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討生活」要學會「三隨」、「三問」

出國“討生活”要學會“三隨”、“三問”

隨著中國國門的開放和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深,中國公民赴海外“討生活”者不斷增多,這其中既有出國務工、經商、投資、留學甚至定居等“長線”,也有旅遊、出差等“短線”。

俗話說得好,在家百日好,出門半日難,雖然大家都知道風險無處不在,但出門在外的安全問題不免因人們對陌生環境的擔憂,而格外引人關注。

作為一個“老海外”,就個人心得而言,認為出國“討生活”要學會“三隨”:隨法、隨規,隨勢。

所謂“隨法”,即遵守駐在國法律,不要和法律或執法者“較勁”。

各國司法體系、制度各不相同,許多在中國司空見慣的行為、舉止,在國外就可能惹大麻煩。比如在北美,警察執法過程中,被執法對象需無條件遵守警察指令,不但不能反抗、質疑,甚至磨蹭都可能被警察判斷作“抗拒執法”引來大禍,事後投訴也往往負多勝少(即便勝訴也並沒有什麼好處)。在這類國家,質疑警方執法行為是完全可以的,但必須在服從執法完成後循合法投訴渠道進行,而不能當場和警察“討價還價”,甚至“套近乎”也同樣可能被誤解為“干擾執法”,引來不必要的麻煩。許多出門在外的中國公民語言溝通能力有限,引發誤會的概率較“土著”更高,在這種情況下,“服從執法”就更有必要,如果連執法者指令都聽不懂則不妨明示,這種情況下對方一般會找翻譯,或多少增加一份耐心。

一些國家、或一些國家的部分地區實行所謂“城堡法例”,對侵犯私域時私域主人的自衛權放得較寬,其中某些地方對民間槍械控制又較松,在這種情況下不小心踏入私宅範圍(包括不設圍牆的前院)固然是“危機四伏”,在高速公路上使勁拍一下他人私家車也可能被判定“威脅私域”,引來不必要的危險和麻煩。隱私保護和私域概念在中國仍處於成熟和待清晰界定的階段,但在許多國家已形成固定概念,並受到法律保護,對此出門在外的同胞應有充分認識,以免莫名其妙置身於危險之中。

近年來中國投資者赴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地區投資、創業者漸多,許多人獲得豐厚回報,但也有人遭遇了所謂“法律牆”,碰上了法律風險。不少人將之一味歸咎於“欺生”、“落後”,實際上有時候“不隨法”也會造成不必要的風險:某些朋友自以為從“文明地區”來,把當地一切人、事和制度都視作野蠻落後。殊不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少“落後”國家在諸如司法、社會福利、工會制度、勞動保護等領域,雖然不免生吞活剝,但對此一無所知的中國人並無可驕傲的本錢。筆者2004年在貝寧打贏一場勞務糾紛民事訴訟,散庭後法官坦言,這是中國人在當地第一次打贏類似官司,而輸官司的原因,往往是中方當事人不屑研究當地十分完善、照搬法國的勞動法體系(筆者為打贏官司和律師閉門研讀了十多天各種當地法律讀本)。

在歐美許多國家,個人徵信體系非常完善,一個在國內看似普通的不誠信行為,如公交車逃票、小測驗作弊、簡歷造偽,被記入徵信體系後就會處處受限,求學、求職、申請貸款和信用卡常常碰壁;歐美國家鼓勵“私了”,庭外和解的案子遠比法庭宣判的多得多,但“私了”必須在法律允許框架內進行,否則只能弄巧成拙。前幾年轟動中外的美國洛杉磯地區中國留學生綁架案,部分被告家長按照國內“習慣”未經法庭許可私下接觸受害人和證人,試圖花錢“私了”,結果非但未能幫孩子減刑,反倒把自己陷入了法網。他們顯然事先不知道,按照北美的法律偽證可是很嚴重的罪名,對方如果收錢作偽證就更不得了,哪怕受害人也照樣可能變成另案被告,“庭外和解”當然是可能的,但必須照規定的法律程序去做。

所謂“隨規”,就是尊重當地行業規則、社會規則和風俗習慣,不要“較勁”。

比如北美酒店通常不供應飲用的熱水(有煮咖啡的機器,但很多國人不會用),不提供牙膏、牙刷和拖鞋,一些歐洲酒店連洗頭膏、肥皂和毛巾也不提供;北美除快餐廳外所有餐飲要收一定比例的小費,快餐廳不收小費但要求用餐者自己收拾桌子和餐具,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非但要小費的場合更多,而且很多當地人有要小費、小禮物的習慣(和東南亞某些國家只有窗口單位要小費且專門針對中國公民不同,他們是“對誰都要”)……對於這些約定俗成,積重難返的規則,強行“較勁”於事無補,反倒可能將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是得不償失的。

在當地工作、生活時間較長,如果不“隨規”。就可能給自己惹來安全方面更大的麻煩。因不瞭解、不尊重當地風俗,而造成的摩擦、誤會、衝突,在許多地方都曾發生過。筆者曾長期生活過的非洲,就曾發生過許多因風俗問題引發的不便、不快,甚至大麻煩。

在尼日利亞東南部一些地方,某些在當地開礦、採油的中外企業遇到許多阻力、甚至暴力對待,開工始終磕磕絆絆,且他們越設法和聯邦政府拉關係,當地人的牴觸情緒就越大。這是因為這些地方屬於伊博族地區,上世紀60-70年代曾經鬧獨立,和控制聯邦政府的約魯巴族、豪薩族兵戎相見,傷亡慘重,內戰結束後也長期受排擠、歧視。這些企業在伊博族地區投資開礦,合作者是豪薩族、約魯巴族“外人”,佔用的卻是伊博族的土地和水源,一旦補償、就業等問題協調不好,新仇舊恨隨時大爆發,且越向聯邦政府這個“外人”訴苦求助,當地人的火氣就越大,矛盾就越難解決。

在剛果(金)、馬裡和喀麥隆,都曾聽說過外國企業(不僅中國企業,也有韓國、法國、加拿大甚至馬來西亞企業)前往當地投資設廠、開礦、伐木,卻處處遭到冷遇、抵制甚至拆臺,幕後的真相卻是有人散佈謠言,說這些行為觸怒神明,或受到巫術詛咒,最終或花費很大代價暫時擺平,或只能白扔前期投入走人了事。在尼日利亞伊巴丹,有中資企業長期僱用的當地僱員原本勤勉忠實,突然性情大變,消極怠工甚至吃裡扒外,調查後才發現,系該企業因佔用當地“風水寶地”蓋倉庫,競爭對手趁機勾結伏都教巫師用“降頭術”威脅、控制那名篤信伏都教巫術的當地僱員,製造了種種事端。

黑非洲許多地方部族林立,信仰混雜,不但信奉原始宗教的部落和民眾,可能受到巫蠱禁忌的影響,甚至看似正統的宗教,也可能夾雜“私貨”,而且部落、地區不同,禁忌大相徑庭,比如,安哥拉、喀麥隆都有部落,認為雙胞胎給人帶來厄運,甚至有拋棄雙胞胎的陋習,而在另一些地方,雙胞胎則被認為是吉祥的象徵;在貝寧,婦女當家是天公地道的事,很多大家族、大商戶的首腦是婦女,跟女人談生意再正常不過,但在貝寧的鄰國尼日爾,和婦女談生意則是天大的忌諱。

某些中國私人老闆經常對非洲僱員咆哮“我才是你們的上帝”,或“錢才是上帝”,要求僱員嚴格遵循老闆意志,殊不知這恰是最遭當地人恨的一句話。儘管非洲人信奉的“上帝”各有不同,但篤信宗教卻是大多數人的共性,金錢刺激、言語激勵有時適得其反,甚至激起工潮和暴力事件,奧妙就在於此。

非洲是個行會、工會發達的地方,也經常爆發罷工、罷市,不管您有多勤勞,和政府關係多密切,一旦通知發到您手裡,也切忌壓抑一下中國勞動人民勤勞勇敢的本性,和當地行會、工會保持一致,否則您生意做不成,政府馬屁拍不上,還會立即成為左鄰右舍的公敵。筆者就認識不少朋友因不知道這一風俗,在尼日利亞拉各斯被當地人砸了店鋪,燒了汽車。

即便開明的當地人也承認,不少禁忌習俗並非好習慣,甚至是拖累國家現代化進程的陋習,但現實如此,在科學精神尚不足以壓倒巫蠱禁忌的今天,但現實如此,在在科學精神尚不足以壓倒禁忌,他鄉之客又不便干涉當地行政、司法的情況下,每一個渴望在當地有所作為、和氣生財,或至少“平安是福”的外鄉人,都不得不正視這一現象,並努力尋找應對之策。

在工業化國家也同樣存在“隨俗”的問題,比如,在中國被認為是“小事”的呵斥孩子,在北美就可能惹來大麻煩,筆者幾年前給3歲兒子洗澡時說話聲音稍大,被鄰居(女主人是警察)誤以為“家暴”報警,幾分鐘後警號大作,幾名警察荷槍實彈闖入,將我們一家三口強行隔離訊問,幸虧語言能夠溝通才避免一場誤會,事後得知倘若溝通不暢,不但筆者可能被拘留,孩子也可能被強行帶走交給他人暫時撫養。又比如,入侵自家院子的野生動物即便不是珍稀動物也不能隨便打,加拿大一位越南裔居民就因為擅自棍打闖入自家後院的浣熊,遭到鄰居集體排斥和社區居民“人肉搜素”,苦不堪言。

許多國家規定,服務機構有責任和權利維持自己所管轄區域內的秩序,並在法律允許範圍內自行制訂和維護規則。比如許多國家機場和航空公司對航班延誤是不給任何補償的,不少航空公司對航班上“不聽招呼”的乘客有強制約束、帶離的權力,近年來出國旅行的同胞大幅增加,因為不懂這方面規矩吃虧、甚至碰到頭破血流的已不在少數,對此必須引起重視。

所謂“隨勢”,就是關注目的國的形勢和形勢變化。

儘管近年來領事保護趨於完善,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論短期旅遊或長期創業、投資,都應儘量規避突發性風險。這些風險包括政策變化、政局發展、地緣政治走勢,也包括諸如社會動盪、戰爭暴恐、犯罪率激增、排外潮流蜂起……“戰狼式營救”只存在於文藝作品之中,“霸氣小護照”在現實世界裡也不會有任何一國簽發,旅遊求樂,投資求財,出門在外,犯不著去跟“勢”較勁,對麼?

即便最安全的國家和城市也有不安全的地點和時段,還有些地方對當地人很安全,但對“眼生者”就危機四伏,初來乍到的朋友千萬別“不信邪”,和自己的安全過不去。

要做到“三隨”,就必須先做到“三問”:問法、問規、問勢。

正所謂隨俗要先“知俗”,知俗需先“問俗”,不論法、規或勢,大多數朋友不小心“犯忌”都是無心之失,不是有意冒犯,做足功課,知所迴避,就可以趨利避害。旅遊、出差等短期出門的朋友時間有限,最穩妥的辦法是“不冒險”,不去嘗試存疑的場合與時段;對於在外經商、投資、留學、定居的朋友,則應多問多聽,建立儘可能“接地氣”的當地社交圈和“傳感器”,有時候“土著”朋友隨口的幾句話,就能讓您少走許多彎路,少冒不少風險。

如今是資訊時代,很多目的國法律、法規和社會政治形勢、形勢變化,都能在輿情和網絡信息中找到,多做一些功課,多打聽、多比較,不偏聽偏信,就可以在出門前為自己多系一根“安全帶”。

有關部門也應有針對性地提供相關資訊等配套服務,並且針對短線、長線等不同時長和旅遊、投資、留學、務工等不同性質出國公民,編制各有側重的資料或小冊子,這樣的工作雖枯燥少“出彩”點,卻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出國同胞規避風險,確保自身生命、財產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