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端庄清雅,永宣宫廷造像赏及市场对话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端庄清雅,永宣宫廷造像赏及市场对话

明宣德 御制鎏金銅四臂文殊菩萨坐像

「大明宣德年施」楷书刻款

藏传佛教在明清时期影响极大,明清诸帝大力推崇藏传佛教,使藏传佛像艺术在内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同样使汉藏佛像艺术有了更深入的影响和交融。明代,藏传佛像风格始终主导着潮流,永乐和宣德时期汉藏风格的宫廷造像则占据了半壁江山。

相信关注佛造像拍卖专场的藏家对永宣宫廷造像一定不陌生。是的,这就是那动辄上千万的明代永乐和宣德时期的宫廷造像。

永宣造像不仅出现在拍卖场上,像一般我们去北京的喇嘛庙或者西藏地区和藏传佛教影响的地域,都能看到这种造像。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同时融合了汉地和藏区两种艺术风格。

 背景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端庄清雅,永宣宫廷造像赏及市场对话

▲明永乐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大明永乐年施》款 高20.2 cm

一尊佛像上有两个地方的明显特色,那一定是在一个历史阶段,汉地和藏区的文化、艺术有密切的交流,事实上,我们要寻找永宣造像的源头,会发现这个源头并不在明代,而是在元代。

从元代开始,历朝的封建统治机构都非常重视和藏区高级僧侣集团的联系,尤其是永乐帝。永乐帝极为重视周边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推行“羁縻”政策,一边大封僧官建立制度,一边频加礼遇以结其心,这一切都是为了积极凝聚藏传佛教僧众对明朝皇权的向心力,强化中央政府管辖西藏的上层建筑和社会基础。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永乐佛造像艺术独特风格的出现,成为历史的必然。

明代的宫廷有这么有一个规定,凡是三教受封为“国师”以上的僧俗官员,都有资格派代表进京朝贡,贡品呢,自定。

我们都知道,进贡并不是单方面的赠予礼品,藏族官员入朝进贡的同时,明代政府也要给予回赐。而且,回赐的价值都是数倍于贡品的。

各类的佛像,特别是金铜佛像因为价值比较昂贵,又由于僧俗官员的特殊性,这种佛像就成为了明朝廷赏赐官员的不二选择。不仅如此,明朝政府当时还允许朝贡的人员往来经商,有些受赐物品还在沿途出售。因为朝贡名利两收,藏区首领竞相前往,代代相效,随行人员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后来朝贡使团络绎不绝,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后来的数千人。

出自宫廷的“永宣造像”数量,也在这个时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融合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端庄清雅,永宣宫廷造像赏及市场对话

▲明 永乐至宣德 转轮王坐莲花手观音菩萨 高24.5cm

明代早期,隶属于“御用监”的“佛作”是宫廷专门制作佛教造像的机构。永宣时期,技艺精湛的工匠在官吏的监督下,依据宫廷要求和藏传佛教定型的造像模式,融入内地传统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和工艺特点,按照严格的量度和仪轨统一制作佛像。

永宣佛像之所以美,是因为其将汉藏造像元素融为一体。审美主体是汉族的,雕塑母题是藏族的,严格遵循藏传佛教图像的规范,但在艺术表现上又与藏族原型不同。永乐佛像把汉藏艺术因素巧妙结合,水乳交融,形成它独特的艺术风格,雍容而不失秀逸,浑厚之中透着温文尔雅。时至今日,美轮美奂的永乐宫廷金铜佛像,依然让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僧俗信众为之倾倒。

永宣造像的主流为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佛母和护法,造型端庄秀丽、衣饰繁复华丽、做工精巧细致、鎏金饱满肥厚,既为宫中内设佛堂自用,又作为珍贵的礼品赏赐给来朝贡的西藏各派宗教领袖。这些佛像的面部宽平,躯体结构匀称,宽肩细腰,造型端庄大方。四肢粗壮,肌肉饱满,细部刻画精细入微。衣纹采取中原地区表现手法,优美流畅,质感颇强。装饰上亦吸收中原地区传统手法,特别是菩萨和女性尊者胸前及腰部的U字形联珠式璎珞,体现了中原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

制作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端庄清雅,永宣宫廷造像赏及市场对话

▲明永乐 铜鎏金文殊菩萨 高19.4cm

所有永宣造像都配有莲花座,莲座造型规范,装饰讲究,上下基本呈垂直状,座壁满饰一周莲花瓣;莲瓣饱满有力,头部饰有立体感极强的卷草纹,上下边缘又各饰一周大小一致的圆形联珠纹。

一般来说,只要是宫廷用以赏赐藏区的造像,造像的莲花座都刻有“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六字纪年铭款(拍卖场上卖出天价的基本都是有此铭款的)。

铭款字体柔美,从左至右刻写。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人的书写和阅读习惯是自右至左的倒书格式,而造像上如此刻写,目的在于迎合和顺应藏族人的藏文读写习惯。ps:藏文阅读和书写从左至右。

莲花座下皆有装藏,封底盖中央部位刻画十字金刚杵,固定封底盖的方法为剁口法,底盖封实后,一般要用掺有朱砂的封蜡封好底盖周围的缝隙。用黄铜铸造,采用中原传统失蜡技术,不同于惯用的翻砂法,铸工精细而复杂,涉及冶炼、塑模、制范、铸造、打磨、镀金、装藏等多种工艺。铜质细密莹润,铸完后进行镀金处理,金质纯厚,亮丽悦目,流光溢彩,彰显出雍容华贵的皇家艺术气派。

工艺精湛是永宣佛像的突出特点。金属造像是佛像雕塑艺术中工艺最复杂的,集合了塑模、铸造、錾刻、打磨、鎏金、镶嵌、染色等十几道工序。据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制造一尊铜鎏金吉祥天母像需各类工匠达12种之多,即大器匠、锉刮匠、合对匠、收搂匠、胎基匠、錾花匠、攒焊匠、磨匠、镀金匠、洋金匠、画匠和拨蜡匠(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内务府奏销档》),可见造像工艺之复杂。永宣佛造像铸造錾刻精细,每一缕发丝、每一颗圆珠都一丝不苟。镀金层厚,光泽亮丽,工艺之精微缜密无可挑剔,确实是明清佛造像中的精品。

流变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端庄清雅,永宣宫廷造像赏及市场对话

▲明正统 鎏金铜观世音菩萨坐像 高34.9cm

明代宫廷造像创始于永乐时期,但只延续到宣德时期。永宣之后,明代宫廷造像突然销声匿迹,至今尚未发现有永宣之后明代宫廷制作的藏式佛像。

永宣造像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即永乐前期、永乐后期和宣德时期。永乐前期的宫廷造像大部分保留了印度、尼泊尔的造像遗风。永乐后期,宫廷造像上的藏式风格逐渐淡化。宣德时期基本继承了永乐后期的宫廷造像特点,汉地元素多了起来。宣德之后的造像,汉地风格更加浓厚。当然,永宣之后,宫廷几乎很少再有此类造像了。

从永乐六年(1408年)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是明廷造像的创立时期。这个时期的造像体态优美,面相妩媚,装饰繁缛,气质优雅,做工精细。整体造型、装饰风范基本定型,但是局部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印度和尼泊尔造像遗风,最突出的是莲花座上的莲花瓣,细长饱满,劲健有力,造型优美且神韵十足。

约从永乐十九年(1421年)到永乐末年,是明廷造像的定型时期。造像体态趋于平稳,比较少见到三折枝式的动感姿势。而这种腰身纤细、造型非常动感的特点是明显的藏地风格。这个时期的造像面相宽平,眉眼平直,具有明显的汉人面相特征,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莲花瓣,形制比永乐前期明显宽肥饱满,莲瓣头部出现卷草纹。

宣德时期,主要为宣德帝在位时期(1426-1435年),是明廷造像的发展时期。宣德朝承袭永乐后期的特点,但躯体更趋肥胖,略显臃肿;面部更趋汉化和男性化;莲花瓣更加宽肥饱满,莲瓣头部的卷草纹饰更加繁缛,更具装饰意味;衣纹的质感亦比起永乐时期强烈;体量普遍增大;整体风格和表现手法明显不如永乐时期优美精细。值得注意的是,现存400余尊永宣造像中,宣德时期造像约占十分之一。这应是永宣宫廷造像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

要是从政治来说,无论佛教、道教还是儒教,都是统治者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明代永宣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说白了也只是“道具”。

但是这并不影响永宣造像自身超卓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由于选材用料考究,制作规范精细,600多年来,永乐造像以神韵精美曼妙、仪态华丽端庄而独步中外;以造型匠心别具、风格兼容汉藏而冠绝古今。

 市 场 对 话

Q&A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端庄清雅,永宣宫廷造像赏及市场对话

▲明永乐 观音菩萨立像

 Q:为什么现在信奉藏传佛教的地区有许多佛像都是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

A:明朝时期,汉藏交流非常频繁,尤其是到了永乐朝,永乐皇帝把三法王以及王子,分别请到了南京,并赏赐给他们封号,这种大规模的分封活动,使得藏地大大小小的僧侣纷纷朝觐请封,而明成祖几乎是来者不拒,基本都赐予了封号、官职,并赏赐大量珍贵礼物,那么在这个时期赏赐藏区僧侣的礼物中,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就是重要的一部分,这是永乐宫廷造像非常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Q:一般称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佛造像是“汉藏风格”,这种“汉藏风格”主要表现在佛造像的哪些方面,就是说,从哪一点上,我们可以直接辨认出内地佛像上的“藏式”风格,和藏传佛像上的“内地”风格,可以举例说明吗?

A:永宣造像的汉藏风格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这其中,汉式风格体现在造像的面相、鎏金工艺以及黄铜鎏金的做法,这些都是内地的重要影响。藏式风格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造像的身材,比较讲究身体肌肉感,身材的结构,而这个特征在过去的汉地艺术里面是不太讲究的;另外就是藏式造像流畅的线条、莲瓣的独特表现方法、造像底部涂朱砂等等,这些都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的特征,也是受喜马拉雅玛地区重要影响的结果。

Q: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永宣佛造像这种独特的“汉藏”风格?

A:明代宫廷汉藏风格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汉藏地区的文化交流从元明之际就开始活跃起来,两个地区的艺术家对汉地和藏地的艺术风格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另外就是当时大量的西藏僧人居住在北京,他们带来了藏式造像,于此同时,汉地也开始模仿藏式造像;但是也有汉地宫廷造像送到了西藏,所以藏地的艺术家也开始模仿明代宫廷造像。由于交流频繁密切,所以双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同时又有了互相融合的可能性。

另外一点,就是明代的汉地对西藏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量的宫廷赏赐品来到西藏;同时,也有大量的西藏僧人加入到了朝觐的队伍里来到内地,来到宫廷,加强了汉藏交流,在此基础上,汉藏艺术势必会有混合的特点。

Q:藏传佛教重视造像仪轨,比较讲究造像的量度和躯体各部位的比例关系,但是有人认为这种方式禁锢了佛造像的创造性和艺术性,您认为,永宣时期的宫廷佛教造像有没有突破这一点?或者说是,在佛像的艺术性上,相比之前有没有比较大的发展?

A:藏传佛教艺术跟汉地的佛教艺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它讲究量度、讲究图像,这个是藏传佛教艺术非常重要的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藏传佛教造像的规范性有好处,但对于佛像的艺术表现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约束,但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往往需要在这个规范之外,发挥自己天才的创造力。目前可以看到的,无论在藏区还是明代宫廷都有重要的艺术作品体现出了艺术家的这种勇气。

Q:永宣时期“汉藏风格”的佛造像还对哪些地方产生了影响?可以举例说明吗?

A:明代永宣时期的造像,正是因为一方面具有藏传佛教造像的规范,包括图像、造像比例、量度等等,另一方面,又加入了汉式和尼泊尔艺术里面的创造性,把明代永乐宣德造像那种宫廷审美和汉地艺术中世俗化的元素混合在一起,才创造出永宣造像那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永宣造像虽然概念上是明代的宫廷造像,实际上,它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比方说,我们所了解的永宣造像,以各种方式赏赐给西藏,所以西藏出现了永宣造像的一些复制品,就是所谓的藏汉样式,还有一些是在外地生产的,比如青海的西宁、甘肃等地都有风格类似的作品出现。

另外一个重要的明永宣造像风格流传的地方是云南。云南作为当时汉藏交流的活跃地区,明代宫廷赏赐佛像在当地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使得明代的木土司在当地所做的佛像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永宣造像特点,且这种特点一直延续到清初都未曾改变,一直传承下来。

所以,明永宣造像虽然出自宫廷,但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宫廷的这个范围,一直影响到整个汉藏交界地区,当然,汉藏风格的造像在内地汉传佛教造像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由纪伯伦高总监:Fuxi527撰写

2018年,是纪伯伦国际成立的第九个年头,布局未来,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进步的艺术品拍卖业,纪伯伦始终坚持诚信、专业的经营理念,并且不断寻求正规化、企业化的发展方向,力图把纪伯伦国际拍卖行打造成国际艺术品交易的一流平台。

纪伯伦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9年12月26日在英国正式成立,并宣布将与法国知名艺术品拍卖公司布利索诺拍卖行联合于3月21日在伦敦举办首场中国艺术品秋季拍卖会。2014年进入亚洲市场,在香港设立分部,成立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2015年举行纪伯伦春季大型拍卖会,当时大陆委托深圳嘉利拍卖行征集藏,2018年在中国大陆拿到拍卖牌照,成立纪伯伦拍卖集团深圳分公司,全面整合亚洲市场。

2018年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进军亚洲香港的第四个年头,经过各届拍卖会的成功举办,既表明纪伯伦国际拍卖行已跻身并稳居香港拍卖市场阵营,也将推动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发展再上一个大台阶。2018年纪伯伦在大陆拿到拍卖牌照,成立纪伯伦拍卖集团深圳分公司,也将是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一个新的里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