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拍藝術網:春秋戰國古錢幣一組賞析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大變革時期,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對流通貨幣的大量的需求,而金屬鑄造技術也日漸成熟,為大量鑄造金屬貨幣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的最大特點是貨幣鑄造的種類繁多,經濟也自成體系,所以各國自行鑄造貨幣,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幣制和多幣型長期共存並用的特殊局面。這一時期的貨幣從形狀和分佈上分為布幣、刀幣、圜錢和蟻鼻錢(鬼臉錢)四種。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四種錢幣中的兩種:

一、布幣:布幣是中國古代貨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春秋早期出現,直至戰國晚期鑄行並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鎛”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的,主要在三晉、兩週地區通行。按布幣形狀劃分,可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兩大類。

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稱為空首布;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稱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常鑄有文字,如“安邑”、“晉陽”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銖)”等幣值單位。把錢幣作成鎛形,說明這一地區曾以此種農具作為交換媒介。

二、刀幣:刀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鑄幣之一。其形由春秋時期的農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變而成。種類不一,按其文字或形狀,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潭邦刀、針首刀、炎首刀、明刀、平首刀、直刀等。主要流通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燕、趙等國。

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目前就有這樣一組春秋戰國錢幣展現在國內知名藝術網站上—虎拍藝術網。此組錢幣共為兩枚,一枚為布幣,為空首幣,首部中空,錢幣正反兩面皆刻有文字,正面為“殊布當斬”,背後為“十貨”;另外一枚為刀幣,乃王莽時期所鑄造,以圓形為頭,下部分為長方形,下半部長方形似刀子,左右一邊厚一邊薄。背後鑄有文字“平五千”,代表幣值,意為一刀平五千,此組錢幣保存完好,鏽色自然成痂,成墨綠色,可見青銅質地,鑄造精美。

虎拍藝術網:春秋戰國古錢幣一組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