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僑爲橋 羊城晚報傳媒智庫把脈良都華僑歷史文化資源活化與文旅深度融合

以侨为桥 羊城晚报传媒智库把脉良都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与文旅深度融合

口述歷史研究專論/書評書介/學術信息

10月19日,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中共中山市南區黨工委主辦,羊城晚報傳媒智庫承辦的“以僑為橋尋找良都文旅‘新綠洲’”——中山南區華僑歷史文化資源活化與文旅融合研討會在於中山市南區辦事處召開。中山市南區黨工委副書記、人大工委主任曾慶文,以及來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大學、五邑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權威專家學者以及南區在家的其他黨政班子成員、相關部門、社區、經聯社的負責人等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南區黨工委委員張才合主持。

以侨为桥 羊城晚报传媒智库把脉良都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与文旅深度融合

南區歷史文化資源活化與文旅融合研討會現場

中山市南區古稱良都,位於偉人故里中山市中心城區南部,旅居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鄉親超4萬人,是中山的重點僑鄉。南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香山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南宋四大忠士之一馬南寶、香山鐵城總設計師梁溪甫、中國空軍之父楊仙逸、中國百貨業先驅馬應彪、中國四大百貨公司之一永安公司創始人郭樂、郭泉兄弟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源遠流長,區內各類舊址遺址、名人故居、優秀歷史建築星羅棋佈。這些古老的歷史建築融匯著華僑文化和名人文化,印記著家族記憶和時代特色,正是中山南區打造“特色僑鄉”歷史文化街區的寶貴資源。因此,研討會從南區散落各處的歷史遺產出發,結合當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探討如何整合文化碎片、挖掘華僑特色文化資源,將歷史的韻味在新時代得以延續,如何將歷史建築的活化、保育在城市發展中實現繼承、更新及傳遞。

以侨为桥 羊城晚报传媒智库把脉良都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与文旅深度融合

羊城晚報傳媒智庫秘書長首先介紹羊城晚報傳媒智庫的相關情況,《羊城晚報》深耕嶺南文化60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嶺南文化的一張名片。羊城晚報傳媒智庫作為媒體智庫,需要發揮橋樑的作用,打造聚合各類專家學者的平臺,並廣集專家學者智慧,探討全方位展現中山市南區歷史文化魅力的良策,擦亮“特色僑鄉”的文化名片,助力區域形象的塑造與推廣,從而推動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加快中山南區文化旅遊產業與全域旅遊的發展。

以侨为桥 羊城晚报传媒智库把脉良都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与文旅深度融合

南區歷史文化資源活化與文旅融合研討會現場

期待以此研討會召開為契機,接下來與中山市南區攜手共建“中山市南區華僑文化研究智庫”,建立服務於中山市南區在歷史文化建築保育、歷史文化資源挖掘轉化、華僑文化旅遊發展等方面研究的長效智囊機制,為中山市南區加強華僑文化的挖掘、研究、提升積智聚力。同時也期待持續地為南區爭創“中國僑房之都”、“中國華僑文化旅遊小鎮”等金字招牌、為南區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策劃支持、宣傳支持,為中山市南區經濟社會文化全面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以侨为桥 羊城晚报传媒智库把脉良都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与文旅深度融合

南區歷史文化資源活化與文旅融合研討會現場

其後,參與研討會的專家圍繞南區歷史文化資源現狀及發展路徑進行研討。

挖掘南區文化記憶用“講故事”方法向公眾呈現歷史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何文平發言圍繞南區歷史資源挖掘與活化展開,他認為,中山南區革命史、華僑史等歷史資源豐富,不僅有利於豐富民眾對近代歷史的認識,而且有著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他認為,歷史資源的活化,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而且要把人的記憶挖掘出來,使地域文化得以傳承、傳播。而關於南區古村落老百姓的記憶收集工作迫在眉睫,可圍繞當地村民做好口述歷史,收集歷史建築背後的故事。同時,他認為,要以長遠的目光活化歷史資源,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南區的歷史走進民眾內心。

圍繞“三個市場”打造華僑特色旅遊文化品牌

廣州大學旅遊學院副院長吳水田、廣州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萬慶濤、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袁忠的發言圍繞南區旅遊資源現狀與開發路徑展開。

吳水田認為,南區歷史建築保育較好,曹邊村、金溪村等古村落具備交通、周邊遊客等旅遊開發基礎要素,可將“中國近代革命先驅的祖居地”作為旅遊文化品牌的特色重點打造。在開發路徑上,他認為,可重點瞄準“海外華僑尋根市場”、“研學旅遊市場”以及“親子市場”,並圍繞特定受眾,重點著眼旅遊產品的研發及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

萬慶濤認為,南區華僑歷史特色濃郁,但各景點需要整合成有機的整體,才能發揮效能。為此,他建議發揮政府主導的作用,並充分調動專業人士、當地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共同打造華僑文化旅遊品牌,實現政府有政績、文人有成就、商人有錢賺、村民有收入、遊客有收穫這樣的多贏局面。

袁忠認為,建築不光是公共空間還是華僑的情感載體,因此不應只關注到符號層面,而應聚焦華僑思想對當地的積極影響。鼓勵女性成為百貨商店店員、修建婦兒院都是對女性和兒童地位的尊重,這代表了一種公民意識。僑屋林立不光是“器物”的結果,還從心理層面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因此,挖掘華僑旅遊資源,應將文化底蘊視為一個重要的聚焦點。

尊重地域文化價值合理編制古村落保護髮展規劃

“倉東計劃發起人”、五邑大學土木建築學院教授譚金花、廣州建築遺產保護協會秘書長朱秋利、廣東建築文化保護研究院院長劉峰的發言圍繞歷史建築、傳統村落與歷史街區的保護與發展展開。

譚金花認為,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傳統村落改造活化迎來了很好的時代。文化遺產保育與旅遊開發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她建議,南區在傳統村落活化過程中,應避免“建設性破壞”,要多瞭解當地的文化傳統,最大限度地保留當地本來擁有的文化價值,讓遊客在旅遊過程中體會到當地獨一無二的人文精神,同時也為當地文化旅遊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朱秋利認為,南區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須堅持“內容為王”,豐富旅遊文化內涵,強化華僑旅遊文化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以沙湧村的馬公紀念堂為例,他認為,不僅要著眼於講述建築背後的故事,也需要把建築特點講出來。

以侨为桥 羊城晚报传媒智库把脉良都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与文旅深度融合

中山市南區黨工委副書記、人大工委主任曾慶文作總結髮言

劉峰認為,歷史建築是當地文化旅遊的“名片”,當前南區歷史建築的特色還有待挖掘與包裝,她建議,深入調研,著眼於挖掘南區歷史建築的人文資源、建築特色。在歷史建築保育活化上,堅持把政府主導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南區文化旅遊產業的持續發展。

迎國家戰略東風緊抓文旅發展機遇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廣東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院講師林垚廣的發言圍繞南區歷史街區規劃與城市整體發展戰略的關係展開。

胡剛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下,中山市南區活化華僑資源,發展文旅產業有了新機遇。他指出,南區文旅產業發展不應僅瞄準中山市的市場,更應放眼大灣區範圍內的城市。他指出,南區交通基礎設施配置的優化將有效促進當地文旅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林垚廣認為,南區的歷史遺產,如岐澳古道等,作為可以看做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管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當前廣東省正著力建設南粵古驛道,打造“世界文化遺產”,為此,他建議,可把岐澳古道與南粵古驛道的建設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為岐澳古道的發展爭取更多更高層面的政策支持。

以侨为桥 羊城晚报传媒智库把脉良都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与文旅深度融合

最後,中山市南區黨工委副書記、人大工委主任曾慶文作總結髮言時指出,守護南區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僑鄉華僑文化,是南區黨工委職責之所在。專家顧問的建言,豐富了南區黨政領導班子對於南區歷史文化資源的認識,為接下來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眾多具有可行性的建議。他認為,此次研討會的召開,僅僅是合作開始,並期待接下來專家顧問能更多地建言獻策,為南區鄉村振興、城鄉融合找準切入點,進一步推動歷史資源活化與文旅融合發展。

END

口述歷史

ID:wzuoralhistory

長按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