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用药大更新:中英联手出台抗心律失常药物现代分类

心脏病用药大更新:中英联手出台抗心律失常药物现代分类


撰文 | 胡丹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

排版 | 高仁泽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由Vaughan Williams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又经Harris等补充而完善。此分类法根据药物作用的电生理特点将药物分为四类。自1970引入以来,目前仍然是临床上应用广泛和大家公认的方案。

但是,Vaughan-Williams的分类有许许多多的局限性。在最初构想时,抗心律失常药物相对较少,人们对其机制的理解充其量只是初步的。现在有了更多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且人们对药物机制有了更多但仍然不完全的理解,尤其是I类和III类药物。许多这些药物具有与其他类别的药物共有的作用机制。例如,胺碘酮(一种III类抗心律失常药)也具有钠和钙通道阻断作用,许多I类化合物也会影响钾通道。

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也需要更加精准。

最近,为了纪念Vaughan Williams教授诞辰100周年,牛津大学雷鸣教授、北京大学吴林教授、牛津大学Derek Terrar 和 剑桥大学Christopher L.-H. Huang教授等

对抗心律失常药物重新进行了界定,提出了最新的现代分类系统,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新方向又添上浓重的一笔[i]。

这个新分类涵盖了所有当代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

首先,它增加了0类 - HCN通道阻滞剂(如伊伐布雷定),V类 - 机械敏感性通道阻滞剂(如研究中的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阻滞剂-邻氨基苯甲酸),VI类 -缝隙连接通道阻滞剂(如研究中的carbenoxolone),VII类 -上游靶点调节器(如ACEI类,ARB类,Omega-3脂肪酸类,他汀类等等)。

而且,新系统对于原有的四类药物也是尽可能地进行了更新和细化

  • 在I类(Na+电流阻滞剂)原有的三个亚类的基础上,新增了Id类(晚钠电流阻滞剂-如雷诺嗪);
  • 将II类重新定义为自主神经的抑制剂和激活剂(通常是G蛋白介导的),具体分为IIa类(非选择性β-和选择性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剂),IIb类(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剂),IIc类(毒蕈碱M2受体抑制剂),IId类(毒蕈碱M2受体激活剂);
  • 对于复杂的III类(钾通道抑制剂和开放剂),除了原有的非选择性钾通道阻滞剂(如胺碘酮),选择性IKr阻滞剂(如多非利特)外,还新增了IKs(还未有临床批准用药),IKur(维那卡兰),Ito(替地沙米),IKATP(尼可地尔),IKAch(BMS914392)等钾通道的相关药物;
  • 而IV类被界定为Ca2+稳态相关的分子靶点药,具体分为IVa类(细胞膜表面Ca2+通道阻滞剂),IVb类(细胞内Ca2+通道阻滞剂),IVc类(肌浆网状Ca2+-ATP酶激活剂),IVd类(膜表面离子交换抑制剂),IVe类(磷酸激酶和磷酸化酶抑制剂)。而对于IVc-e类,则是目前还没有临床批准使用的药物。

值得指出的是,最新分类系统并未囊括对少数还不成熟的概念药,比如SK通道,K2p通道,SAC通道,及Galectin-3相关药物等。但受目前的认识水平所限,这些药物的临床地位还未确立,只有留待下一次更新时进一步完善。

总的来说,中英科学家联合提出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最新分类系统,总结了目前已知和潜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最新最全面的分类,充实并扩展了药物的范围,并且保留了广泛接受的经典Vaughan Williams分类的原有架构和简便易行的特征。

这个现代分类系统包括了人们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理解,涵盖了目前已知的所有主要的机制,尤其是心脏激动相关的电生理作用的特定靶点。它将指导我们更深地理解抗心律失常和致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类别,极大促进当前临床实践中的精准治疗决策,并有助于开发未来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

参考文献:

[1] Ming Lei, Lin Wu, Derek A. Terrar, Christopher L.-H. Huang. Modernized Classification of Cardiac Antiarrhythmic Drugs.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2018;138:1879–1896.

[2]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pdf/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54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