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便是吾鄉!中秋不能回家的旅人,這首詞能慰藉你的心靈

蘇軾有兩首《定風波》,都是千古名篇,都是蘇軾在被貶謫期間所寫,把這兩首詞串起來,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故事非常溫暖,足以慰藉中秋不能回家團圓的旅人,比如漂泊在帝都的作者。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中秋不能回家的旅人,這首詞能慰藉你的心靈

這兩首詞都跟北宋一樁著名的公案有關,這就是烏臺詩案,這個案件,差點要了蘇軾的性命。所謂"烏臺",即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所以稱之為烏臺。元豐二年(1079年),有御史火眼金晴,上表彈劾蘇軾,說蘇軾在湖州知州到任謝恩的上表中,用語隱晦地譏刺朝政,還有一位御史更是趁火打劫,說蘇軾有四大可廢之罪。因為此案源於御史臺,所以歷史上稱之為"烏臺詩案"。

其實這個事情的起因很小。這一年三月,蘇東坡由徐州調任湖州知州。到任時,他給神宗皇帝上《湖州謝上表》,上表其實就是例行公事,無非是感謝皇恩浩蕩,就象中秋時節給領導發一條感恩和祝福的短信,領導可能就看看是誰發來的,內容要是長了,領導可能看都不看的。但蘇軾大嘴在結尾處夾了幾句對王安石新政的牢騷話,而眾所周知,王安石新政的後臺老闆就是神宗皇帝。壞事就壞在這裡。於是先是有御史說"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後來更有御史潛心鑽研,把蘇軾以前寫的詩文全部翻出來,御史們明察秋毫,不得了,發現蘇軾對新政、對皇帝早就心存不滿。於是被嚴肅處理,經王安石出手相救後,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蘇軾本人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官職相當於現在湖北黃岡縣武裝部副部長,副科級幹部,沒有"簽單權",公款消費什麼的就別想了。未經批准,蘇軾不得擅離黃州,更無權閱讀、簽署公文。因為蘇軾是公知,平時喜歡散發詩文,有一個很大的圈子,所以後來這事就由個案變成了窩案,除他自己被貶外,還牽連了三十多人,其中就有王鞏。王鞏,字定國,宰相王旦之孫,從小錦衣玉食,賈寶玉一樣的公子哥兒,被貶往嶺南,比蘇軾還遠。

到黃州後第三年,蘇軾寫下了第一首定風波,背景是這樣的: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中秋全民詩會#

我們來看看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中秋不能回家的旅人,這首詞能慰藉你的心靈

蘇軾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哦,搞錯了,差不多應該是這樣子的: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中秋不能回家的旅人,這首詞能慰藉你的心靈

蘇軾性格豁達,這可能一小半是天性,更多的應該來自修養,剛到黃州的時候,他日子很不好過,於是轉向佛道,又是住和尚宿舍("寓僧舍")、又是吃齋飯("隨僧餐"),還天天唸經當作消遣("惟佛經以遣日"),很是折騰了一段時間後才漸漸平靜下來,"一蓑煙雨任平生",一大半應該是真實的,另一半是不是在樹人設呢?此事存疑。

元豐六年,王定國從嶺南迴,專程見了蘇軾。蘇軾為這事又寫了一首《定風波》。王定國這孩子在京城本來妻妾成群,但等到他貶謫嶺南,很多人一鬨而散,只有一個叫宇文柔奴的侍妾跟著她,不離不棄,這首詞詳細描述了見面情況: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雲。":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時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中秋不能回家的旅人,這首詞能慰藉你的心靈

我想像中的宇文柔奴

琢玉郎是長的很帥的情郎,說的是王定國,點酥娘是指心靈手巧、有才藝的女子,毫無疑問是柔奴,蘇軾一直在觀察,這小兩口一路萬里,從滿是瘴痢之氣的嶺南萬里跋涉而來,可是怎麼反而臉上沒有風塵,摸摸自己的頭頂,早已花發生,莫非他們有凍齡術?蘇軾忍不住問:"嶺南的風土,是不是不好啊?",宇文柔奴回答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讓我心安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

一瞬間,蘇軾如遭雷擊,呆若木雞!

這四年來,我蘇軾一直在調整,我也試圖放下一切,放下名,放下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讓世人認為我是一個豁達的人,可這個僅僅是"眉目娟麗",也就是不算漂亮但長相過得去的女子,一瞬間把我打敗,"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就像一道佛門偈語,說出了所有一切。

從元豐二年到元豐六年,柔奴一直跟著王定國,她不再是他的眾多女人中的一個,而是他的唯一,王定國從繁華走向落寞,他感激柔奴的跟隨,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哪裡能不是故鄉呢?一路行來,一路跋涉,嶺南的梅花,不僅僅是讓他們身染梅香,梅香更是浸潤了他們的內心。

我兒子上小學的時候,語文老師就把"莫聽穿林打葉聲"作為宋詞範本要求背誦,我也因此熟讀了這首詞。然而,過了這些年,經歷了這麼多風風雨雨,我卻越來越喜愛"此心安處是吾鄉"了,現在旅居京城,常常錯把他鄉當故鄉。

祝所有在異鄉的朋友們,不管佳節也好,平日也罷,多多享受"此心安處是吾鄉"!#中秋全民詩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