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于丹了,从热捧到抛弃经历了什么?

翩翩起舞讲算法


于丹曾经是很火,但与其说是她火,还不如说是《百家讲坛》火。上节目之前能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名字?随着节目热度的退却,于丹和通过《百家讲坛》成名的其他学者一样,逐渐趋于平淡。而她高深莫测式的说教方式也慢慢变得难以让人接受,走下神坛就成了必然。



《百家讲坛》栏目刚刚推出时,观众感受到极其强烈的新鲜感,这座在专家、学者和老百姓之间架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桥梁,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节目一经播出,很快就火了起来,不光是于丹解读的《论语》《庄子》掀起了一股“于丹热”。观众也通过节目认识了易中天、阎崇年等一大批专家学者。所以说,火的不仅仅是播讲者,更火的是节目。这有点像前几届的超女,是草根选秀节目类型吸引人让节目火了,自然带红了一批小女生。

再火的节目也有热度退却的时候,随着节目新鲜感的降低,观众不再对其热捧,靠节目走红的专家学者也都相继降温。

此外,于丹自身也有一定的原因。她的讲解高深莫测,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一些浅显的道理明明可以很接地气地讲,却要上升成理论来说教,感觉在风格上高高在上,偏离大众。

再有,于丹这些年到各地的讲演,感觉不像学者授课,从衣着到举止更像是明星走穴,显得匆忙急促,沉不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需要言传身教的,不光是嘴里在讲解传授,行为举止也要做出榜样,在这方面她的积淀还是浅了一些。


捕鱼小分队


前几天路过河南信阳,看到一个楼盘的大幅广告,宣传的点就是“于丹要来了”,这还算事给也主的福利呢。于丹可能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已经“被抛弃了”,但是,她也许正在走近三四线小城市,大把地捞着出场费呢。

其实,大把捞出场费,可能正是于丹逐渐被抛弃的原因。她2005年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走红,甚至嫌弃了全国性的读《论语》的热潮。当时,于丹只是北师大一个副教授,她最初是在文学院,但是很难达到文学院的学术要求,就到了北师大艺术学院,她的学问不行,但是课讲得很好。她最开始是在央视节目组帮忙,结果大家说,于老师,要不您试试吧——她就那么火了。

于丹的走红,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中国经济经过90年代迅猛的发展,社会对“文化”的渴求空前强烈,央视嗅到了这种需求,打造《百家讲坛》,易中天讲三国,火得一塌糊涂。于丹上去讲,也是火;再换一个阎崇年讲清史,照样火。

应该说,于丹是非常聪明的。她趁着节目的火爆,把自己讲《论语》的书卖了几百万册,赚了很多钱。她到各地演讲,出场费都是几十万。这完全是名气带来的财富,所谓的“眼球效应”,而缺乏真正的学术根基。她知道自己成为了一个明星,而不是大师,她就是要利用明星的身份来变现,来挣钱,毫无疑问,她一度非常成功,很多地方想请她都请不到。

于丹没落的种子也就在那个时候种下,她没有去发展自己的学术能力,而是吃老本,不断地“复制自己”。文化明星也换代很快,百家讲坛早就没人看了,现在是各种《最强大脑》或者“见字如面”之类的,于丹那种鸡汤式的解读慢慢过时了,真正感兴趣的,需要更深入的引导,而不感兴趣的,则被别的花样所吸引。

于丹在讲坛上被轰走,好像是在一个大学的讲座,对大学生来说,她讲的东西显得过于肤浅了。但是,这种遭遇也告诉了她自己本抛弃的现实,所以,她把更多精力放在去三四线城市走穴上,毕竟,流行文化要到三四线城市,还需要一个阶段。


张丰


大家不喜欢于丹,有一个比较轰动的事件。2012年11月,在北大的一场昆曲演出上,于丹被主办方邀请上台讲话,被当场“轰下台”。


这距离于丹2008受邀到北大讲国学500人教师座无虚席,楼道都挤满人的盛况天差地别。 需要澄清的一点是,领头轰于丹下台的有可能不是北大的学生,因为当时的演出是一场对外的商演,并不是学校的闭门演出。但是从2006年于丹讲《论语》迅速成为“知识明星”到6年后遭到人们的嫌弃,6年间发生了什么?

之前于丹在央视讲昆曲《游园惊梦》的时候,涉及到《邯郸记》的卢生,当时将“陕州”解释为现在的陕西。然而这是错误的,并且被观众发现,在央视媒体“不懂装懂”让戏迷们不接受。


于丹讲《论语》,讲《古诗词》,都会做一定的美化,同时灌输一些“接受论”,渐渐的人们就发现于丹其实是在给大家喂“心灵鸡汤”。引起群愤的是,面对雾霾,于丹告诉大家关上窗子、打开空气净化器,实在不行就启动精神防护,别让雾霾进入心里。这点言论,确实没法让人信服,鸡汤变成了“毒鸡汤”。

“被轰事件”后,不少人爆出于丹对属下极其严苛,对于抑郁痛苦的女弟子冷酷无情等等。对于此类现象也有耳闻,此前,一个同行因为因为一篇采访没有让于丹满意,于是被她找了领导。

所以,于丹从红到黑也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提醒,一方面,大众的文化认识在不断提高,辨别力越来越高;一方面,“人格修饰”“知识包装”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不止看戏


早在于丹刚红火那几年,布衣碰巧看了鲁豫有约采访她,看完之后就判断她火不了多久。

首先感觉她华而不实,故弄玄虚!

为什么呢?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她说话有个特点,一句话可以说明白的东西,她非得云里雾里,天花乱坠的用十句话来讲。大量用重复的形容词堆砌,就像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那样故弄玄虚。就是简单问题复杂来说。


另外,大家可对比于丹走红前后的衣着打扮,就看看出于丹的肤浅及庸俗。她在百家讲坛刚播讲时,样子虽然一般,倒还算干净顺眼。后来在百家讲坛红了以后,可能是觉得身份不一样了,整个穿衣打扮天翻地覆,极尽性感时尚,辣味四溅,讲话时搔首弄姿,俨然国学大师自居,优越感十足。一个四十多岁讲传统文化知识的妇女非装扮得像娱乐圈的三流明星及年轻网红一样,其见识品味可见一斑。




现在再谈她的“心灵鸡汤”,于丹开头讲《论语》心得,火了之后,又接着讲《论语》感悟。人们说于丹的口才好,从一般人的眼光判断倒也没错,确实是滔滔不绝、天花乱坠,舌灿莲花,但是往往华而不实、言之无物,其实,他的口才境界不高,有一种“口匠”的感觉,两个字就是"卖弄"。这样水准的人,在女性里面多了去了,无非反应快些,堆砌辞藻、巧于修饰,却流于肤浅、不着实地,缺少真实价值。



但于丹的最大错误是,避长就短,不懂适可而止。

以她的水平,根本无法去解析论语,即使感悟论语,也勉为其难。她换一个话题,可能比现在保险,而且不可能受到如此质疑。如果于丹不冒充国学大师,去讲解那些艰涩难懂的经典文献,而去开设她更擅长的“演讲与口才”、“表演与主持”之类的课程,与其做一个名不副实、被人诟病的国学大师,不如成为造诣深厚、成就卓著的“表演艺术家”,更加实至名归、恰如其分。

像现在这样除了获得短暂的名利,以后会越来越臭,处于尴尬之境。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她还来不及捂热"国学大师"这一顶帽子,就顷刻被赶下了神坛,可谓是昙花一现。

另外,于丹的中文古文底子较差。她讲的所谓《论语》感坛悟,更是败笔;其实无论是心得还是感悟,其实就是新瓶装老酒,一路的货色。也许她想锦上添花,但恰恰相反,实属狗尾续貂,如果我们把论语心得视为“貂”的话。 她是搞策划的,这样的策划简直可笑,心得、感悟有什么区别吗?

给人感觉前面还没讲过瘾,但又不好意思说我接着讲,因此起了这样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名字,而且内容又和前面毫无二致!





有时候你不得不感叹,很多中国人的人文素质、知识水平、鉴别能力确实很低,而且“心灵鸡汤”配上“于丹式忽悠”,就像电视广告中的虚假美容、减肥产品类的东西,外表的华丽顷刻间灌倒大批不成熟的“消费者”,要不了多久,她们就会发现上当了,就如先前买的那些虚假产品,对她们要么没有伤害也没用处,要么还起了副作用。



于丹其实她讲的不是《论语》,而是讲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宣传,迎合某某时代的道德治国的论调,而《论语》只是载体而已。当然,她也可以讲《诗经》、也可以讲《大学》,不过或许《论语》更广为人知、也或许内容更口语化、更容易找到曲意迎合其主旨的内容。所以,千万不能将其看作一个学术现象,顶多是一个政治学术的投机者、或许也可以称作高校学术心态的一个典型代表,甚至可以说她是学术沦落的成功获益者。


布衣天涯


自己不知道咋评论,不过曾经听过著名评论人老梁曾谈起于丹的百家讲坛,一脸的不屑和鄙视。



他称:于丹这种讲座的方式,其实是借着经典复读,对人进行心理按摩。什么叫做心理按摩呢?说白了就是“灌迷魂汤”!



为什么这么说呢?老梁先分析了于丹这个人,她在北师大研究传媒,非常有心得,她了解观众想听什么。她也更了解这个社会,所谓的主流欣赏什么,也就是于丹的上级喜欢听什么。人家说话讲究深入浅出,而于丹恰恰相反,她喜欢把浅白的东西一定要讲成深奥的。 老梁更是直接指出:于丹说的每一句话都正确,但都是正确的废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于丹解读的《论语》,如果孔子还活着,恐怕都得给于丹鞠躬,我都没想到这个意思??你们觉得老梁评价的对吗?


鱼鱼汽车


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那些讨厌于丹的人,了解她吗?接触过她吗?能讨厌到点子上吗?

人云亦云的跟风,才是最可怕的。

1、于丹的能力不能否认



我曾经听过于丹的课,那是在重庆某高校的一次文化节开幕式上,校方邀请于丹做开幕式嘉宾。

那场演讲下来,说实话挺佩服她的:两个小时的讲座,她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天文地理无所不谈,中间愣是没歇口气。

当时我心里就想:难怪她会成为大师级的人物,肚子里没点货还真不行啊。

这从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若想成为人中龙凤,必要先来学富五车,说白了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才有出头之日嘛😄。

我们先看下她的成绩吧:她在央视《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用自己的方式普及传播了传统文化,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业内产生广泛影响。

同时,她还先后担任《在共和国史册上》、《太阳照常升起》、《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人。

因此,从业务水平本身来讲,于丹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不要死盯着“于丹论语”下功夫



走红后的于丹,也遭遇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抵触或排斥。

无论是北大被轰下台,还是被一些高校教授联名反对,都源于于丹“鸡汤达人”、做作、自负的标签。

这其中,批评于丹讲评《论语》错误太多、太过主观、过于娱乐等声音此起彼伏。

我倒觉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一部著作的解释,大的含义明确的前提下,有一些自己的解读也很正常。

至于说过于娱乐那些,李玉刚可以用流行的方式演绎京剧,严谨的学术氛围下偶尔来点小插曲又有何妨?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说的不好,大家尽情留言拍砖吧……


普了次法


于丹出名于《百家讲坛》,刚开始看于丹讲《论语》惊为天人,觉得她真是个有大文化的人,不仅满腹经纶,而且满口仁义道德,听她讲国文知识,受益匪浅,她嘴里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迸出国学知识。
在当时于丹光环照耀,红透半边天,讲座以小时来计算费用,甚至遍及世界的很多国家,我一度极其佩服她,觉得她是最有文化的文化女知识大师。但物极必反,也许于丹自己也觉得自己真的是国学大师,在伦敦撒泼,三天换三个房间,五星酒店都各种挑剔,公众场合,怒斥助手,特别是北大讲学,被学生怒斥,“滚下去”。


这跟于丹平时傲慢和无礼,不尊重他人有关,按道理来说这么一个“国学大师”应该是一个谦虚有礼,有分寸有教养的人,但于丹偏偏满口仁义道德,歪解《论语》。
例如,“民无信不立”,于丹解释说:孔子的意思是小民一定要有信仰,只要有信仰,小民就是饿死也不会造反,可跟据一般对《论语》解释,这意思是:对小民一定要有信用,无信不立,否则无法稳定政权。所以后来大家都讨厌于丹,我也特厌恶她,你们讨厌于丹吗?


满族后代叶氏


有一个人其实跟于丹比较像,那就是南怀瑾。

曾经有个大学教授要跟他探讨一个学术问题,南怀瑾笑了笑,坦言:“咱们不是一个路子”(大意如此),直接拒绝学术圈。

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了,也是于丹欠缺的地方。

她最大的失误是,没有认清自己的路子,试图在学术圈也发发声,这就不好玩了,才会在北大得到嘘声一片。

于丹老师其实是个文化现象,“于丹”二字本身其实已经超越了个体,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于丹特别喜欢说的一个词语是“道不远人”,就是传统思想文化其实与现代人并不遥远。

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其实和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的思想都是相一致的,都是强调道应该成为“日用”,反求诸己,而不是表面文章、咬文嚼字。

值得关注的是,于丹“火”起来,完全是因为一个栏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这个节目,我在大学的时候也看,

2001年就开始播,但一开始的定位是比较专业学术的,比较阳春白雪,记得好多是考古、文博之类的,很难通俗化,即使是《聊斋》这样可以通俗化的选题,邀请的也是马瑞芳教授,当然,马教授在学术界是很专业的老教授,但是,这类教授往往是按照给科班大学生讲课的套路来讲,即使尽量讲得深入浅出一点,也是按照大学的通识课堂的标准来讲的。

这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电视的受众人群决定的,所以百家讲坛一直不温不火。

直到200610

月,于丹出现了,在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心得。

于老师跟其他老师不同之处在于她其实是“社会人”,长期在江湖摸爬滚打,人情世故谙熟,对心理学也下过功夫,比如她说的“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竞争,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其实说很得人生况味的。

再说她讲的内容,其实就是心灵鸡汤,但是这碗鸡汤不同于网络上的那种,而是于丹本人的包装便是最好的鸡汤。

最后,于丹老师逐渐淡出热点,其实也正常,毕竟走她的路子的人多了,学术明星更是层出不穷,鸡汤也需要换口味。



历史有妖气


她最初火起来是在2006年10月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她依靠对《论语》和《庄子》两部经典著作进行了非常独到、通俗易懂、富有哲理的解读而闻名海内外,可谓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从此天天到处讲!

但实际上,当我们慢慢从她的解读经典的狂热中冷却下来的时候,却发现,她所讲的那些所谓的大道理,所谓的心灵鸡汤,在刚一听起来非常的对,非常的有智慧,但是再结合现实的生活,却发现一点也用不上,只不过是给自己的心增加一点安慰罢了!

并且,于丹曾经所写的书里面,也存在有很多的错误,并且她曾出版的《于丹感悟》,所说她只是提交了一版演讲稿,其实远远达不到出版的要求,但为了借她的这个名头,出版商组织了数十人的编辑集团,对演讲稿进行了大量篇幅的修改,当然最后这本书卖的不错!

据别人所说,于丹的古文功底其实是非常差的,但是她的口才非常好,虽然以她的能力去讲解论语还不够,但无知者无畏,再加上他的舌灿莲花,虽然有人说她是精英 和平民之间的一座桥,她让千年的经典走进了普通大众的心,但是时间会证明一切!

关于这个问题,小伙伴有什么看法,一起来讨论讨论吧!


龙堂娱乐


有这么一句评价,说余秋雨和于丹,一个很虚伪,一个假学者,不看余秋雨的书,不知道散文能写成那个德行;不看于丹在百家讲坛的视频,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竟然成了变质的毒鸡汤,就像早先龙应台的一篇关于她看于丹演讲的评价:害我差点晕倒在地!

为什么不喜欢于丹,对于我个人来说主要有两点,一个是于丹的做作,另外一个就是她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不懂装懂的曲解。


说她做作,一方面就像我们能够看到的她在穿着打扮上的变化,如果说早期在《百家讲坛》上的于丹,还能装扮出几分学者的姿态,那么后来她的穿着打扮则越来越倾向娱乐圈中不入流的小明星,行东施效颦之举,实在令人看不下去,试想如果中国的学者都如她这般,估计中国那些优秀的传统经典文化,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了。


一个人的穿衣打扮也许可以隐藏这个人本质,但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却是能够展示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好的修养,以及自身的文化内涵。于丹最初的身份众所周知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而她原先主要是做点事策划,因为在2006年的《百家讲坛》讲座,突然之间就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于是于丹火了,然后各种参加节目,各种曲解《论语》等中国传统文化著作。

虽然于丹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但不得不承认于丹是一个优秀的电视策划人,她十分懂得如何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制造话题,抓住观众的心,从而达到出名的目的。这是于丹厉害之处,也是造成她如今被抛弃的原因,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当一个名人的的名人效应在社会上造成一定影响时,他的一举一动必然会被放大,像于丹这样将眼光瞄准传统文化的,更是稍有不慎,就会被人唾弃。

文化无论传统还是当代,在它的身后都站着一群专门研究的它的精英分子,他们不会容忍一个外行人肆意的曲解他们心之所往的文化,一旦引起他们的关注,就会像于丹这样被北大学子轰下台,被多所高校学者、学子联名抵制,被作家龙应台指名嫌弃。做人不易,做一个优秀的人更不易,故而需慎之呀!

(《鲸鱼电影》编辑部玛卡瑞纳答题,欢迎评论!欢迎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