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要向田文镜索取高达每年八千两的幕酬?

手机用户13246078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邬思道这个师爷的确是被当做“神人”来描写和刻画的。

这位师爷,心思缜密,悟性极高。同时也是有“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本事,更有“洞若观火,明察秋毫”的眼光。

邬思道为四阿哥胤禛出谋划策,分析判断,几乎是“算无漏策”,对康熙心态的揣摩也是十分到位。胤禛得以在九子夺嫡的混战中胜出, 邬思道是决定性的存在。

当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的时候,邬思道第一时间(或者更早)就知道雍正会对他下手——作为惯常于阴谋和揣测人心的师爷,邬思道对雍正的了解恐怕要超过雍正对自己的了解。

所以,当雍正登基之夜回到潜邸准备处理一些人的时候,面对雍正的暗示,邬思道应该是已经早有准备。

对于自己的归宿,邬思道提出了“半隐”的要求。他知道“全隐”之路雍正不但不会答应而且是自寻死路,因为雍正实在是对这个掌握了太多的秘密,并且“足智多谋”的“神人”不敢放心,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那么就只有除掉——以绝后患。

而出仕为官,也就是“大隐隐于朝”,雍正打心眼里不乐意,这倒不是因为邬思道知道的太多,而是邬思道太厉害,在邬思道面前,雍正几乎没有秘密,也玩不了“天威难测”那一套,雍正很怕时间长了被这个师爷玩死。

邬思道提出的“半隐”,还是打动了雍正,既远离朝政,又便于控制的办法似乎也不错。更何况邬思道主动要求到李卫那里当幕宾,雍正很放心。李卫还是可以盯住这个“厉害角色”,并且以李卫的忠心,断然不会和邬思道勾结在一起做出“图谋不轨”的事来。

于是,雍正答应了,只要能控制住邬思道,就可以随时收拾掉他,只要有这个必要。

其实,邬思道也很清楚,“半隐”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他早晚要做到“隐于野”才能真正的远离危险。

但这“逃出生天”的计划是需要机会的,邬思道的鼻子灵,他自信肯定会找到机会,他在李卫那里“半隐”等待机会。

果不其然,机会来了。

作为“陕西布政使”的李卫接到了朝廷的邸报,这个邸报的内容,是通报表彰山西巡抚诺敏追缴藩库的亏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诺敏居然在半年之内,把山西十几年的亏空,总计三百万两的白银全部追缴上来,雍正真是既兴奋又激动。于是颁旨公开表彰诺敏,号召各地官员向他学习,并为诺敏亲自题匾“天下第一巡抚”。

李卫看了邸报,高度怀疑诺敏能有这么大的本事,李卫作为布政使,知道追缴亏空的难度有多大。

邬思道对李卫的怀疑很认同,但是他却不同意李卫插手此事。他的概念是“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山西的事早晚要露馅,让李卫静观其变。

但是,邬思道从发给李卫的邸报当中看出来门道,他告诉李卫:你又要升官了!

李卫很纳闷,邬思道怎么知道自己要升官?邬思道说,朝廷的邸报一般只传达到巡抚一级,作为布政使,李卫本无资格看到邸报,看到了就意味着李卫很快就要升巡抚了……。

李卫自然很高兴,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升官使邬思道下定决心要离开他另谋出路。因为李卫升官之后,离朝廷中枢会越来越近,而这就相当于邬思道离朝政越来越近。邬思道是非常不愿意随着李卫搅进朝局的漩涡,如果让雍正怀疑到他利用没文化的李卫干涉朝政的话,那就是“灭顶之灾”。

当他得知雍正的另外一个心腹田文镜要揭开山西巡抚诺敏一伙虚报邀功的大案,但遇到了无法解决问题——明知道作假但没有证据,藩库里真的就有三百万两白花花的银子!

邬思道知道,机会来了!

邬思道很清楚诺敏都搞了什么花样,所以他鼓动李卫和他一起暗中去帮田文镜度过难关,李卫倒是很乐意,只要是对雍正有利的事,李卫都是不遗余力。

到了山西见到田文镜,李卫向田文镜推荐了“邬先生”,并说只要这位邬先生出手,山西的这个大案他田文镜就赢定了!

田文镜大喜过望,但邬思道却提出了条件:要做田文镜的幕宾,并且提出每年八千两的幕酬。

田文镜很犯难,八千两幕酬,他知道不可能拿出来,但是他是真的需要这个“高人”来帮他——他已经火烧眉毛了!

邬思道进一步引诱田文镜:我不但可以帮你解决眼前的问题,我还可以辅佐你成为“凌烟阁名臣”!

这个承诺更诱人!田文镜不顾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每年给邬思道八千两的幕酬,一口答应下来。

邬思道知道,自己的“逃出生天”的计划几乎就要实现了。

果然不出所料,邬先生还就是名不虚传,他几句话就解开了田文镜的死结:山西藩库有三百万两银子不假,但是绝大部分杂银都是向山西的富绅们借来的,封了他的藩库,贴出告示限期富绅们领回自己的银子,不然就充公!

一招就灵,田文镜大获全胜,然后到河南当巡抚去了,当然,邬思道也就冠冕堂皇的跟着田文镜去了河南,他“逃出生天”的第一步实现了。

田文镜在情急之中答应邬思道的八千两幕酬,是邬思道埋下的一个伏笔,到了条件成熟的时候,这八千两银子就是邬思道离开田文镜的借口,而邬思道还要把自己的离开让田文镜背锅,他会激怒田文镜让田文镜把他赶走,这样就是雍正知道也不好再强求他什么了——他是让雍正的心腹赶走的!

在田文镜那里,邬思道还是帮了田文镜同时也是帮雍正帮年羹尧办了一件大事,他亲自押运粮草到西北大营,并为年羹尧指点了叛军的主力位置,年羹尧也就再无理由把西北战事拖下去,他很快就解决了叛军,让快要被拖垮的雍正雍正缓过了一口气。

在年羹尧西北打了打胜仗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时候,邬思道知道这个年大将军恐怕要性命不保了,而他必须在年羹尧倒霉之前彻底“隐”起来,所以,他开始行动了。

他开始频频拿田文镜拖欠自己八千两幕酬说事儿,催逼田文镜支付拖欠他的幕酬,并且开始什么事都不做,显得斤斤计较。

田文镜不胜烦扰,他后悔为什么当初要答应这个瘸老头子那么多幕酬,事到如今他拿不出这么多的银子,不仅如此,如果这个瘸老头子不走,他田文镜每年都要付给他八千两幕酬。

于是田文镜开始耍赖:要么拿四千两银子走人,要么就按照其他师爷的标准每年几百两银子。

邬思道就坡下驴:既然话说到这个份上,我马上就走,但是这是你田文镜反悔在先!

田文镜巴不得这个瘸老头子赶紧走,马上给邬思道四千两银子,让他赶紧走——我这小河塘养不了你这条大鱼!

邬思道连夜收拾行装一刻也没停留,带着如月“隐于野”去了。因为他知道,雍正马上就要来河南,一旦被雍正盯上,他就真的一辈子无法脱身了。

当雍正来到河南,想要见见“邬先生”的时候,田文镜傻眼了——这位邬先生居然就是雍正在潜邸的师爷!

雍正的知邬思道走了,也就明白了邬思道的心思——他真的是不想再搅到雍正的朝局里了。雍正算是对邬思道真的放手了。也放心了:邬思道是带着如月走的,有这个女人在他的身边,就不怕邬思道干什么出格的事。

让他颐养天年吧!


步武堂


先来了解下邬思道见田文镜的背景:

雍正即位。

雍正即位后,帮着他上位的家里的人,除了李卫,年羹尧,办秘密事的都被处置了,而知道秘密最多的,就是邬思道。

雍正本来想处死邬思道,但邬思道抢先说了雍正要说的话,先说了自己的三不可用,又说出皇上的知遇之恩,无以为报,最终两人达成一致:隐于朝,帮着雍正辅佐几个能臣。

这样做,邬思道相当于告诉皇上,我的命,你掌握。我就在你的知心大臣处办公,你可以随时处置。

而邬思道要做出凡夫俗子的样子,你不爱财,不爱色,不要官,那你要什么?皇上给不了你,怎么办?

所以,要7000两银子,其实是做给雍正看的,而邬思道离开田文镜时,银子全留给了后面的师爷,由此可见,邬思道并不爱财。


新零售趣生活


邬先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绍兴师爷”的典型代表,长期作为田文镜的幕僚,至于和雍正的关系,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雍正曾在奏折中问及邬先生,可见还是对他有所了解关心的。

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们结合一点点历史,来分步说一下。

为什么投靠田文镜

这是邬先生早就计划好的,和李卫年羹尧不同,田文镜没有和雍正在潜邸时建立的关系,对于邬先生的过往了解不多。

他之所以被重用完全是能力被雍正赏识,更因为他是个对雍正忠心,且办事非常公正的人,在田文镜这里,雍正放心。

八千两这个数字式怎么来的

雍正继位后,邬先生以“半隐”为名,避祸李卫身边,名为幕僚,实为监视,田文镜在山西查诺敏案时,李卫恰巧路过,向田文镜推荐了邬先生。

于是邬先生索要八千两幕酬,成了田文镜的幕僚。

田文镜给的起这钱吗

无论是在电视剧还是真实的历史上,田文镜都是一个严苛,清廉的形象,八千两幕酬确实不是个小数目,一个巡抚一年的俸禄也才150余两。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雍正朝时期推行“养廉银”,有些巡抚仅这一项一年就可以进账一万余两,再加上其他各种收入,8000两幕酬虽然不低,但是对于邬先生的能力来说也是公道价,而田文镜也能出的起。

为何索要八千两幕酬

邬先生在“半隐”之时就曾说过:“身无分文,全隐就会饿死”,而狮子大开口索要高额幕银,主要有两个原因。

1、使雍正放松对他的警惕,在剧中邬先生多次和李卫,田文镜,年羹尧等雍正最信任的大臣提及幕酬一事,就是让雍正明白,他始终为了钱在“奋斗”,从而放松对他的警惕。

2、要钱而出力,对于田文镜也起到了保护作用,上面说过八千两一年,虽然很多,但田文镜出的起。

如果邬先生分文不取而在田文镜府上,雍正反而会怀疑田文镜联合邬先生密谋大事,而要钱也使田文镜免于皇帝的猜测。

邬先生自从成功帮雍正登基,生命就时刻受到威胁,因为他在四爷当上皇帝那一天就该彻底消失了,他后来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想活下去。


一点点历史


影视剧里:很多人说四王爷当了皇帝之后回家看邬先生是想杀邬先生,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其实雍正并不是要立即除掉邬先生,只是面露杀机而已。因为雍正知道自己能当上皇帝没有邬先生的帮助是不可能的,邬先生是第一功臣!但是雍正害怕邬先生以此要官要爵。如果邬先生居功自傲要官要爵,那对雍正来讲会非常麻烦,官给小了显得自己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不够仁义,给大了又无法服众,毕竟知道邬先生的存在和功劳的人并不多!更重要的是雍正怕满足不了邬先生的需求,邬先生竭自己老底,所以才面露杀机。还好邬先生神机妙算,提出了既不要官要爵,也不消失无踪的“半隐”,既能离开皇帝身边逍遥自在,又不脱离皇帝的视野让雍正放心。至于邬先生要田文镜每年八千两,我个人认为并不是邬先生缺钱花,他只是用这种方法让田文镜在雍正面前抱怨自己,让雍正知道他并没有成为田文镜的军师和心腹,也不会再为任何人服务,他就是想要点钱享乐生活而已。要知道在这部剧里邬先生犹如神一样的存在啊!这样的神人,雍正自己不用也不会留给别人用的,知道邬先生不会为他人所用,那就随他去了。


龍套先生


既谈正史,也聊野史。

野史中的邬思道

据说,雍正年间,田文镜在当河南巡抚的时候,手下有位绍兴师爷邬先生,名思道。

一日,没由来的,邬先生问田文镜:“您是想当个平常的督抚呢,还是想当个有名的督抚?”田文镜当然说,想当个有名的督抚。邬先生便说:“那就让我给您起草一封密折,但是您连一眼都不能看,只管拜发便是。”田文镜也是胆大,接受了。于是邬先生草拟奏折,田文镜闭着眼睛拜发。果然,过不了多久,田文镜便升任河南总督,接着又为河东总督,加太子太保,成为雍正跟前的宠臣。

后来田文镜才知道,邬先生草拟的密折,竟然是参当时雍正跟前红人隆科多(此后隆科多果然陨落)——田文镜如果看了密折的内容,决计不敢拜发。

由此可知,邬先生虽然不过是一介师爷,但是目光如矩,早就看出雍正对隆科多不满,所以棋行险着,为田文镜上位立了关键的一功。

田文镜对邬先生,自然是奉若神明。可是后来,不知因为什么原因,两个人竟然发生矛盾,邬先生拂袖而去。田文镜没了邬先生之助,再给雍正写奏折,便常常碰钉子,只好登门认错,将邬先生又请了回来。邬先生也不装逼,直接开出价码:一天五十两纹银,干不干活都要开。

一天五十两,一年便是一万八千两,比电视里开的还多一万两。田文镜二话不说,立即答应,从此在雍正面前,又如鱼得水。

现实中究竟有没有邬先生这样一位神人呢?

应该是有的。

因为雍正曾经在田文镜的奏折上批示:“朕安,邬先生安否?”可见在当时,邬先生为田文镜的“文胆”,便已经为雍正所知。关于邬先生的种种传闻,绝非空穴来风。

雍正如此着墨,田文镜不免紧张,赶紧上疏辩解:“臣所延之邬思道,不过令其查对文稿,核算钱谷而已。至于机密大事,以及进退人才,俱系臣亲自裁决。”

田文镜为什么紧张?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雍正对于君臣之密,看得极其重要。清朝的密折制度,正是经雍正而发扬光大。如果这位邬先生能够参与君臣机密,田文镜多半是要倒霉的。

田文镜这样辩解,雍正相不相信呢?答案是不太相信,有一朱批为证:“此篇文字系出之自手耶?或请人代撰耶?何其辞之不达也。”把田文镜吓了个半死,然后却又加了四个字:“偶尔戏谕。”也就是:朕给你开个玩笑,别在意。

玩笑归玩笑,田文镜之倚重邬思道,已经是明明白白的事。后来田文镜失宠,会不会和师爷参政有关?多少是有点关系吧。


龙镇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邬先生绝对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他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心思细腻,厚黑学也是玩的炉火纯青,但是邬先生最厉害的、也是最擅长的应该是揣摩人的心思,尤其是揣摩帝王的心术。

在处心积虑帮助四爷登上皇位后,邬先生为了自保,提出了“半隐”的请求,随后跟随李卫为李卫出谋划策。公元1772年,雍正皇帝命令各省追讨国库亏空,山西巡抚诺敏和山西269名官员上下其手,从商贾手里借银充作官银,还一边在关卡、桥梁收取“过路费”,雍正命田文镜前去调查。田文镜到山西后,首先打开蕃库查验银两,让他意外的是蕃库里确实有三百万两银子,田文镜这个人勤政严苛,但是疏于变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邬先生通过李卫找到田文镜,告诉他说可以帮他查到山西官场欺君罔上的证据,但条件是要到田文镜那里当幕僚,并且一年收取八千两的幕酬,田文镜竟然一口答应了。从后来田文镜赶走邬先生来看,当时出于查案心切而答应的可能性很大。

邬先生真的差钱吗?不是!邬先生和明月两个人一年是绝对不需要八千两银子的,那么邬先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主要是消除雍正的疑心,保护自己。前面说了,邬先生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揣摩人心,不但对康熙皇帝的心思了如指掌,对自己一手推上皇位的雍正皇帝更是比谁都清楚。当年雍正刚登上皇位便对邬先生起了杀心,因为他这样多智近妖的人简直就是一颗炸弹,只要活在这个世上一天就是对雍正的威胁,雍正就一天不会放心,难保他再去辅佐某个有权势的人来夺走自己的江山。

邬先生投靠田文镜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一,田文镜深得雍正的宠爱,此人对雍正忠心耿耿,绝对不会有二心,因此投靠田文镜是绝对不会引起雍正的怀疑。

第二,向田文镜每年索取八千两的银子,表明了自己是为了银子才给田文镜当幕僚的,一个为了银子而做事的人就不会有什么远大志向了,这也在告诉雍正:我邬先生只想赚点银子安度晚年,你放心吧!

田文镜一生清廉,他自己一年的俸禄也没有八千两银子,因此后来实在养不起邬先生了,便也赶走了邬先生。其实,这一点邬先生也早就想到了,他这么做也是不愿意长时间跟随一个人,说到底都是防备着雍正的疑心和杀心,都是为了自保。不得不佩服邬先生的智慧啊!


深度文史


幕酬八千两放在清朝是个什么概念?

首先这个八千两,一般是指白银,而银价在各个朝代的购买力略微不同。

以《红楼梦》为例,它隐喻的就是清朝康雍乾时期,所以以《红楼梦》为参考比较准确。用一种比较粗略的算法——贾府一餐螃蟹24两银子,相当于小户人家过一年。

我们假设这个小户人家都吃低保(最低最低的标准了),如果我们按照低保400元(现在都是六百到八百)一个月的标准,一年4800。还不算小户人家至少是三个人,就算是两个人吃低保,一年也应该是9600,由此可以得出个24两银子折合人民币的最低标准,4800除以24等于200元,实际上,这个标准非常低,起码应该是400元(一家三口两个人拿低保)。

那么一顿奢华的大餐,4800元-9600元,也是差不多的。

而乾隆朝有很多战事,社会发展也不是很稳定,更何况乾隆晚年吏治腐败,国库亏空,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所以生产力发展不如雍正朝以后,所以银的购买力应该很高。所以我们战且可以粗略把这个时期的银价确定为一两大约等于200-500元。

那么,一年八千两幕酬相当于:

8000X200~8000X500。

也就是1600000~4000000元。

一百六十万到四百万,那么月薪不超过40万。

月薪40万,放在今天,大概是一个企业高管的收入。然而邬先生是谋国的智库,他不属于官,出主意当然要拿回报,40万并不多。当然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佣人和谋士,要这个价又显得高得离谱。

接下来说剧情,《雍正王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每看一次,都能获得新的理解和领悟。而邬先生这个角色,更是堪称点睛之笔。

必须说明一下的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不同于二月河的小说原著《雍正皇帝》,而小说原著,也不同于真的历史。

在真实的史实中,邬先生这个人,只是绍兴师爷,江浙幕僚团体的一个代表,专门从事幕后策划工作,集阴谋阳谋,大小智慧于一身,也就是说,邬思道只是来源于现实,经过艺术提炼和加工的虚构人物。

所以,自然不能以看真实史实的标准来衡量剧中人物和剧情,但是这不妨碍扣人心悬的剧情和争锋相对的权谋成就它成为经典。相对来说,电视剧中的邬先生的功成身退的经历是最耐人寻味的。

《雍正王朝》20集,雍正顺利继位,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潜邸,一进大门就问,邬先生在哪里?而见到他以后,说“顺便来看看你”——

电视剧是拍给全国观众看的,一方面,要表达剧本中的生杀权谋,一方面,又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有些东西不好拿捏,不能表现得太露骨。在这里,导演把握得非常好,你既可以往善意理解,也可以往腹黑理解。

往善意理解,雍正一直依靠邬先生出谋划策,现在成功继位了,回来感谢一下,通报一下,这是礼节。往恶意理解,伴君如伴虎,飞鸟尽良弓藏,过河拆桥,回来处理了解机密的谋士。

其实不用二元对立的理解,可能他两者的用心都有,也许只是一念之差就会起杀心。

但是,看这一段的时候,观众一定会觉得两个人表情神态很有内涵,这就是精妙之处。

雍正说,老十三也是太费事了,有个丰台大营,还看不住这个院子么?用得着把顺天府和善扑营的人都调来么?说话的时候是一副炫耀的样子。

那么在这里,这个院子指的是他的府邸,也就是今天的雍和宫。


这就很有意思了,雍正在皇宫里继位,但是三路人马在守着潜邸。那么多兵,不守新皇帝,不守畅春园,守他的家,岂不是多此一举?

所以,这里可以理解为雍正重视邬先生以及家人的安全,也可以理解为雍正告诉邬先生——你是被重兵包围的。

然后邬先生说,是我安排的——还五路人马!

这里至少可以有三层理解。

第一层,你知道三路人马,我安排了五路,具体手续还是我在安排。我办事你放心!

第二层,三路看家,两路护驾(假设),看家的人比护驾的人还多......或者你安排三路人来看住我,我自己安排了五路。

第三层,我都安排了五路人来看住我自己了,我自觉吧?你放心吧?

到这里,雍正转过背去,说,既然是安排的自然好。但是他说话的情绪并不是很高兴,而是有点不耐烦。接下来雍正说——

这就更腹黑。要感谢,真心要安排,要么就是物质奖励,要么就是封官进爵,来痛快的。而雍正用的是——你的名分,慢慢安排。

首先,名分,说明是名头,身份,那就是要给职位,而不是给一笔钱打发了。

其次,慢慢安排,可以理解为慎重,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刻意的托词,有意推脱。

很多事情,如果慢慢弄,最后可能就弄没了,大家都了解的衙门作风。

实际上,对于这个极其聪明的谋士,雍正此时的情感是感谢与防备并存,感谢是因为他辅佐自己一路走来,功不可没,防备是因为这个人晓得得太多了,忠诚还好,不忠诚则随时可能掐住自己命脉。而人心隔肚皮,谁又说得清楚。

雍正怀疑,邬先生就要给他吃定心丸,于是——

首先推脱自己不要官。

那么你不出来做官,想干嘛?

雍正依然是怀疑的,提出三种隐法,潜台词——你是想去当公务员,还是去做生意,还是去当小老百姓呢?

这依然是在挖坑。你说大隐隐于朝,那就是还是想做官从政,那你前面说的都是骗人的。你说中隐隐于市,你这个知道这么多秘密的人跑出去乱说怎么办?你说小隐隐于野,你是不是想跑?跑到我看不见的地方阴我?

然而邬先生说了个半隐——

他说半隐的时候,雍正是一副脑洞大开的表情——

半隐的理由很充分——

我对政治无心,但是我需要你养活,我不会在你身边碍眼,但是你随时找得到我。

当邬先生讲完理由以后,雍正是觉得有道理,并且是感动了的,两个人都含着泪——

这一关,邬先生就算是满分混过去了。

他如果留下来为官,早晚是年羹尧一样的下场,如果逃走,更有可能被政敌利用,也很难保全,暂且求一个监视居住,虽然免死,但是没有得到自由。

接下来,去李卫府上,说白了就是监视居住。而雍正经常也会问李卫他的情况。如果没有西北战事,可能邬先生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是这只是腹黑的看法,实际上邬先生一直在履行一个忠臣,谋士的诺言,他帮李卫搞清楚了诺敏案。这个是暗中帮了雍正。

接下来田文镜有一些麻烦,邬先生又去帮田文镜,当然也有人说,他是为了躲雍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个瘸子加罪犯,能跑多远?

田文镜是个暴脾气,是很不尊重邬先生的,无论雍正,年羹尧,李卫,对邬先生都尊敬有佳,唯有田文镜是把他当一个臭书生打发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也募不到粮。

于是邬先生想到一个釜底抽薪,一箭双雕的办法——直接去西北,帮年羹尧出主意,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粮食,其次,为雍正解围,立一个大功。

邬先生进大帐之前,甘肃巡抚范时捷正在跟年羹尧撕逼,范时捷何许人也?清朝开国元勋范文程之孙,一等精奇尼哈番范承斌之子,这样的人都选择不伺候了,可见年羹尧已经是搞得天怒人怨了。

接下来邬先生用自己的智慧,点化了年羹尧,西北立刻就大捷——


如果说夺嫡上位之前都是阴谋诡计,那么雍正继位以后,每一件大事,邬先生都是在默默出力效忠的,这些就不是阴谋而是阳谋。这一点雍正会看到,也会越来越放心。

其实,根据电视剧的表达,邬先生是想用这种方式一直为雍正出力,但是又不争名夺利的。因为对于一个智慧超群的谋士来说,用自己的能力辅佐一个有抱负的君主造福万民,是一种人生境界。

而邬先生做了这些,是一定要要银子的,因为你天天阳谋,既不要名,也不要利,难不成是要成为千古圣人,比皇帝还圣么?

然而无奈,田文镜非常不尊重邬先生,还非常吝啬。最终邬先生也就借坡下驴——反正已经帮雍正坐稳王位,自己可以安心全隐了。

第31集,西北已经平叛,雍正到河南看黄河抗洪,这时候邬先生是在田文镜府上的,他这个时候找田要他的工资是合理的。

第一,刚开始去西北卖命之前就说好了的。做人要讲信用。

第二,要让皇帝知道自己还是个凡人,做事情还是要回报的。爱钱才是正常人。

这是农民工正常向老板讨要工资的神态。

如果田文镜给他了,还养着他,那么雍正来了会知道邬先生只不过是个吃货,做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搞钱,而不是觊觎天下,也就放心了。

然而田文镜是在是太抠,而且情商很低,他给了邬先生四千两,然后打发他走人.....

这可就不能怪邬先生想跑了,是你田文镜主动不养我的。

话说士可杀不可辱,田文镜宁愿留着一府的废人,也不愿意多花钱养一个关键谋士。既然是这样,是很伤邬先生自尊的。画面中,邬先生其实很气愤,也很失望,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宝宝自由了终于可以跑了的偷着乐的心态。

邬先生要的幕筹,最终到手就是四千两,一个帮国家省下了几十万担粮食,一个挽救朝局于水火之中的功臣,一个人帮你打下了天下,又坐稳了天下的人,要几十上百万的年薪,这个算很大个事么?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邬先生要钱非常正常,不排除有想脱离雍正的意思,但是更大程度是是因为田文镜太不懂得尊重人才了,所以,邬先生最后说——

邬先生扮演者李定保老师,是优秀的老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已经去世多年,向老艺术家致敬。


HannibalLecter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里遇到过两次杀身之险,都被他顺利化解。这是第二次。

我们要知道,邬思道这个人,他玩的是权谋之术,跟李卫是有本质区别的,李卫说好听点是雍正的一条狗,说难听点是雍正的奴才。但是邬思道是谋士术士,在战国那就是苏秦张仪,在秦汉就是张良陈平,在三国那就是郭嘉徐庶,他这种人有个特点,就是一心一意要找到可以辅佐之人,这家不行就换那家,总之是哪里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就跟谁干。

对于雍正来说,这类人必须要依靠他们的才华,但是也不能让他随便蹦跶,万一蹦跶到对手那里去,倒霉的是自己。所以这种人只能自己用,别人不能用,要把这种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下面说说邬思道两次化解杀身之险。

第一次,是雍亲王刚刚接任皇帝以后,成了雍正皇帝,回到潜邸,跟邬思道有一段对话。这段对话,话里有话,隐藏着雍正极大的杀机。雍正的杀机出在哪里呢?当时雍正正在皇宫里接受大统,而外面的全权处置权都在邬思道手里,这时候邬思道做了一件事,让雍正疑心大起,因为这件事不在事先雍正和邬思道的计划之内。那就是原计划由十三阿哥接管丰台大营的兵权,然后派兵保护雍王府,谁知道邬思道为安全起见,擅自又调动了顺天府和善扑营的兵力。

这个时候邬思道突然嗅到了危险的信号,立马向雍正示弱,主动提出自己有三不可用,不宜再待在朝廷。雍正在思考到八爷党的人还在,或许以后还有用得到邬思道的地方,没有立下杀手。这次的杀身之祸被邬思道成功化解,但是他知道,雍正对他还是不放心,所以就主动跑到雍正的奴才李卫那里,表示自身还在雍正的监视和控制之下。

第二次,就是邬思道跑到田文镜的幕府里。本来他在李卫那里呆的好好的,为什么要跑到田文镜那里呢?我的看法是,想摆脱李卫的监视,也就是要摆脱雍正的控制,但是这是一着险招。因为邬思道预料到西北要用兵,未来他还是有危险的,因为外面有带兵的大将,他这个谋士在雍正眼里就有可能跟那位大将合谋,这时候邬思道还藏在原地不动,那是正犯了雍正的大忌。所以他主动地跳出来了。

他跟田文镜要八千两的幕酬看似无理,实际上是有典故的,对于邬思道这种饱读诗书的人,他不会不知道这类典故。

这个典故的出处就是秦国大将王翦。话说秦王嬴政派他带领六十万大军去攻打赵国,但是王翦也明白功高震主这个道理,所以在行军的路上,不断派人去跟秦王要钱要地要房要车,故意示弱,向秦王表明自己只是贪图安乐,没有其他想法。

邬思道跟田文镜要这一年八千两的幕酬,就是效法王翦,向雍正表明心意。我们要知道,清代的地方督抚,是有密折专奏之权的,一封折子不经过六部就可以直达皇帝手里,所以邬思道开口要这八千两银子,也是告诉雍正,你放心,我没有其他心思,也不想再辅佐谁,你连我的女人都抢了,就放我安度晚年吧。

这次杀身之祸也就顺利化险为夷了。


西堤君


高,实在是高!这是高人邬思道避害生存的高招。我们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可以看到,雍正皇帝的帝业是邬思道一手促成的,邬思道的计谋、神算、心机在为雍正所用时是利,登基之后的雍正自然担心邬思道的本领为他人所用,用来对付自己就是害,所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邬思道祸因才招,就成了雍正的一块心病。聪明的邬思道以“半隐”而自保,高就高在这个“半隐”上:我不做官,不以功劳要挟为难你;我也不隐匿形迹,让你担心我为它人所用对你构成威胁而睡不安稳,我“半隐”,不作官,不居庙堂,但我又让你看得见、摸得着,不脱你的监控范围,也就是说,我的活着对你无害,你也就大可不必非要绝了情份置我于死地。于是,就由李卫推荐,给田文镜作幕僚,年薪八千两银子,李卫和田文镜又都是雍正的心腹近臣,邬思道这种图钱求财安心过富裕日子的情景雍正也就自然清楚,清楚了也就放心,因为对于雍正来说,他真正忌惮的不是邬思道给人做幕僚要钱,而是为人出谋造反要他的江山。这时的雍正乐得见邬思道安于丰裕,精于揣摩朝廷心理的邬思道何尝不明白?半隐半出,高调要钱,实际上就是做给雍正看的。秦时大将王剪帅秦国大半兵马出征,他知道皇帝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拥兵自重,所以途中不断派人回去问皇帝要住宅,要杂七杂八的百姓用品,就是让皇帝认为自己是一个无志俗人,忠于朝廷。高薪索财,是邬思道自保的高明手段。


我说无名


《雍正王朝》由改编为电视剧时做了很大的删减,电视剧的原片送到央视后,又做了很大的删减,导致很多情节不连贯。原本在小说中说的很透的内容,在电视剧中表现的很隐晦。观众在看第一遍时往往会看不懂,多看几次才能明白。

就拿邬思道找田文镜要一年八千两银子的报酬来说。邬思道一个光棍,带着一个丫鬟,一年能花多少银子?一年八千两银子的酬劳,相当于巡抚大半年的养廉银了。




田文镜后来坐到河南巡抚,一年的养廉银是一万两。邬思道找他要八千两,其实有三个目的:

第一是看出田文镜不是个坏官,是不是想真真正正干点事,用八千两试探田文镜是不是真有肚量容人。

第二是邬思道知道雍正一直防着自己,他说过自己要半隐,不能离开雍正的视线。给田文镜当幕僚正好是个不错的落脚点;

第三是邬思道要给自己留后路,把锅甩给田文镜。证明给雍正看,不是自己想跑路,是田文镜赶自己走的。

八千两银子不是小数,田文镜不贪不拿,还要维持自己最基本的办公开销。这笔钱,他铁定是拿不出来的。

电视剧中雍正的眼神,完全充满了杀意。这部电视剧的演员表现非常到位。


至于邬思道为什么要跑,从他跟十三阿哥的对话就可以知道了。这一段,电视剧拍的非常直白,不需要过多解释。






最后说几句。原著小说里面把邬思道和田文镜的事说的很详细,邬思道在临走的时候对田文镜说过,他要这么多钱,其实是让田文镜替雍正养着他。只不过田文镜没有那么深的心机,最后背了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