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用藥大更新:中英聯手出台抗心律失常藥物現代分類

心臟病用藥大更新:中英聯手出臺抗心律失常藥物現代分類


撰文 | 胡丹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教授

排版 | 高仁澤

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分類由Vaughan Williams在上個世紀60年代提出,又經Harris等補充而完善。此分類法根據藥物作用的電生理特點將藥物分為四類。自1970引入以來,目前仍然是臨床上應用廣泛和大家公認的方案。

但是,Vaughan-Williams的分類有許許多多的侷限性。在最初構想時,抗心律失常藥物相對較少,人們對其機制的理解充其量只是初步的。現在有了更多的抗心律失常藥物,並且人們對藥物機制有了更多但仍然不完全的理解,尤其是I類和III類藥物。許多這些藥物具有與其他類別的藥物共有的作用機制。例如,胺碘酮(一種III類抗心律失常藥)也具有鈉和鈣通道阻斷作用,許多I類化合物也會影響鉀通道。

因此,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分類也需要更加精準。

最近,為了紀念Vaughan Williams教授誕辰100週年,牛津大學雷鳴教授、北京大學吳林教授、牛津大學Derek Terrar 和 劍橋大學Christopher L.-H. Huang教授等

對抗心律失常藥物重新進行了界定,提出了最新的現代分類系統,為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新方向又添上濃重的一筆[i]。

這個新分類涵蓋了所有當代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藥物

首先,它增加了0類 - HCN通道阻滯劑(如伊伐佈雷定),V類 - 機械敏感性通道阻滯劑(如研究中的瞬時感受器電位通道阻滯劑-鄰氨基苯甲酸),VI類 -縫隙連接通道阻滯劑(如研究中的carbenoxolone),VII類 -上游靶點調節器(如ACEI類,ARB類,Omega-3脂肪酸類,他汀類等等)。

而且,新系統對於原有的四類藥物也是儘可能地進行了更新和細化

  • 在I類(Na+電流阻滯劑)原有的三個亞類的基礎上,新增了Id類(晚鈉電流阻滯劑-如雷諾嗪);
  • 將II類重新定義為自主神經的抑制劑和激活劑(通常是G蛋白介導的),具體分為IIa類(非選擇性β-和選擇性β1-腎上腺素能受體抑制劑),IIb類(非選擇性β-腎上腺素能受體激活劑),IIc類(毒蕈鹼M2受體抑制劑),IId類(毒蕈鹼M2受體激活劑);
  • 對於複雜的III類(鉀通道抑制劑和開放劑),除了原有的非選擇性鉀通道阻滯劑(如胺碘酮),選擇性IKr阻滯劑(如多非利特)外,還新增了IKs(還未有臨床批准用藥),IKur(維那卡蘭),Ito(替地沙米),IKATP(尼可地爾),IKAch(BMS914392)等鉀通道的相關藥物;
  • 而IV類被界定為Ca2+穩態相關的分子靶點藥,具體分為IVa類(細胞膜表面Ca2+通道阻滯劑),IVb類(細胞內Ca2+通道阻滯劑),IVc類(肌漿網狀Ca2+-ATP酶激活劑),IVd類(膜表面離子交換抑制劑),IVe類(磷酸激酶和磷酸化酶抑制劑)。而對於IVc-e類,則是目前還沒有臨床批准使用的藥物。

值得指出的是,最新分類系統並未囊括對少數還不成熟的概念藥,比如SK通道,K2p通道,SAC通道,及Galectin-3相關藥物等。但受目前的認識水平所限,這些藥物的臨床地位還未確立,只有留待下一次更新時進一步完善。

總的來說,中英科學家聯合提出的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最新分類系統,總結了目前已知和潛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最新最全面的分類,充實並擴展了藥物的範圍,並且保留了廣泛接受的經典Vaughan Williams分類的原有架構和簡便易行的特徵。

這個現代分類系統包括了人們在過去半個世紀中對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理解,涵蓋了目前已知的所有主要的機制,尤其是心臟激動相關的電生理作用的特定靶點。它將指導我們更深地理解抗心律失常和致心律失常藥物作用的類別,極大促進當前臨床實踐中的精準治療決策,並有助於開發未來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藥物。

參考文獻:

[1] Ming Lei, Lin Wu, Derek A. Terrar, Christopher L.-H. Huang. Modernized Classification of Cardiac Antiarrhythmic Drugs.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2018;138:1879–1896.

[2]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pdf/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54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