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離世,中國武俠時代落幕

金庸離世,中國武俠時代落幕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今天下午,據香港《明報》報道,一代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先生病逝,享年94歲。


金庸離世,中國武俠時代落幕



金庸,原名查良鏞,“香港四大才子”之一,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金庸在香港的頭幾年並不得意,直到1955年寫出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而一炮而紅,並在隨後的幾年裡憑在《商報》連載的《碧血劍》與《射鵰英雄傳》一舉奠定自己在武俠小說江湖中的地位。除了小說創作,金庸還在1959年創辦《明報》,1968年又創辦《明報週刊》,1969年開辦《明報晚報》。

作為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金庸開創了“新派武俠”風格的武俠小說,使中國武俠小說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金庸生平共創作《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越女劍》共十五部武俠文學作品,取其中14部作品名稱的字首連成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離世,中國武俠時代落幕



20世紀70年代開始,金庸的作品被改編為電視電影,廣為傳播。1985年,內地電視臺開始播放黃日華和翁美玲主演的83版《射鵰英雄傳》,這部擁有TVB頂級配置的連續劇在內地大火,成為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在隨後的數十年中金庸小說通過影視劇、漫畫、動漫、遊戲等媒介,共同構成了金庸武俠小說龐大的“江湖世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人。

金庸先生去世,是所有武俠文化愛好者和文娛界的損失。


金庸離世,中國武俠時代落幕


金庸武俠小說經久不衰

影視劇翻拍也從未停止


時至今日,金庸依舊是武俠小說的代名詞,他的武俠江湖,成為了華人的共同語言。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副總編輯孫立川曾說,“1955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梁羽生的書在內地共賣出1.5億本至兩億本;金庸則賣出5億本。兩人的作品在過去數十年,在香港、內地、臺灣以及海外的發行量,正版加上翻版、盜版的,可能達到7億本。其影響力之大,可說無遠弗屆,不知養活了多少家出版社!”


金庸離世,中國武俠時代落幕



為何金庸的小說有這麼旺盛的生命力?金庸首先是一個技巧十分高明的作家,他有超越小說家的能力、視野和襟懷,雖然金庸筆下的所有主人公都是男的,但是他們都是個性化英雄。

僅從個性發展的角度來一看,金庸小說就足以經久不衰,而且金庸把武俠小說與言情小說、歷史小說、政治小說等類型融合在一起,儘管讀者趣味會改變,但讀者還是能從別的角度讀出另一番風味,所以他的小說能長期存在下去。

金庸的武俠江湖還十分宏大,感情線複雜,很適合於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雖然隨著技術和資本的不斷加強,影視行業中劇集類型在不斷豐富,但金庸武俠一直都不曾落寞。

回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熒屏上對於金庸武俠的偏愛,以及大眾對武俠江湖的嚮往,金庸筆下的武俠小說就被源源不斷地翻拍,包括家喻戶曉的《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等。以《笑傲江湖》為例,從1984年到現在一共有八個版本的《笑傲江湖》,香港、臺灣、內地乃至新加坡都曾翻拍過。


金庸離世,中國武俠時代落幕



其中邵氏更是翻拍金庸武俠江湖忠實粉絲,從1967年改編自《倚天屠龍記》的《神劍震江湖》開始,到1984年的《新飛狐外傳》,邵氏共有23部影片改編自金庸作品,幾乎覆蓋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武俠的影視化不僅在香港火熱,進入新世紀後內地接過了金庸武俠劇的大旗。翻拍金庸的武俠劇就像是影視圈一個固定的輪迴,每隔幾年就會有一部新的翻拍出現,從2001年李亞鵬版的《笑傲江湖》到2018年的《新笑傲江湖》,金庸武俠江湖的翻拍從未停過。

即使金庸在1972年就已經封筆,但時至今日他的武俠著作無論是商業價值和還是文化價值仍然很高。在近日發佈的《面向高質量的發展:2017-2018年度IP評價報告》TOP20中,金庸的《天龍八部》仍是首屈一指。


金庸離世,中國武俠時代落幕


金庸離世,中國武俠時代落幕


影視改編口碑熱度持續低迷

緊跟時代、另闢蹊徑才是出路


說起金庸劇,我們不得不提到TVB,內地武俠觀眾,普遍是被香港武俠劇培養起來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TVB製造了無數經典的金庸武俠劇,2000年之後,內地影視行業接過了翻拍金庸劇的大旗。但在香港已不再翻拍金庸劇的今天,內地影視行業的金庸江湖更像是時代的快餐品,寫不出優質新故事,無論翻拍在武打動作設計、特效製作還有播出畫質上有多大進步,但總走不出經典的影子。

內地金庸劇較TVB金庸劇從豆瓣評分上看也是在不斷降低,1996年呂頌賢版《笑傲江湖》有8.3分。內地接手後,2001年張紀中版《笑傲江湖》還可以達到7.9分,到了2013年於正版《笑傲江湖》就已經跌到5.1分,今年播出的《新笑傲江湖》更是刷新了金庸劇下限,豆瓣僅有2.5分。

金庸離世,中國武俠時代落幕


一次次的翻拍,不論劇集聲量、作品口碑,還是出演演員,大多沒能激起水花,近年來的金庸翻拍劇鮮有口碑合格的作品出現。這看出傳統武俠小說新拍無新意、無聲量、沒人看的困境,造成這些的又是因為什麼呢?

從內容上來看,翻拍的武俠江湖超越不了經典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只為了迎合市場,而精神高度不足。其雖帶有武俠色彩,但是說到底只有“武”而沒有“俠”,“武”是外在之物,為的是滿足人的慾望,而“俠”,才是一種境界和精神。

相比之下,經典武俠IP改編作品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勝在了格局宏大,也勝在了故事的複雜多面和對人性的深度刻畫,以及一份永遠不會過時的俠義,就像江南七怪為一句承諾遠赴大漠十幾年,令狐沖明知實力不敵田伯光,還是要救依琳,都是靠一份俠義支撐。在經典武俠作品中,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雖“絕世武功”也是手到擒來,但主角並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在時代大潮流面前往往也無能為力。


金庸離世,中國武俠時代落幕


可見有了深度,才能成為經典,在當下的影視市場,製片方選擇不斷重複翻拍金庸武俠小說,大多隻是出於極高的IP知名度考慮,翻拍的形式還只是“經典IP+流量藝人”的組合,作品只是快餐化和流水化的製作,最終導致劇集後天畸形。來到2018年後,在票房和收視率面前,“大IP+流量明星”的影視製作模式更是集體失效。

“文似看山不喜平”,影視改編作品也同樣如此,模式單一化和固定化的IP改編作品會被觀眾拋棄並不奇怪。其實一部經典的IP經過翻拍,滿足不同時期的觀眾也不是不可能的。不同時期的觀眾群體對同一武俠IP翻拍劇集有著不同的評價和認知,要想得到大多數觀眾的認可,最好的辦法還是是與時俱進、另闢蹊徑,適量融入創新元素,保留原著中心思想的情況下找到自己獨特的突破點。

比如今年的《延禧攻略》,該劇的故事雖然還是鑲嵌在清宮戲的模板中,但是相較於《如懿傳》它是在以一個相對現代的“女權”思維去講述令妃的後宮職場奮鬥史,而且該劇的快節奏也更為符合當下互聯網用戶的觀劇習慣。

這對於金庸IP來說也是如此,只有緊跟時代潮流,才能贏得觀眾的喜歡。但不管IP改編如何,金庸江湖的快意恩仇和人物的演繹、精彩的武俠仍是金庸IP翻拍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