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怪的村庄,村内千年无蚊子生存,全村唯有一个姓


丁屋岭坐落于长汀县古城镇,最为奇特的是村内近千年来无蚊子生存。丁屋岭是当地农民自己的叫法,岭下,山凹有一村,名曰丁黄。乡人说话,约定俗成。说去丁屋岭,其实就是去丁黄村,距县城很近约二十千米。全村居民都姓丁,是从山东迁徙来的,居民具有山东汉子的憨厚和客家人的淳朴,非常可爱。

原来村子有上千人口,但因村子经济不发达,生活相对比较贫困,村子周围山高坡陡,没有多少可耕种的田地,种地要到几千米的山下去,十分艰苦。

现在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村里的小学也撤并了,许多家长带着小孩搬到有学校的地方去了,村子里大约还有两、三百余人居住,大多为老年人。

丁屋岭山高林密,空气新鲜,充满着负氧离子。村子里道路曲折有致,步移景异,风景如画,入夜各家炊烟袅袅,至今仍保留原始村落形态。

它是一个不见水泥的村庄,随处可见的是黄泥夯墙、木构梁柱、青瓦盖顶、石砌台阶,粗糙厚重的石寨门,天然独特的老石板,敞开式的老祠堂,乾隆年间的老古井,是这个村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其中,丁屋岭大井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村子给人的感觉是极其祥和和安宁,就连村民养的狗狗,当生人从它边上走过,也只是睁开睡眼惺忪的眼睛,瞄一眼就继续闭眼睡觉,既不狂吠,也不摇尾献媚。原生态的建筑风貌、秀丽的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丁屋岭最为奇特的是村内近千年来无蚊子生存,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民间口口相传,丁屋岭一年四季无蚊皆因村外路旁有一只石蟾蜍蜷伏于地,嘴巴朝向丁屋岭。丁屋岭得到蟾蜍的庇佑,村民也世代祭祀蟾蜍石。

这处被乡人称之为“风水口”的隘口,颇似粮袋的袋口,被一座石砌的横坝看守。小方庙,坐在坝头中央,颇有耐心,隔着悠长的遗忘,与倾泄而下的一路风景对视,站在一直没有爱够的地方,把曾经的辉煌慢慢咀嚼,感觉甚为精美。几棵百年老树,默不作声站在旁边,静静地陪伴,不愿惊扰这一方神圣,即使风生水起,也在挺直腰杆。

到丁屋岭村前,就可以看见山沟里有一块石头极像蛤蟆,蛤蟆是吃蚊子的,传说以前丁屋岭因为它而没有蚊子,这只蛤蟆的屁股是对着下面的村庄,屎拉向下面的村庄,他们气不过,后来他们把蛤蟆的下巴打残了,现在丁屋岭开始有一些蚊子了。


丁屋岭,路边一口清乾隆时的古井,给全村的人提供清冽的饮用水。这口古井至今还在为村民服务,提供全村人的饮用水。井口磨损得厉害,无数次的绳索摩擦,竟把石头磨出几处很大的缺口。朝夕相处的村民,在井口下端套上两条铁箍,算是多了一份安慰和寄托。低头看见清澈的井水,萌生起喝茶的欲望。

往寨子里走,是一条古老的驿道。窄了,仅容两人擦肩。两旁,是斑驳的土木老屋,依次挨着,静默相视。

半坡的吊脚屋,黝黑成色,这身打扮分明就是它饱经风霜雪雨的历史注脚。它,似乎正在打着瞌睡,看养着屋前那一架瓜果,显得漫不经心,长长的青藤,已是毫无章法地蔓搭在架子上。妩媚的阳光,透过缝隙落在地上,是斑驳的影儿,十分的懒散。在架子一端的空闲处,主人把菜干晾上了,长短不齐,晒着太阳,看似孤单,又感觉是在享受一种清福。

清一色的黑灰小瓦,掩盖着千年不变的山寨习俗。有的花儿是清新的早晨盛开,有的花儿却在午夜时分绽放,那是缘分的际遇。或早或迟,都是一种美丽。你来或者不来,丁屋岭,它都在为流年安静陪伴,都在为岁月柔美盛开,以一份素简之心,浅笑向前。丁屋岭厚重的村庄历史和文化积淀,800多年的悠悠时光,等着你来漫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