫等文藝活動以及對科學的探索研究活動等等。

鄭也夫認為,相比工作,遊戲最主要的特徵是無目的性和主動性。 當然,也有人像馬克.吐溫還有《原則》的作者瑞·達利歐那樣,視工作為遊戲,那是一種高境界的幸福。

而對於現在中國的很多孩子來說,彈琴畫畫等藝術活動已成為一種任務,且有明確的考級或達到某種指標的目的。

鄭也夫認為,是中國的家長們將這些本是“無目的“和”自願“的遊戲,變成了功利和被動的“工作”,這是教育的悲哀。

這個遊戲還必須是有深度的遊戲,需要學習某種技能才能掌握。

渴望強刺激而又無任何技巧的人,就有可能尋找最簡便的活動,如暴力、犯罪、吸毒等。

相比這些具有強破壞性的非物質化活動,遊戲的成本最低,而且可持續性強。因此,前者是面對空虛無聊的墮落,而遊戲則是昇華。

生活的藝術

本質上,鄭也夫所說的遊戲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因為他認為將來工作將成為非必需品,至少工作時間將大大減少,而休閒時間將大大增加。

一個女人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鍊參加一個晚宴,在晚會上出盡風頭,回來時卻發現項鍊丟失,為了還這隻項鍊,付出了十年的艱辛勞作。最後朋友卻告訴她,那隻項鍊是個假的,根本值不了幾個錢。

這個女人想必大家都熟悉,她就是莫泊桑著名小說《項鍊》中的主人公馬蒂爾德。而這其實正是現代消費社會的荒誕之處。

在消費社會里,我們一邊拼命工作,一邊瘋狂消費,最終有可能如馬蒂爾德一樣,最大的付出了卻取得了最小的收穫。

甚至還有人割腎和裸貸買iPhone手機,那更是比馬蒂爾德還要瘋狂和荒誕了。

既然如此,鄭也夫提出,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減少工作,放棄那些實質收益很小的消費呢?

書中提到了歐洲人對美國人的嘲笑,雖然美國人富裕,但是美國人不懂生活,總是忙於工作和購物,連進個咖啡館也是匆匆忙忙的。

美國的咖啡館顧客稀少,而歐洲人的咖啡館卻總是熱熱鬧鬧的,歐洲人是來聊天休閒的。

這讓我又想起小王子,他對賣止渴丸的人所說,如果他有時間,會悠哉悠哉地走向新鮮的泉水。

《小王子》的作者聖埃克蘇佩裡是法國人,但曾在美國僑居過,我覺得這部作品裡大概也有作者作為一個歐洲人對美國人的嘲笑吧。

鄭也夫認為未來社會失業與半失業將成為常態,他對此持樂觀態度,應對的方式就是我們應該更重視生活的藝術。

什麼是生活的藝術?生活的藝術就是有深度的遊戲,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體育活動等等。

這些都需要學習,也都是古代貴族教育的主要內容,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衣食無憂的貴族們馴化物慾,解決無聊。

正如塞托夫斯基所說的

“人文教育最主要是訓練消費技巧,為享受各種刺激做準備”。

溫飽解決後的現代人,面臨和古代貴族們類似的問題,因此教育上也需要向古典教育學習,加強人文教育,不只教工作的技能,更要教會人們生活的藝術,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後物慾時代。

多年前讀過一篇鄭也夫老師在報上發表的關於道德的文章,實在而不高蹈的觀點和文字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本《後物慾時代的來臨》讓我有幸再次領略到他的獨特風格,雖然引用有點多,但整體行文簡潔明快。

他對消費簡潔透徹的分析和批判,讓我對理性消費有了更清醒認識,同時對生命意義和如何尋找幸福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生命的意義固然在於不斷地追求當中,但在追逐物慾的道路上卻要適時停下腳步,工作或者奮鬥雖然重要,但生活的藝術更重要。

就像《小王子》的結尾,曾經是商品和貨幣的星星變成了會笑的小鈴鐺。

後物慾時代,我們不再妄圖買星星,但我們會對著星星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