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幼子死后,徐志摩为何认为:她的悲伤程度不及孩子的保姆?

【奇扒民国奇情第45期】

1921年,徐志摩婚内爱上林徽因后,不顾张幼仪有孕在身,毅然提出离婚。

随后,为了彻底摆脱张幼仪,徐志摩竟头也不回地离家出走了。此时的张幼仪还刚来英国不久,对,她是为了陪徐志摩读书,才来了这异国他乡。

当怀有身孕的张幼仪意识到自己已被抛弃时,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惊恐。此时的张幼仪,如同一只迷途的羔羊,她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回国内的家吧,丈夫徐志摩已经跟她提了离婚,这般找回去,分明是自找屈辱。回娘家吧,一个被夫家抛弃的女子,怀着孕住娘家,除了为家人惹非议,还能有其他吗?留在波士顿吧,自己身上没有钱了,又怀着孩子,留下来,除了死别无其他。

张幼仪幼子死后,徐志摩为何认为:她的悲伤程度不及孩子的保姆?

死,对,这是一个被残忍抛弃的弃妇都会想到的字眼。但张幼仪脑子里闪过这个字后,立马就清醒了。她得活下去,儿子阿欢在家里等她,还有肚子里的小生命,他们都是无辜的。

人说女人都是“为母则刚”,张幼仪突然地有了力量,她得活下去,还得好好活着。

几天后,张幼仪鼓起勇气给远在德国柏林的哥哥写了求助信,当她把一切原委告诉二哥时,二哥不仅未安慰她,反而开口便是“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

看到这封回信后,张幼仪又痛哭了一场。她没想到,自己的哥哥竟然如此向着徐志摩。她心里的苦、痛,终究没人会懂。张幼仪隐隐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悲哀,在这段感情里,所有人都和徐志摩一样,觉得她配不上他,这些人里,甚至包括自己的哥哥。

张幼仪幼子死后,徐志摩为何认为:她的悲伤程度不及孩子的保姆?

大概,这就是有才情的人和资质平庸辈的差别吧。才情过人者,做什么都会被原谅。他们滥情,那是风流!而资质平凡的人,即使做得再好,似乎也是应该的。倘若一不小心没做好,即使不是自己的错,也会莫名地遭受奚落。

几天后,只能勉强听懂几句英语的张幼仪,独自拖着行李前往德国。她攥着一个地址,历经各种艰辛后,终于找到了二哥的住所。

当狼狈不堪的张幼仪找到二哥信上提供的地址时,她直觉自己的命已去了半条,但她庆幸自己总算坚持下来了。

1922年,张幼仪孤单一人在异国生下小儿子彼得后,徐志摩终于出现了。

张幼仪怎么也没想到,他竟带了许多她不认识的人来。而他带着他们千里迢迢“追”到德国,并不为其他,只为和她离婚!他们,与其说是来为他们离婚做见证的人,倒不如说是为徐志摩做帮手的。

当张幼仪提出“想问过公婆再签字时”,徐志摩和他带来的“证人们”都似乎要跳起来!

张幼仪幼子死后,徐志摩为何认为:她的悲伤程度不及孩子的保姆?

徐志摩听到张幼仪的话,急得说漏了嘴,他对着张幼仪喊:“不行,你必须马上签字,我等不了,林徽因要回国了!”

张幼仪听完,彻底死了心,她拖着产后尚未恢复的身子,颤抖着地签下了“张幼仪”三字。自此,在法律意义上,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关系走到了终点。

签字后,徐志摩才在医院隔着玻璃看了小儿子“彼得”。这个孩子,曾是徐志摩竭力要张幼仪打掉的孩子,因为,它的存在可能妨碍他的恋爱。

但拿到离婚证的这一刻,徐志摩对这个孩子便再没有了怨恨,甚至,还生生生出了一种怜惜。

张幼仪在回忆中说:“他隔着玻璃,看(彼得)得神魂颠倒”!

但再神魂颠倒,他终究也抛弃了他们母子。

离婚后不久,徐志摩便马不停蹄地追随林徽因回到了国内。而张幼仪则选择了一直留在德国,而张幼仪一直不肯回国的原因,与她正在继续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张幼仪幼子死后,徐志摩为何认为:她的悲伤程度不及孩子的保姆?

大概,张幼仪已然意识到自己和徐志摩的差距。又或者,她想让自己真正地“双脚自由”。或许,是为了生计。总之,在离婚后的每一天里,张幼仪一刻不停地拼命学习。

她曾为了嫁给徐志摩,在15岁那年就放弃了学业。之后几年时间,一直在徐家养育儿子、伺奉公婆的她,一直没有时间提升自己。如今,终于,老天给了她机会。

但就在张幼仪毕业这年,儿子彼得却患病离世了,这年,是1925年,彼得不到三岁。

1925年3月26日,彼得死后一周,徐志摩赶到了柏林。此时的徐志摩已与林徽因有了了断,他的新恋人,正是朋友妻的陆小曼。但这时候,陆小曼还未离婚,也就是说:此时,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热恋,还处于地下阶段。

热恋中的徐志摩,和陆小曼约定,不在一起时,以书信日记的方式记录下爱的点滴。

到柏林的第一晚,徐志摩也仍为忘记给陆小曼写信,在这封信里,他写到:

柏林第一晚。一时半。方才送C女士(张幼仪)回去,可怜不幸的母亲,三岁的小孩子(彼得)只剩了一撮冷灰,一周前死的。

或许是顾及陆小曼的看法,在这封信里,徐志摩竟然称呼前妻张幼仪为“C女士”,而对自己的小儿子彼得,他的称呼是“小孩子”、“冷灰”。

这些毫无感情的字眼,竟是出自诗人徐志摩之口,着实让人意外。

这位擅长表达感情的人,他的如火的热情,炽烈的情感,曾感动了无数人了,在这一刻他的如旁人般的描述,却冰冷了无数人。

张幼仪幼子死后,徐志摩为何认为:她的悲伤程度不及孩子的保姆?

见到徐志摩的那天,坚强了很多年的张幼仪终于忍不住哭了。作为一个刚刚失去幼子的母亲,此刻看到孩子的生父,尤其,生父长着一张酷似孩子的脸。那一刻,她心里的痛,但凡是人,都能体会到。

但徐志摩心里虽也有难过,却并未有任何表示。只在给陆小曼的信里,他写到:

她今天挂着两行眼泪等我,好不凄惨。

但在徐志摩眼里,张幼仪对儿子过世的悲伤程度,远不及带彼得的保姆。他在讲述保姆时说:

小孩儿的保姆比她悲伤更切。她是一个四十左右的老姑娘,先前爱上了一个人,不得回音,足足地痴等这六七年,好容易得着了宝贝,容受他母性的爱;她整天地在他(彼得)身上用心尽力,每晚每早为他祷告,如今两手空空的,两眼汪汪的,连祷告都无从开口,因为上帝待她太惨酷了。

在信里,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悲伤的认识,似乎仅仅停留在“挂着的两行眼泪”上。他的那句“保姆比她悲伤更切”,很让人怀疑。因为,按照常理,任何一个女人,对自己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孩子的死的痛苦,绝对不可能少于保姆。

张幼仪幼子死后,徐志摩为何认为:她的悲伤程度不及孩子的保姆?

徐志摩的这种看法,显然带着偏见。而他偏见的由来,在信里已经暴露了。

张幼仪一直是个不爱表达的女人,她从来不是一个生动的女子。但她的爱恨苦痛,却从来一丝也不少。徐志摩是与张幼仪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他喜欢会表达自我的生动女子。在徐志摩眼里,即使歇斯底里,也比不会笑、不怎么说话的张幼仪好百倍。

因为不懂,所以徐志摩一直认为:张幼仪对任何事物似乎都没有感情。这真是天下人对性格内向者的天大误会,张幼仪真真有苦无处说。

正因为带着这种成见,徐志摩想当然地认为,那个曾“痴恋”过男人的保姆的痛,比张幼仪更甚。徐志摩只觉得,彼得的死,对保姆太残酷了!

而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呢?彼得的死对于张幼仪而言,真的如徐志摩说的这般轻巧吗?

实际上,在彼得病后,根据张幼仪当时在柏林的熟识讲述,彼得病后,张幼仪每日整晚整晚守在床前,几十个夜里,竟都没合过眼。这期间的辛苦和煎熬,可想而知。

而彼得死后很多年,张幼仪一直珍藏着彼得的遗物,这些遗物里,有他生前玩过的小马、小车、小书和衣、褂、鞋帽等等。倘若不是深爱,岂会如此?!

但这些,张幼仪断不会和徐志摩说,在巨大的痛苦面前,面对徐志摩时,她也依旧什么也说不出来。或许,此时张幼仪的心里,根本什么也不想说。

正因为此,徐志摩眼里,刚刚丧子的张幼仪不仅悲伤“不甚”,甚至还坚强过人,在当天写给陆小曼的信里,徐志摩写到张幼仪时说:

C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这是朋友的好处, 老K的力量最大,不亚于我自己的。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什么都不怕”!对,这就是此时的徐志摩对张幼仪的评价!

徐志摩对张幼仪,似乎没有丝毫不放心,怜惜,就更加谈不上了。

人说,当一个人爱一个人时,即使她打个喷嚏,你都会紧张到睡不着。而如果你不在乎一个人时,即使她病得快死了,他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

爱一个人时,她的手指被轻轻扎一下,你也会心疼不已。而当你不爱她时,即使她正承受全天下最大的悲痛,你也觉得没什么!

张幼仪幼子死后,徐志摩为何认为:她的悲伤程度不及孩子的保姆?

这就是徐志摩对张幼仪!这也是全天下男人,面对自己不爱的女子时的真实写照!

相比对张幼仪丧子之痛的视而不见,对于陆小曼看到这封小信时的想法,徐志摩的在意程度,让人感动。他在这封信的末尾贴心地对陆小曼说:

小曼,对你不起,收到这样一封悲惨乏味的信,但是我知道你一定生气我补这句话,因为你是最柔情不过的,我掉眼泪的地方你也免不了掉,我闷气的时候你也不免闷气,是不是?

从这段可以看出,徐志摩真真是个好情人。他时刻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换位,唯恐对方有丝丝不顺心。一个男子,在自己儿子死后写信给心爱的女子倾诉后,还自责说“对不起,让你看这封悲惨乏味的信”,真真是全方位设身处地地顾全对方的情绪啊!这等细腻,也大概只有徐志摩之流能做到了。

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身亡后被葬在老家硖石。此后,日夜陪伴他的,正是幼子彼得。

徐志摩生前大概没能料到:

在硖石西山,悲秋残阳下,凄风苦雨夜,是他只见过一次的幼子,日复一日地跟他那游荡的孤魂,紧相依,长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