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辛納甘在我國爲什麼被稱爲「腳蹬槍」?

和風漫談


說起這個問題,倒讓我想起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大家還記不記得朝鮮閱兵式上面所提的那個鵝步,感覺人就在跳舞一樣,但實際上這是因為這個標準是按照俄羅斯人的或者是前蘇聯的標準設計的,所以踢起來的高度相比較於亞洲人來說,也得太高了,所以才有這樣的一種視覺效果!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原因,便在於莫辛納甘步槍,他原先就是按照俄羅斯人的體型設計的!

他的槍機特別的緊,這一點表示理解為什麼?莫辛納甘步槍本身就是以高精度聞名於世界,號稱狙擊槍之王,而且它的整個一個機栓的非常的直短,所以在拉栓的時候,對於我們來講有點兒吃力。

當然,再怎麼吃力,這個東西也不可能說要用腳去蹬才能把他蹬開,可是問題便在於。抗美援朝期間,國家當時向前蘇聯要求提供一批援助氣,前蘇聯給了我們一大批的莫辛納甘步槍,但是這一批沒星納甘步槍實際上是一些老的步槍,也就是以今過了使用年限了!

這1p老的莫辛納甘步槍磨損比較嚴重,而且保養的並不太好,所以當時志願軍士兵在使用這1p步槍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要用腳才能把它給蹬開,這種情況,所以叫腳蹬式。

但是事實證明這還是一款優秀的步槍,為什麼在這後來中國方面炎症的像前蘇聯抗議說你坑隊友不能這麼坑啊你給我的這什麼武器?我的士兵拿著這個武器去打仗,你不叫我送命嗎?所以緊急的要求前蘇聯把最新生產的。1944型莫辛納甘步槍重新生產了一批交給了當時的中國的志願軍,從部隊的使用狀況上來看,也沒有出現類似於腳蹬是這樣一種尷尬的局面。

其實說起莫辛納甘步槍,大家更喜歡叫它水連珠,就是因為它擊發的時候特別的流暢,像石頭掉進水裡,特別清脆的那種感覺。

這一款武器伴隨著整個前蘇聯或者說加上之前的沙皇俄國接近於半個世紀的存在,當時一個法國士兵逃到了德國邊境,向德國軍隊投降,帶來了一款新式的步槍,使用的是無煙火藥,帶著之後,全世界的軍備競賽就開始了,最主要的就是一個步槍,德國人設計出來的毛瑟軍用步槍和當時淘汰給中國的漢陽造都是這一個系列的產品。前蘇聯人,(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或者說當時的沙皇俄國設計出來的就是莫辛納甘步槍。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面,俄羅斯人使用這一款步槍參加了日俄戰爭,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ak47出現以後,前蘇聯才淘汰掉這一款步槍,但是這一款步槍在其它的國家仍然爆發著高昂的生命力,比如說去年的敘利亞戰爭裡面仍然可以看得到這一款步槍的身影。

這款步槍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高精度,400米精確射擊,800米射擊的精確度仍然還是有所保障的,所以說很多前蘇聯,包括國外的一些射擊愛好者都喜歡使用這一款步槍做狙擊戰術,比如說著名的芬蘭死神或者是中國志願軍,當時這款步槍也是很受歡迎的吖,需要糾正大家一個概念,當時中國志願軍張桃芳,所使用的步槍當時照片弄出來是莫辛納甘步槍,事實上是美國人的大八粒,只不過為了順應當時的國際形勢而選擇使用了莫辛納甘步槍作為一種擺拍。


漩渦鳴人yy


▲莫辛納甘步槍

首先它為什麼會被稱為“腳蹬槍”呢?那是因為1950年朝鮮戰爭突然爆發,我軍緊急秘密入朝,但由於剛剛建國,武器五花八門,對後勤極為不利,同年11月,我國緊急與蘇聯簽訂了以現匯買36個師的輕武器協定,一年後,我軍完成了35個師的裝配,但由於蘇聯提供的大多是戰場上回收的莫辛納甘,大多使用過度,長時間沒有保養,附件不全,所以經常卡殼,卡殼了只能用腳蹬或踹才能打開槍機。“腳蹬槍”的稱號就是這樣由來的。

中國狙擊之王-張桃芳

莫辛納甘真的有那麼爛嗎?沒有,反而在那個年代它很優秀,至去年它依舊活躍在敘利亞戰場上。它可以說是歷經百戰,對於第三世界或發展中國家來說,它非常友好,易於生產,造價便宜,簡單可靠,有效射程400米,加上配鏡可以達到800米,總而言之,它還是非常不錯的一款步槍。莫辛納甘結構圖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指正批評。

如果覺得小編說有理,那就給個贊鼓勵一下小編吧,小編謝謝大家了!


黑星防務


老薩談--狙擊之王莫辛納幹步槍

這是因為,莫辛納幹步槍製造較為粗糙,訓練不足或者槍支老化以後,槍栓很難順利拉動。

大家看看《兵臨城下》中,政委曾經拖過一支步槍,準備向德軍射擊,但拉了很久才拉動槍栓。

另外,張陶芳開始用的是美製M1伽蘭德步槍,也叫做八大粒。

後期出了名,為了宣傳考慮才改用蘇聯的莫辛納幹步槍。


水連珠的誕生

莫辛納幹步槍的歷史相當久遠。二戰時期手持莫辛納幹步槍作戰的蘇聯年輕士兵們也許不知道,他們的父親早在一次世界大戰,他們的爺爺在日俄戰爭的時候已經開始使用這款步槍。

莫辛納幹步槍是俄國曆史上步槍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之後半個世紀內的樣板之作。

眼見各國都在加速研究,作為歐洲軍事強國的沙俄自然也不能坐視不理。

沙俄政府和軍方高層也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計劃,準備替換己方老式的伯丹單發步槍。

需要說明的是,俄國軍方對此次步槍的換代工作還是非常重視的。由軍方牽頭,沙俄政府提供資金和人力物力,很快就組織了一個評估委員會,從現有的毛瑟、勒貝爾、李-梅特福、曼利夏、施密特-魯賓和克拉格-約根森等設計中進行選擇。

這裡面還有個不起眼的人物莫辛上尉的設計。這個上尉全名為謝爾蓋·伊凡諾維奇·莫辛(Sergei Ivanovich Mosin),時年35歲,是沙俄圖拉兵工廠一個普通的槍械設計師。

經過多方面嚴格的論證,結果卻讓人驚訝。最終只有兩種步槍進入最後的測試環節,就是莫辛上尉的5發單排彈倉的7.62mm口徑莫辛步槍和比利時武器設計師艾米爾·納甘和李昂·納甘兩兄弟(Emil Nagant和Leon Nagant)的8.89mm口徑納幹步槍。

這兩種步槍經過了嚴格的測試,沙俄的將軍們對於納甘兄弟的步槍非常滿意,對莫辛的步槍則有些不滿。

最終的投票中,納甘步槍得到了大多數委員的支持,在票數上壓倒了莫辛步槍。

就在此時,一個重量級人物開口了,沙皇本人認為把一款別國的步槍作為本國的制式武器,太有損俄國的面子,傷害了俄軍的民族自豪感,要求軍方採用莫辛步槍。

雖然沙皇已經開口,不過俄軍高層卻並沒有因此迅速屈服。這些將軍們認為納甘步槍明顯在性能上優於莫辛步槍。僅僅因為所謂的民族自豪感放棄優秀步槍,而選用性能較差的步槍,必然會造成俄軍未來幾十年的在輕武器上的極大劣勢。

可惜,皇帝的一句話往往頂一萬句,在沙皇等人的強烈干涉下,軍方被迫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這也就是採用莫辛步槍的基本結構,但是將其原有不可靠的供彈系統換成納甘步槍的成熟設計,從而讓兩種步槍的性能基本達到一致。

由此,這把步槍的名字也發生了改變,變成了莫辛納幹步槍。作為回報,莫辛由上尉晉升為上校,並且成為莫辛納幹步槍三大生產工廠之一的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的廠長。比利時的納甘兄弟則拿到了一大筆獎金,可謂皆大歡喜。看來沙俄高層也很懂得官場的這一套,四面圓滑,各方面都交代的過去。

沙俄陸軍在1891年開始正式裝備該款步槍,成為之後俄軍半個多世紀的制式步槍。

---------------------從沙俄用到蘇聯,莫辛納幹真是老當益壯。

實用的武器

莫辛納幹這款步槍在當時來看非常先進,他的主要性能並不亞於後來大名鼎鼎的毛瑟,李恩菲爾德,春田M1903步槍。

新一代步槍定型以後,沙俄衰弱的工業基礎導致該步槍的產量始終上不去。當時主要生產步槍的軍工廠只有三家,除了莫辛擔任廠長的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只有伊熱夫斯克和圖拉兩個兵工廠。

這三個兵工廠在當時相比歐洲其他國家的兵工廠,無論設備,工人素質和生產技術都遠遠不及,這也導致莫辛納幹步槍的產量很低。

最初一批莫辛納幹步槍由於三家兵工廠沒有足夠的設備和技術工人,最終被迫轉而向法國的夏特羅輕武器廠訂購。由法國人在1891年生產出來運往俄國,俄國本國直到1894年才能夠生產這款武器,真正大量生產還是圖拉工廠在1896年從法國購買了1400部新式機器以後。而伊熱夫斯克工廠大量生產莫辛納幹,也是在1900年從法國,英國,瑞士購買了大量生產機器以後。

此舉也讓沙俄軍方感到極為丟臉,但卻沒有解決的辦法。

--------------------------莫辛納幹也是蘇軍和俄軍的一個象徵。

莫辛納乾的首次大規模作戰時1904年的日俄戰爭,當時由於莫辛納幹步槍生產數量的不足,大部分沙俄士兵仍然拿著老式的伯丹單發步槍和瘋狂的日軍對抗。當時日軍已經普遍裝備了自產的三零式步槍(三八式步槍的前身),該槍射程很遠,射擊精確,雖然和莫辛納幹步槍對抗並不佔絲毫上風(威力和可靠性上還大大落了下風),卻完全壓倒了伯丹單發步槍。

後日俄戰爭俄軍戰敗,很多將軍認為步槍火力不及日軍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日俄戰爭後,俄國很快陷入內部的混亂中,莫辛納幹步槍的產量並沒有因為這場戰爭的教訓得以大幅度增加。

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意志帝國向沙俄宣戰,沙皇尼古拉二世才驚訝的發現,他的部隊中居然還做不到人手一支莫辛納幹步槍。

之後的戰爭完全是一場大屠殺,實戰中雖然莫辛納幹步槍和德國毛瑟步槍對抗中也是基本相當,甚至莫辛納幹更適應俄國的寒冷氣候,但嚴重不足的產量導致缺乏武器的俄國軍隊出現大量傷亡。

僅僅在1915年德奧軍隊對沙俄的全面攻勢開始後幾個月內,俄軍迅速傷亡250萬人,全線潰敗,丟失了百分之十五的領土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巨大的傷亡和武器的戰損,讓原本就產量不足的莫辛納幹步槍更成為稀缺品。沙俄倉促編組送上前線的部隊中,每個師只有一半人裝備了莫辛納幹步槍,其他的人或是使用老式步槍,或者空著手什麼都沒有。

當時在俄國的法國大使視察前線後回憶道: 參加最近幾次戰鬥的幾個俄國步兵團,他們中三分之一的人沒有莫辛納幹步槍!這些可憐的傢伙都拿著一根木棍,在木棍上綁著一把刺刀。他們在暴風雨般的榴霰彈片中耐心等待,等待著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槍。他們在這樣的條件下居然毫不恐慌,沒有逃走,這真是一個奇蹟。……這種磨難我們的士兵要忍受多久呢?這種簡直不是戰爭,而是一場大屠殺,真是太可怕了!

當時由於前線的巨大傷亡,後方經濟的全面崩潰,沙俄各階層都對沙俄政府嚴重不滿,部分士兵不願意去戰場上送死,他們成群結隊的逃亡和兵變,其中大部分人成為之後推翻沙皇政府的生力軍。

面對武器稀缺的現實,俄國人卻無力解決,因為當時俄國的兵工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極限。沙俄政府只得向盟國求援,他們緊急向美國的雷明頓和威斯汀豪斯兩家槍械公司訂購了155萬支的莫辛納幹步槍,並且將全部圖紙交給他們。但這兩家公司僅僅交付給沙俄政府5萬支後,十月革命就爆發了,沙皇宣佈退位,諾曼洛夫王朝終結了。

美國政府將剩下的步槍中的大部分轉送給遠東的白軍部隊,其中一部分則在美國民間銷售。

這批步槍和俄國自產的莫辛納幹幾乎完全一致,唯一的區別是槍托採用了美國的胡桃木,而不是俄國盛產的樺木。

----------------莫辛納幹比較笨重,加工工藝也相對粗糙。它採用的刺刀如下,有很大的威力。

這兩場戰爭中,俄軍對莫辛納乾的評價不錯。他們認為該槍堅固耐用,射擊精確,子彈威力大,使用非常簡單,缺點則是技術比較老舊,尤其槍機操作比較複雜。

戰鬥中,俄軍使用莫辛納乾和德軍毛瑟的對射中基本旗鼓相當,雖然毛瑟在精度和威力上略微強一些,但在戰鬥中這僅僅高出一點的性能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莫辛納幹步槍由於是俄國人自己設計,很好的考慮了在寒冷天氣中的使用,所以該步槍在俄國本土的作戰性能遠比毛瑟步槍要可靠。

之後俄國陷入內戰,白軍紅軍在廣闊的俄國土地上廝殺,雙方使用的主力步槍自然都是莫辛納幹。步槍本身沒有立場,但是在不同立場的士兵手中,就代表了不同的意義。最終紅軍手中的莫辛納幹步槍擊敗了俄國的白軍,掃除了資本主義政黨在俄國的存在,建立了第一個蘇維埃國家。

蘇聯建國以後,總結了之前幾次大戰中步槍生產不足的經驗,對這三家兵工廠都給予擴建和壯大。其中伊熱夫斯克兵工廠成為領頭羊,具強大的步槍生產能力。

當時蘇聯的軍火設計師認為莫辛納幹步槍其實結構非常簡單,造價低廉,理應很容易製造。

在沙俄時期莫辛納幹步槍生產數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不在步槍設計的本身,而是沙俄軍工系統腐敗,生產工人積極性不足和缺乏科學生產技術。

話雖如此,蘇聯軍火大師們還對莫辛納幹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在1930年推出了莫辛納幹M1891/30式步槍。這款步槍其實並沒有做什麼大的改動,只是加裝了比較先進的瞄準裝置。使用這種步槍,一般士兵可以在400米左右有效殺傷敵人,安裝瞄準器的莫辛納幹步槍則可以在600到800米上準確殺傷敵人。這也是二戰中蘇聯士兵使用的主要型號。

一戰結束後並沒有多久,二戰很快爆發。當時德國部隊採用閃電戰,在短短几個月將蘇聯現有的國防軍幾乎全部消滅。僅僅一個基輔戰役,德國全殲了蘇聯西南方面軍。蘇聯不但有個集團軍被殲滅,損失了70萬人,連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將也在戰鬥中陣亡。除了基輔戰役以外,明斯克戰役,斯摩稜斯克戰役等作戰中,蘇聯都遭受了數十萬人的巨大損失。

除了人員損失以外,蘇聯還損失了數額巨大的貯備軍火武器。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大量戰死和被俘,莫辛納幹步槍也大量損失。如果不是這款步槍價格低廉,極容易製造,恐怕蘇軍也要像他們祖先一樣,赤手空拳上戰場了。

此時蘇聯正在傾全國之力召集新兵,編組新的部隊上戰場,數百萬新軍迅速產生。這些士兵都需要可以作戰的步槍,那麼此時就是莫辛納幹步槍發揮威力的時候。

此時蘇聯生產莫辛納乾的能力已經今非昔比,加之莫辛納乾結構簡單,根本無需什麼精密加工機器和熟練工人,即使婦女,老人和少年學徒工也可以輕鬆把它製造出來。結果僅僅幾年時間內,深處烏拉爾山區的伊熱夫斯克兵工廠就生產了多達1700萬支莫辛納幹步槍,短時間內讓每一個紅軍士兵都擁有了可以作戰的武器。

此時的戰鬥中,莫辛納幹步槍依然和老對手毛瑟步槍對陣,仍然是旗鼓相當。

不過隨著二戰中軍事科技的進步和戰略戰術的巨大發展,戰鬥多發生在400米之內,這就需要火力更為猛烈,射速更快,裝彈量更大的武器。

面對著美國人裝備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德國人裝備的STG44突擊步槍的壓力,莫辛納幹這類單發步槍逐步不能滿足於實戰的需要,它的低射速,不多的裝彈量在較近距離形成不了火力上的壓制作用。

蘇聯在二戰後期也推出了自己的半自動步槍SKS半自動步槍。但實戰中由於SKS半自動步槍威力不足,可靠性差,很多紅軍戰士寧可還是使用老式的莫辛納幹步槍。

狙擊之王

雖然逐步被半自動步槍取代,莫辛納幹步槍在另一個戰場,也就是狙擊戰場上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蘇德戰爭之前的蘇芬戰爭中,芬蘭專業狙擊手使用改造過的莫辛納幹狙擊步槍,給蘇軍造成重大的傷亡,和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些芬蘭狙擊手本身多是獵人出身,戰前接受過嚴格的狙擊訓練,他們手中的莫辛納幹步槍射程可以達到850米。這些狙擊手穿著白色的偽裝服,步槍也套著白色的槍套,埋伏在冰天雪地的野外,往往一個人就能阻擋蘇軍一個排一個連的進軍步伐。甚至有3,4個狙擊手配合全殲蘇軍一個排的戰例。他們的槍法超群,精確的莫辛納幹步槍也很好的幫助了他們,戰後統計,他們每消滅一個敵人僅僅使用1.3發。他們中還出現了至今無人能夠企及的超級狙擊王牌“白色死神”的西蒙·海耶Simo Hayha,這個專業獵人出身的西蒙有著505個狙擊戰績,他在狙擊中甚至不怎麼使用瞄準鏡。但所謂瓦罐難免井上碎,將軍都是陣上亡,最終西蒙·海耶在1940年3月6日被另一名蘇軍狙擊手的擊穿了左腦部受重傷而退出戰鬥。

戰後,蘇聯開始擴大了狙擊手的訓練,並且大量配發了狙擊型的莫辛納幹步槍。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當時蘇聯的光學技術落後,他們從德國蔡司公司手中購買了一批最先進的瞄準鏡並且大量仿造。後來蘇德戰爭中的很多德國士兵,就死於自己國家生產的瞄準鏡之手。

-----------------------------------------二戰蘇軍有眾多知名的狙擊手,瓦西里只是其中之一,還有很多女狙擊手。

狙擊作戰在戰爭中起到了相當的作用,以電影中的瓦西里為例,真實的瓦西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前後擊斃242名德軍士兵(蘇聯宣傳為400多人),最終他因為1943年1月被地雷炸傷眼睛才被迫退役。

戰爭中,他使用的就是狙擊型的莫辛納幹步槍。瓦西里回憶錄中認為莫辛納幹步槍射擊精確,威力巨大,子彈速度快,是非常優秀的狙擊武器。

其實除了瓦西里以外,蘇聯還有其他不少於20名擊斃敵軍人數超過300人的優秀狙擊手,其中還有個狙擊女英雄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 Lyudmila Mikhailovna Pavlichenko。她在1942年6月被德軍迫擊炮彈炸傷之前,已經擊斃了309個德軍士兵,為此還曾受到美國羅斯福總統的接見。只是因為宣傳的原因,瓦西里的名字最響亮而已。

如此優秀的戰績,足可以證明莫辛納乾的優秀性能。實際上即使到了30年後的越戰中,北越游擊隊仍然使用莫辛納幹狙擊美軍士兵,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中國也有不少莫辛納幹步槍,下圖是張桃芳和他的莫辛納幹。

總之,莫辛納幹步槍作為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式供彈的手動步槍,確實是一款性能優越,非常實用的武器,它的各項性能可能無法超越毛瑟,李恩菲爾德等步槍,但也不亞於這些著名的步槍。它的精度高,威力大,結構簡單,容易製造,容易操作,雖然也有著加工粗糙,技術老舊,較為笨重等弱點,但仍然能在二戰的步槍舞臺上佔據一個重要的位置。


薩沙


各位觀眾老爺,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大名鼎鼎的莫辛納甘步槍!抗美援朝時期我國著名的戰鬥英雄張桃芳同志曾用400多發子彈射殺了200多名美國官兵,被美國稱為世界上最恐怖的戰鬥狂人之一,當時張桃芳同志使用的就是莫辛納甘步槍!

莫辛納甘步槍從日俄時期一直到二戰結束總共生產了1700多萬支,是世界名槍之一,其有效射程可達800米並且由於結構簡單,安全可靠,結實耐操又便於維護深受士兵的喜愛,被尊稱為“水連珠”,那到了我國怎麼就成了“腳蹬式”了呢?難道是水土不服?



關於莫辛納甘步槍“腳蹬式”的叫法也是源自我國抗美援朝時期。當時為了維護我國權益,我國出兵朝鮮,當時的蘇聯為了表示支持我國為我國提供了一批槍械和彈藥,其中以莫辛納甘步槍為主。但當我國接收到第一批莫辛納甘步槍時發現其多為老舊步槍,經常發生漲膛和拉不動槍栓的情況,尤其是在冬天,只有用腳蹬才能勉強蹬開,給我國士兵帶來了不少的困擾,所以其“腳蹬式”的“名頭”便傳了出去!所幸後來的槍械狀況還算良好,也算為抗美援朝做了點貢獻。但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莫辛納甘步槍“腳蹬式”的名頭可是收不回來了。

總之,莫辛納甘步槍為二戰做出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歡迎各位看官留言和關注!)


西山軍武


說實話把莫辛納甘說成腳蹬槍是一個很搞笑的笑話。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故事那裡傳出來的,傳這個故事的人有沒有打過莫辛納甘?

首先我們可以回到電影兵臨城下或者所有的蘇聯戰爭電影,瓦西里手裡的莫辛納甘型號是91/30,這是標準型的莫辛納甘步槍,基本上我們看到的影視作品這槍拉栓上膛都很暢順,不排除有時候卡彈時的特寫。

而中國軍隊在朝鮮時使用的是莫辛納甘M44步騎槍,我們國內的仿製型號是五三式步騎槍。雖說當時毛子自己已經連SKS都放棄專心用ak了,可是毛子的倉庫裡有的是封存的莫辛納甘,跟我們的銷燬制度不同,毛子一直都是把退出現役或者繳獲的槍械交由兵工廠維修後用固體槍油封存,一般情況下他們封存的時候槍械狀況優良,零件如果不是必須更換,就會使用原來的,這就是毛子在國際市場上銷售的封存槍械很多零件號碼跟整槍號碼一樣的。

那麼再說說為什麼不可能是腳蹬槍,雖說毛子東西粗糙但是他們的兵工廠畢竟有那麼久的歷史,如果生產出來腳蹬槍恐怕斯大林同志早就把他們槍斃了。

我自己買過毛子的莫辛納甘91/30,M44,98k什麼的,槍栓很暢順,從來沒有卡彈和拉不開。





愛著你-永遠


。沒聽說過 !73 年 6 月下旬第一次接觸,只知道它叫 7.62 步騎槍 ,產自前蘇聯,看過張桃芳老英雄的宣傳海報,才知學名叫 莫辛納幹,後來又改成莫辛納甘,總之是譯音也無所謂 ,跟湯姆彈後譯達姆彈一樣。

。但子彈、彈體最有意思,只有一底沿,沒有卡槽,哪時我們叫它大屁股子彈,是因為 7.62 的種類太多,用舊彈殼 、把底火帽摳下來,裝上獵槍炮子(底火),重新裝藥、裝狍沙,40 米之內打小動物成功率 50 %左右 ,這種槍也是玩的時間最長的槍 ,估計 打過 300 多發 ,也是因為當時林區有彈無槍的原故 ,所以關係林場都來借 。

。腳蹬,是因為槍短嗎 ?扯蛋 !自己嘣自己也用不著腳 ,小鬼子不用腳夠不著。


手機用戶70964791485


朝鮮戰爭期間蘇聯決定支持中國,然後大批量的莫辛納甘步槍進入志願軍部隊服役,莫辛納甘總產量超過1700萬支,本來算是生產成本低廉的低端貨,但是即便如此人品有問題的蘇聯人還是摳門的只給我們用了很多年的老槍,真正交給志願軍的都是在二戰前就已經服役的老字輩了。



莫辛納甘的優勢是性能可靠、皮實耐用、使用簡單便與訓練。其實,要說簡單實用應該是日本的三八大蓋數第一,它不僅具備了莫辛納甘的種種優勢,還有6.5毫米子彈後座力小便於操作的特點。 志願軍入朝作戰的早期都是用三八大蓋的,這種武器在日軍手中被美軍打的一敗塗地,我軍卻用它打贏了三次戰役。
(上圖倒數第二的就是莫辛納甘步槍彈)

7.62x54R子彈賦予莫辛納甘超乎想象的性能,機械瞄具可確保400米精確擊殺、瞄準鏡可確保800米精度可靠,上甘嶺上的我軍狙擊手張桃芳就是用這種槍讓美軍傷亡慘重。對比之下,98k、恩菲爾德、春田1903的精度都在莫辛納甘之下,甚至還有軍迷證實它的精度比SVD狙擊步槍還要高,這都是7.62x54R子彈帶來的優勢。

(二戰的四大王牌步槍)

這麼好的步槍怎麼會被志願軍稱為腳蹬槍呢?原因就在於蘇聯的人品,蘇聯紅軍不僅燒殺搶掠還非常摳門,斯大林援助給我們的莫辛納甘都是磨損嚴重且缺乏保養和零配件的產品,有些甚至經過了整個衛國戰爭,再好的東西也經不起歲月的磨礪啊!等到我們使用時它的性能已經非常糟糕了。



槍栓是最需要潤滑保養的,也是最忌憚反覆使用的部分配件,因此老化的莫辛納甘都出現了槍栓拉不開的問題,志願軍戰士甚至需要用腳蹬開槍栓,腳蹬槍的稱呼由此而來,這是對槍支老化程度的諷刺。再加上半島戰場上的苦寒環境以及後勤不暢的問題,志願軍戰士手中的莫辛納甘普遍維護不佳,出現槍栓抱死的現象並不奇怪。


前線部隊出現上述問題後強烈要求更換裝備,我國外交人員向蘇聯提出抗議,並要求退換最新生產的1944版莫辛納甘,這是一種大大縮短的卡賓版莫辛納甘。最早縮短長度的德國的98k,全槍的長度只有1100mm槍管600mm;1891版莫辛納甘長1306mm槍管長800mm,而1944版的莫辛納甘全槍長1010mm槍管長僅517mm比98k還短,但是它的精度並不比後者差多少,原因就在於子彈。

(仿製毛瑟步槍的國產中正式,同樣沒有優秀的彈藥,因此性能不佳)

事實證明,槍械的精度受到結構設計、加工工藝和子彈性能的影響,和射手的水平也有很大關係。平心而論,由於俄國金屬礦藏豐富,莫辛納甘的金屬材料含有大量稀有金屬,部件不宜磨損、生鏽、凍結。毛瑟步槍就不行了,儘管設計和機加工技術無人能及,但是材料不行導致它性能不及莫辛納甘。同樣的問題還出在日本三八大蓋的身上。

(三八式步槍)

彈藥問題是莫辛納甘1944版深受志願軍喜愛的原因,彈藥裝藥太多會導致後座力大增影響精度,但是高爆炸威力給予子彈更快的出膛速度利於彈道平直,可提高精度;當裝藥一樣時彈頭越重、口徑越大勢能就越大,殺傷力也就越大。而彈頭的重量太大又會導致受引力影響加大,造成彈道彎曲降低精度。因此說一種子彈的彈頭重量、裝藥量、口徑需要結合步兵身體素質,經過複雜的實驗找到平衡,這一點蘇聯人做的最好,1944版的莫辛納甘就是個成功的例子。


(帶有摺疊刺刀的莫辛納甘)

德國人只知道盲目縮短步槍長度,卻忽視了彈藥的改進工作,從而導致98K性能不佳。而志願軍在選擇裝備時本可以採購大量蘇聯繳獲的德國步槍,但當時的軍事人員身經百戰,他們都知道繳獲的德國裝備堆積如山,但是性能未必最好,再加上彈藥通用性問題,最好的選擇還是購買蘇聯最新式的莫辛納甘步槍。

(志願軍獲得蘇聯繳獲的MG34機槍)


兵器世界


圖為莫辛甘納1891


熟悉槍械的應該都知道莫辛納甘這把槍,在中國,這把槍有個不成文的外號,叫做“腳蹬槍”。平心而論,這個外號對莫辛納甘是不公平的。事實上這個外號也是有典故的,當時抗美援朝時期,我志願軍入朝作戰,由於當時中國剛經歷過解放戰爭,還是一窮二白的時期,武器基本上都是萬國造,這對後勤來說極為不方便。於是從蘇聯爭取了大批量的武器裝備,這其中步兵最主要的武器就是莫辛納甘。


圖為莫辛甘納1944,注意摺疊刺刀


但是最早緊急移交的莫辛納甘都是蘇德戰場上回收的老舊步槍,由於多數槍械磨損較為嚴重,很多連槍栓都拉不開,必須要用腳才能踹開,所以就有了腳蹬槍這個外號,後續批次移交的較新步槍則是沒有這個問題。


圖為莫辛甘納狙擊型號,該武器深受狙擊手的喜愛


莫辛納甘還是19世紀末期沙俄裝備的制式步槍,其性能極為優異,也是世界上最早採用無煙火藥的步槍之一,在中國其正統的外號叫水連珠,因為其擊發的聲音清脆,猶如水滴滴落湖面的聲音,在加上其射擊速度快。於是就有了水連珠外號。莫辛納甘採用的是7.62X54突緣彈,該彈至今還在SVD上使用。其具有威力大,射擊精準等優點,同時也深受狙擊手的喜愛。這把槍可是跟大名鼎鼎的毛瑟K98並駕齊驅的存在。

軍情繫悟空問答簽約作者,各位讀者大大點波訂閱關注吖~


軍情解析


槍栓拉不開需要用腳蹬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彈膛磨損。這批步槍是蘇軍二戰後淘汰的步槍,在二戰期間被大量使用。子彈與槍管後部的彈膛反覆、大量的摩擦,射擊後反覆的抽殼,導致彈膛表面被磨損,彈膛直徑增大,從而導致彈膛與彈殼之間的配合間隙增大。彈膛的作用是容納彈殼,並承受子彈發射時的高壓,保證彈殼在高壓火藥氣體作用下不發生塑性變形。彈膛與彈殼之間的配合公差,對於保證武器的正常工作極為重要。如果間隙過小,會導致子彈入膛不順利,槍機閉鎖困難。而間隙過大,則可能會導致彈殼發射時在火藥氣體高壓作用下發生塑性變形(即不能恢復的變形),使彈殼外表與彈膛內壁發生貼合(俗稱貼膛或漲殼)。貼膛或漲殼的結果會導致抽殼困難,甚至斷殼(即彈殼斷在彈膛內)。志願軍戰士之所以要用腳蹬機柄才能打開槍機,其實就是遇到了上面所說的“貼膛或漲殼”。對於已經發生過貼膛的步槍,貼膛現象會愈發嚴重,原因是彈殼貼膛後,射手大力強行開栓抽殼,會加劇彈膛磨損,而被磨損後的彈膛,則會更容易導致貼膛。如此重複,愈演愈烈。這種彈膛已經嚴重磨損的步槍,已經超出槍管使用壽命,除了更換槍管,一般無法修復。


八千里路44078


我於1973年參加了紅小兵射擊隊到1977年底射擊隊解散,第一年就使用的五三式步騎槍即仿蘇聯摸心拿肝M44卡賓槍,根本沒拉槍拴上膛不順的情況!只是當時使用時對我們這些十二、三歲的孩子相對後座力比較大些,後來換裝56半自動步槍就好多了,但是精準率趕不上五三式步騎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