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早已远去,世间之事,与他再无瓜葛

烽烟四起,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李白想投笔从戎,然而奸臣当道,报国无门。李白只能这样漂泊流浪,漂泊流浪到哪里?这样的日子何时是尽头?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

1

为君谈笑静胡沙

战事继续,马嵬坡变,玄宗入蜀,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远在南方的李白听到长安陷落,既震惊又悲伤。这年秋天,他带着夫人前往庐山隐居,以避时乱。

李白栖身在庐山五老峰下的屏风叠,并修建了草堂。隐于山间,草木为邻,本该是怡然的。但是,李白根本没有隐居的闲心,他有的是一颗焦灼苦痛的心。

庐山屏风叠,李白伫望人间,过去与未来之间,是李白悲伤的身影。李白写了两首词,《菩萨蛮》和《忆秦娥》,盛满了喟叹: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两首词,评价很高,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秦娥,是李白自喻,也喻指所有怀念开元盛世的人们。往事迷离,回忆清晰,如今,西风残照下,是李白茕茕孑立的身影,也是所有乱世哀叹者的孤独身影。

李白早已远去,世间之事,与他再无瓜葛

安史之乱还未结束,整个唐王朝的军政大权分解下放到各个王子手中。永王的军队路过九江时,韦子春三上庐山邀请李白入幕。此时的李白,正处于报国无门的痛苦之中。李白虽有迟疑,最终还是同意入永王幕。

在《赠韦秘书子春》一诗中,李白表露了自己当时的想法:“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惟君家世者,偃息逢休明。”

没有救济时代的用心,独善其身又有什么好处呢?

诗的结尾,李白说:“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最初和最后,李白都是同样的梦想:功成身退,归去五湖。

至德二年(757)初,李白下庐山入永王幕府。下山的时候,意兴盎然,他以为,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是可以成功的。永王的邀请,让李白看到了政治生命的希望。现在,他离开长安已经十年了,等待了那么久,他希望此番可以完成安国匡世的夙愿。

蛰伏了太久,入了永王幕府,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本就情绪激动,加上军中救国杀敌的气氛渲染,李白几乎是热血澎湃的,仿佛扫平叛军指日可待。

这时期,李白的多数诗篇都传达出入幕的激动心情和平定内乱、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但显然,李白对当时的形势过于乐观,他对永王的命运,以及当时的政治局势并没有准确的、高瞻远瞩的看法。

他终究还是太天真,以诗人的情怀,去观瞻和体察世界。他以为,无需太久,叛乱就能平复,天下就可太平。他并不知道,自己已身在政治漩涡之中,随时都会陷落。

2

身陷囹圄

时局混乱,即位不久的唐肃宗,不允许手握南方兵权的永王与自己分庭抗礼。至德二年初,肃宗下诏,命令永王回蜀中。永王拒绝,兄弟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永王战败被捕,永王的军队土崩瓦解,李白在他的幕府前后不过两月,政治理想再次成了泡影。而他因为追随永王,还背上了附逆之罪。在这场王室斗争中,他仅是罅隙中草芥一棵。

永王被杀以后,肃宗开始清除余党,李白逃至彭泽时被捕,以“附逆作乱” 的罪名被投入了九江监狱。曾经,李白以为他是以谋士的身份被邀请,其实,永王邀请他,也只是想借用他的名声而已。

五十七岁的李白,身陷囹圄,生死难测。尚在庐山的夫人,听到李白入狱的消息,夜以继日地赶到九江,悲伤之余,四处奔走求告,寻求解救之法。李白身陷牢笼,痛苦万分,他能做的,只有投诗求救。

李白早已远去,世间之事,与他再无瓜葛

以前投诗是为仕进,如今投诗只为生存。

李白想起了高适。一个是阶下囚,一个则身份显贵,身份悬殊,今非昔比。是否要求助高适,李白犹豫了很久,最终诗代信,托人转交。

李白以为,高适是相交多年的老友,不会袖手旁观。可现在,时过境迁,李白有谋逆之罪,高适左思右想,最终选择了作壁上观。高适并非无情无义,后来杜甫生活困顿时,他也经常帮助,只是这次李白的罪名太过尴尬与危险。

幸运的是,李白最终获救了。李白性情开阔,交游甚广,入狱之后,很多人为求自保选择了沉默,但愿意援助的也不在少数。出力最多的是李白故友宋之悌之子——宋若思。

时为御史中丞的宋若思,经过一番努力,将李白营救出狱。不仅如此,李白还入了宋若思的幕府,做幕僚工作。云开月明,绝处逢生,李白欣喜若狂。欣喜之余,又重燃辅弼天下的希望,希望能为朝廷所用。

李白早已远去,世间之事,与他再无瓜葛

他以宋若思的名义,写了篇将自己推荐给朝廷的文章,题为《为宋中丞自荐表》。

这篇文章,和李白以前的干谒文章很相似。从才华和品行各方面,夸耀自己。不久前,还曾命悬一线,出狱之后,仍是狂放模样。这就是李白,经历了无数次风雨洗礼,初心未改,傲然依旧。

不过,李白还是太乐观太天真,他以为出狱后,与朝廷再无嫌隙。实际上,他罪愆不小,这样高调地宣扬自己的才德,这样的做法本身就太冒失。

在朝廷那边,事情并未了解,不要说重用,连现在的自由都是暂时的。这篇自荐的文章,就算不激怒肃宗,也注定石沉大海。

3

乱世奔忙

至德二年九月,李白身体有恙,朝廷了无消息,他便离开宋若思幕府,前往宿松山养病。长安和洛阳已收复,李白还在山中养病,也还在等报国的机会。没想到,李白等来的却是被流放的消息。

乾元元年(758)二月,李白被判处“加役刑”,流放夜郎。流放,他只能独自上路,五十八岁,栉风沐雨。

到底是李白,前往夜郎的途中,有不少人慕名为他送行,其中不乏珍馐盛宴。李白写了很多酬谢之诗,流放天涯,愁苦自不必说,却也只能诉诸诗。他只能靠着天生的乐观和倔强,度过孤独的流放之旅。

乾元二年(759)春,关中地区遭遇大规模旱情,朝廷颁布了一条特赦令:天下现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获赦的李白,立即欢喜而归,在白帝城,他乘舟顺流而下,写下著名的《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突如其来的自由,让李白无比兴奋,这个五十九岁的男人,又有了长风破浪的豪情快意。下笔的时候,满是意气风发,依稀之间,他仍是从前鲜衣怒马的少年。

李白早已远去,世间之事,与他再无瓜葛

那段时间,李白的诗篇饱含辅君济世的愿望,他在江夏停留数月,希望能得人荐引,却都不见下文。李白只好在狂歌痛饮中谴愁驱闷。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这残破的人间,不该怀有梦想,不必自寻烦恼,只应长醉不醒。

显然,这是李白无可奈何的悲伤,炽热的报国心,被惨淡的现实湮灭了。他的赤胆忠心,无人过问。

上元元年(760)秋,李白回到浔阳,再登庐山,寄情江湖,纵情山水,寻仙访道。上元二年(761)五月,朝廷命令李光弼举兵南下,扫除叛军。李白听到这个消息,再次振奋,前往请缨。然而,走到半路,便病倒了。

生活本就窘困,又疾病缠身,李白只好前往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李白总算有了栖身之所,病情好转,便在附近各地游走,打发时光。

后来,李阳冰不负所托,编成《草堂集》,并写了《草堂集序》:当时著作,十丧其九。很遗憾,飘零一世,未能成就功业,诗文大部分散失。尽管如此,李白的人生已经足够丰盛。

李白早已远去,世间之事,与他再无瓜葛

宝应元年十一月,李白在当涂病逝,享年六十二岁。他去了,诗还在,一个时代的性格就此终结。

李白去世后,葬在当涂县采石江边。

元和十二年(817),范传正又将李白墓从龙山迁往当涂东南的青山之阳,并撰写了墓志铭。此时,李白早已远去,世间之事,与他再无瓜葛。但诗酒之间,他已被岁月典藏。


时局动荡,被迫隐居,因为抱负,所以出山。遗憾的是李白站错了队,身陷囹圄,流放夜郎,所幸柳暗花明。坎坷半生,李白看淡了,也放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