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端莊清雅,永宣宮廷造像賞及市場對話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端莊清雅,永宣宮廷造像賞及市場對話

明宣德 御製鎏金銅四臂文殊菩薩坐像

「大明宣德年施」楷書刻款

藏傳佛教在明清時期影響極大,明清諸帝大力推崇藏傳佛教,使藏傳佛像藝術在內地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同樣使漢藏佛像藝術有了更深入的影響和交融。明代,藏傳佛像風格始終主導著潮流,永樂和宣德時期漢藏風格的宮廷造像則佔據了半壁江山。

相信關注佛造像拍賣專場的藏家對永宣宮廷造像一定不陌生。是的,這就是那動輒上千萬的明代永樂和宣德時期的宮廷造像。

永宣造像不僅出現在拍賣場上,像一般我們去北京的喇嘛廟或者西藏地區和藏傳佛教影響的地域,都能看到這種造像。其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同時融合了漢地和藏區兩種藝術風格。

 背景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端莊清雅,永宣宮廷造像賞及市場對話

▲明永樂 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

《大明永樂年施》款 高20.2 cm

一尊佛像上有兩個地方的明顯特色,那一定是在一個歷史階段,漢地和藏區的文化、藝術有密切的交流,事實上,我們要尋找永宣造像的源頭,會發現這個源頭並不在明代,而是在元代。

從元代開始,歷朝的封建統治機構都非常重視和藏區高級僧侶集團的聯繫,尤其是永樂帝。永樂帝極為重視周邊地區與中央政府的關係,推行“羈縻”政策,一邊大封僧官建立制度,一邊頻加禮遇以結其心,這一切都是為了積極凝聚藏傳佛教僧眾對明朝皇權的向心力,強化中央政府管轄西藏的上層建築和社會基礎。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永樂佛造像藝術獨特風格的出現,成為歷史的必然。

明代的宮廷有這麼有一個規定,凡是三教受封為“國師”以上的僧俗官員,都有資格派代表進京朝貢,貢品呢,自定。

我們都知道,進貢並不是單方面的贈予禮品,藏族官員入朝進貢的同時,明代政府也要給予回賜。而且,回賜的價值都是數倍於貢品的。

各類的佛像,特別是金銅佛像因為價值比較昂貴,又由於僧俗官員的特殊性,這種佛像就成為了明朝廷賞賜官員的不二選擇。不僅如此,明朝政府當時還允許朝貢的人員往來經商,有些受賜物品還在沿途出售。因為朝貢名利兩收,藏區首領競相前往,代代相效,隨行人員也越來越多,以至於後來朝貢使團絡繹不絕,從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後來的數千人。

出自宮廷的“永宣造像”數量,也在這個時候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融合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端莊清雅,永宣宮廷造像賞及市場對話

▲明 永樂至宣德 轉輪王坐蓮花手觀音菩薩 高24.5cm

明代早期,隸屬於“御用監”的“佛作”是宮廷專門製作佛教造像的機構。永宣時期,技藝精湛的工匠在官吏的監督下,依據宮廷要求和藏傳佛教定型的造像模式,融入內地傳統的審美情趣、表現手法和工藝特點,按照嚴格的量度和儀軌統一製作佛像。

永宣佛像之所以美,是因為其將漢藏造像元素融為一體。審美主體是漢族的,雕塑母題是藏族的,嚴格遵循藏傳佛教圖像的規範,但在藝術表現上又與藏族原型不同。永樂佛像把漢藏藝術因素巧妙結合,水乳交融,形成它獨特的藝術風格,雍容而不失秀逸,渾厚之中透著溫文爾雅。時至今日,美輪美奐的永樂宮廷金銅佛像,依然讓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僧俗信眾為之傾倒。

永宣造像的主流為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佛母和護法,造型端莊秀麗、衣飾繁複華麗、做工精巧細緻、鎏金飽滿肥厚,既為宮中內設佛堂自用,又作為珍貴的禮品賞賜給來朝貢的西藏各派宗教領袖。這些佛像的面部寬平,軀體結構勻稱,寬肩細腰,造型端莊大方。四肢粗壯,肌肉飽滿,細部刻畫精細入微。衣紋採取中原地區表現手法,優美流暢,質感頗強。裝飾上亦吸收中原地區傳統手法,特別是菩薩和女性尊者胸前及腰部的U字形聯珠式瓔珞,體現了中原地區傳統的審美情趣。

製作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端莊清雅,永宣宮廷造像賞及市場對話

▲明永樂 銅鎏金文殊菩薩 高19.4cm

所有永宣造像都配有蓮花座,蓮座造型規範,裝飾講究,上下基本呈垂直狀,座壁滿飾一週蓮花瓣;蓮瓣飽滿有力,頭部飾有立體感極強的卷草紋,上下邊緣又各飾一週大小一致的圓形聯珠紋。

一般來說,只要是宮廷用以賞賜藏區的造像,造像的蓮花座都刻有“大明永樂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六字紀年銘款(拍賣場上賣出天價的基本都是有此銘款的)。

銘款字體柔美,從左至右刻寫。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人的書寫和閱讀習慣是自右至左的倒書格式,而造像上如此刻寫,目的在於迎合和順應藏族人的藏文讀寫習慣。ps:藏文閱讀和書寫從左至右。

蓮花座下皆有裝藏,封底蓋中央部位刻畫十字金剛杵,固定封底蓋的方法為剁口法,底蓋封實後,一般要用摻有硃砂的封蠟封好底蓋周圍的縫隙。用黃銅鑄造,採用中原傳統失蠟技術,不同於慣用的翻砂法,鑄工精細而複雜,涉及冶煉、塑模、制範、鑄造、打磨、鍍金、裝藏等多種工藝。銅質細密瑩潤,鑄完後進行鍍金處理,金質純厚,亮麗悅目,流光溢彩,彰顯出雍容華貴的皇家藝術氣派。

工藝精湛是永宣佛像的突出特點。金屬造像是佛像雕塑藝術中工藝最複雜的,集合了塑模、鑄造、鏨刻、打磨、鎏金、鑲嵌、染色等十幾道工序。據清代宮廷檔案記載,製造一尊銅鎏金吉祥天母像需各類工匠達12種之多,即大器匠、銼刮匠、合對匠、收摟匠、胎基匠、鏨花匠、攢焊匠、磨匠、鍍金匠、洋金匠、畫匠和撥蠟匠(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內務府奏銷檔》),可見造像工藝之複雜。永宣佛造像鑄造鏨刻精細,每一縷髮絲、每一顆圓珠都一絲不苟。鍍金層厚,光澤亮麗,工藝之精微縝密無可挑剔,確實是明清佛造像中的精品。

流變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端莊清雅,永宣宮廷造像賞及市場對話

▲明正統 鎏金銅觀世音菩薩坐像 高34.9cm

明代宮廷造像創始於永樂時期,但只延續到宣德時期。永宣之後,明代宮廷造像突然銷聲匿跡,至今尚未發現有永宣之後明代宮廷製作的藏式佛像。

永宣造像大致可分三個時期,即永樂前期、永樂後期和宣德時期。永樂前期的宮廷造像大部分保留了印度、尼泊爾的造像遺風。永樂後期,宮廷造像上的藏式風格逐漸淡化。宣德時期基本繼承了永樂後期的宮廷造像特點,漢地元素多了起來。宣德之後的造像,漢地風格更加濃厚。當然,永宣之後,宮廷幾乎很少再有此類造像了。

從永樂六年(1408年)至永樂十九年(1421年),是明廷造像的創立時期。這個時期的造像體態優美,面相嫵媚,裝飾繁縟,氣質優雅,做工精細。整體造型、裝飾風範基本定型,但是局部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印度和尼泊爾造像遺風,最突出的是蓮花座上的蓮花瓣,細長飽滿,勁健有力,造型優美且神韻十足。

約從永樂十九年(1421年)到永樂末年,是明廷造像的定型時期。造像體態趨於平穩,比較少見到三折枝式的動感姿勢。而這種腰身纖細、造型非常動感的特點是明顯的藏地風格。這個時期的造像面相寬平,眉眼平直,具有明顯的漢人面相特徵,最突出的特點也是蓮花瓣,形制比永樂前期明顯寬肥飽滿,蓮瓣頭部出現卷草紋。

宣德時期,主要為宣德帝在位時期(1426-1435年),是明廷造像的發展時期。宣德朝承襲永樂後期的特點,但軀體更趨肥胖,略顯臃腫;面部更趨漢化和男性化;蓮花瓣更加寬肥飽滿,蓮瓣頭部的卷草紋飾更加繁縟,更具裝飾意味;衣紋的質感亦比起永樂時期強烈;體量普遍增大;整體風格和表現手法明顯不如永樂時期優美精細。值得注意的是,現存400餘尊永宣造像中,宣德時期造像約佔十分之一。這應是永宣宮廷造像實際情況的真實反映。

要是從政治來說,無論佛教、道教還是儒教,都是統治者進行思想統治的工具,明代永宣宮廷製作的金銅佛像說白了也只是“道具”。

但是這並不影響永宣造像自身超卓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由於選材用料考究,製作規範精細,600多年來,永樂造像以神韻精美曼妙、儀態華麗端莊而獨步中外;以造型匠心別具、風格兼容漢藏而冠絕古今。

 市 場 對 話

Q&A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端莊清雅,永宣宮廷造像賞及市場對話

▲明永樂 觀音菩薩立像

 Q:為什麼現在信奉藏傳佛教的地區有許多佛像都是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

A:明朝時期,漢藏交流非常頻繁,尤其是到了永樂朝,永樂皇帝把三法王以及王子,分別請到了南京,並賞賜給他們封號,這種大規模的分封活動,使得藏地大大小小的僧侶紛紛朝覲請封,而明成祖幾乎是來者不拒,基本都賜予了封號、官職,並賞賜大量珍貴禮物,那麼在這個時期賞賜藏區僧侶的禮物中,宮廷製作的金銅佛像就是重要的一部分,這是永樂宮廷造像非常多的一個主要原因。

Q:一般稱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佛造像是“漢藏風格”,這種“漢藏風格”主要表現在佛造像的哪些方面,就是說,從哪一點上,我們可以直接辨認出內地佛像上的“藏式”風格,和藏傳佛像上的“內地”風格,可以舉例說明嗎?

A:永宣造像的漢藏風格特徵還是比較明顯的,這其中,漢式風格體現在造像的面相、鎏金工藝以及黃銅鎏金的做法,這些都是內地的重要影響。藏式風格的特點主要體現在造像的身材,比較講究身體肌肉感,身材的結構,而這個特徵在過去的漢地藝術裡面是不太講究的;另外就是藏式造像流暢的線條、蓮瓣的獨特表現方法、造像底部塗硃砂等等,這些都是藏傳佛教的重要的特徵,也是受喜馬拉雅瑪地區重要影響的結果。

Q:您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永宣佛造像這種獨特的“漢藏”風格?

A:明代宮廷漢藏風格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漢藏地區的文化交流從元明之際就開始活躍起來,兩個地區的藝術家對漢地和藏地的藝術風格瞭解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另外就是當時大量的西藏僧人居住在北京,他們帶來了藏式造像,於此同時,漢地也開始模仿藏式造像;但是也有漢地宮廷造像送到了西藏,所以藏地的藝術家也開始模仿明代宮廷造像。由於交流頻繁密切,所以雙方有比較深入的瞭解和學習,同時又有了互相融合的可能性。

另外一點,就是明代的漢地對西藏的影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量的宮廷賞賜品來到西藏;同時,也有大量的西藏僧人加入到了朝覲的隊伍裡來到內地,來到宮廷,加強了漢藏交流,在此基礎上,漢藏藝術勢必會有混合的特點。

Q:藏傳佛教重視造像儀軌,比較講究造像的量度和軀體各部位的比例關係,但是有人認為這種方式禁錮了佛造像的創造性和藝術性,您認為,永宣時期的宮廷佛教造像有沒有突破這一點?或者說是,在佛像的藝術性上,相比之前有沒有比較大的發展?

A:藏傳佛教藝術跟漢地的佛教藝術最大的區別,就是它講究量度、講究圖像,這個是藏傳佛教藝術非常重要的特徵。

這些特徵對於藏傳佛教造像的規範性有好處,但對於佛像的藝術表現勢必會產生一定的約束,但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往往需要在這個規範之外,發揮自己天才的創造力。目前可以看到的,無論在藏區還是明代宮廷都有重要的藝術作品體現出了藝術家的這種勇氣。

Q:永宣時期“漢藏風格”的佛造像還對哪些地方產生了影響?可以舉例說明嗎?

A:明代永宣時期的造像,正是因為一方面具有藏傳佛教造像的規範,包括圖像、造像比例、量度等等,另一方面,又加入了漢式和尼泊爾藝術裡面的創造性,把明代永樂宣德造像那種宮廷審美和漢地藝術中世俗化的元素混合在一起,才創造出永宣造像那種獨特的藝術魅力。

永宣造像雖然概念上是明代的宮廷造像,實際上,它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比方說,我們所瞭解的永宣造像,以各種方式賞賜給西藏,所以西藏出現了永宣造像的一些複製品,就是所謂的藏漢樣式,還有一些是在外地生產的,比如青海的西寧、甘肅等地都有風格類似的作品出現。

另外一個重要的明永宣造像風格流傳的地方是雲南。雲南作為當時漢藏交流的活躍地區,明代宮廷賞賜佛像在當地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使得明代的木土司在當地所做的佛像都具有非常強烈的永宣造像特點,且這種特點一直延續到清初都未曾改變,一直傳承下來。

所以,明永宣造像雖然出自宮廷,但其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宮廷的這個範圍,一直影響到整個漢藏交界地區,當然,漢藏風格的造像在內地漢傳佛教造像中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本文由紀伯倫高總監:Fuxi527撰寫

2018年,是紀伯倫國際成立的第九個年頭,佈局未來,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進步的藝術品拍賣業,紀伯倫始終堅持誠信、專業的經營理念,並且不斷尋求正規化、企業化的發展方向,力圖把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打造成國際藝術品交易的一流平臺。

紀伯倫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9年12月26日在英國正式成立,並宣佈將與法國知名藝術品拍賣公司布利索諾拍賣行聯合於3月21日在倫敦舉辦首場中國藝術品秋季拍賣會。2014年進入亞洲市場,在香港設立分部,成立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2015年舉行紀伯倫春季大型拍賣會,當時大陸委託深圳嘉利拍賣行徵集藏,2018年在中國大陸拿到拍賣牌照,成立紀伯倫拍賣集團深圳分公司,全面整合亞洲市場。

2018年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進軍亞洲香港的第四個年頭,經過各屆拍賣會的成功舉辦,既表明紀伯倫國際拍賣行已躋身並穩居香港拍賣市場陣營,也將推動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發展再上一個大臺階。2018年紀伯倫在大陸拿到拍賣牌照,成立紀伯倫拍賣集團深圳分公司,也將是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一個新的里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