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丨褚时健传:褚时健和他的家人们

很少有企业家像褚时健这样,在过去几十年间一直被人们讨论。

他的身上有两个显著的标签,一个是“励志的褚橙”,讲褚时健如何从最低点绝地反弹,重新走上人生巅峰。

传记 丨褚时健传:褚时健和他的家人们

云南:褚时健携妻带子亮相发布会 传奇老人拥抱“互联网+”

另一个是“悲情企业家”,曾引发大量关于在制度转型期,企业家付出与所得匹配问题的讨论。在财经作家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这样写道:

“褚时健现象”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转型时期的中国商业界在法制观念和价值评判上的模糊、矛盾与迷茫。

看完了先燕云、张赋宇版的《褚时健传》之后,最大的触动不是作为企业家的褚时健,而是家庭中的褚时健。

他是褚时健,但他在家庭中还有多重身份:儿子、丈夫、父亲和爷爷。每个身份之间都有不同,但又有微妙的联系。


1、三个名字:石柱、时俄、时健

1928年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禄丰乡矣泽村的褚时健,今年已经90岁了。而“褚时健”,其实是他的第三个名字。

传记 丨褚时健传:褚时健和他的家人们

Sunrise with lake reflections in Dali, Yunnan,

在上小学之前,他被家人叫做“石柱”,一个颇有古早气息的名字。在他之前的两个哥哥都在2、3岁时不幸夭折,家人希望这个名字,能够护佑他健康长大。

进入村小学是小石柱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他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褚时俄,而“俄”源自于“亲俄亲共”的时代背景。

这个名字伴随他数年,直到他来到大城市昆明,就读于龙渊中学,他给自己取了“时健”这个名字。“健”取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前两个名字分别来自父母和老师,但中学时期的褚时健已经开始展露自己的锋芒。从此的人生路上,自强不息成了褚时健的处事信条,伴他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大风浪。

2、母亲与妻子:最重要的两个人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母亲大多颇具“地母型”性格。

传记 丨褚时健传:褚时健和他的家人们

皮特尔·德·胡格,母亲的职责,图片来自有画网

褚时健的母亲便是这样一个角色,她性情温和、坚忍,极具包容性。在丈夫离世之后,一个人默默承担起养育三个子女的重担。

她不会抱怨,也很少直白地表达对孩子的爱。十几岁的褚时健便开始分担家庭的生计,帮忙烤酒、种果树、垦地。烤酒要一直守在锅炉旁,母亲担心儿子,但也只是默默地在门口观望,看到儿子每隔两小时就自动醒来,才觉得放心了。

从小耳濡目染的母亲形象,深深地烙在褚时健的心里,形成他关于女性的特有印象。但妻子马静芬显然没有办法完全契合这一标准。

马静芬的父亲是银行襄理,家中条件富裕,从小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马静芬对于婚姻中另一半的期许,是要温柔、体贴和足够的关心。这对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褚时健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对于婚姻的不同诉求,免不了引起争吵。

先燕云在书里讲过一件事情。刚生完第二个孩子没多久,马静芬和褚时健一起等车回戛洒糖厂。左等右等车还不来,褚时健等得着急了,就决定要走回去。马静芬委屈地掉了眼泪:丈夫为什么不考虑自己产后虚弱的身体,让娘俩步行几十里地。可在褚时健的经验里,农村的女人路边生完娃,一会儿就起来走路了,哪有那么复杂?

他无法理解妻子的心情,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觉得,“爱”是厚重的责任感,“家”是他所有努力的心理支撑点。但贴心抚慰妻子情绪,太难了。

人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带到核心家庭中去,但并非一成不变。

在经历了下放农场、云南烟王、牢狱之灾、女儿离世等人生变故之后,褚时健也在悄悄地改变。马静芬后来被检查出患有结肠癌,褚时健便在每天的餐桌上单独为妻子准备一盘菜,在生活的点滴里无声地表达爱。

就像许多老一辈的爱情,经历了无数的艰辛,终于被时间打磨成了温柔的模样。过往的龃龉和争吵,可以在午后的阳光里,云淡风轻地诉说。

3、女儿和孙辈:爱的匮乏与弥补

在《褚时健传》里,褚时健有两次落泪,一次是得知女儿褚映群自杀离世的消息,一次是拿到女儿的骨灰。一个无比强大的人,内心终究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

传记 丨褚时健传:褚时健和他的家人们

父亲和女儿一起玩

褚映群的童年是和父亲在大山深处度过的,物质条件极为匮乏。即便如此,每次下山都要留两毛钱给女儿买一杯最爱的甜水。有一次甚至还买了三块五一斤的奶糖给她,这些微薄的甜意,大概是她当年生活中最大的慰藉。

但褚时健陪伴孩子们的时间很少。他像一个太阳,在厂里、田间、工地发光发热,没有什么时间和孩子交流、玩耍,甚至有邻居怀疑孩子是不是他亲生的。

褚映群和褚一斌姐弟俩,对父亲也缺乏足够的亲近感。父亲的性格很急,没有足够的耐心。从小体质弱的褚一斌在三四岁的时候,走路经常摔倒。父亲走得快,回头一看孩子摔倒了,第一反应不是跑过去看他有没有摔伤,而是觉得他怎么走得这么慢。

和子女的关系稍显疏离不同,褚时健对孙子、孙女和外孙女圆圆非常照顾。在外孙女圆圆坐月子期间,每天都要给她炖鸡汤,还经常邀请孙辈们到他家里吃饭。

褚映群曾对先燕云说:

“对我老爸,我从来不会提要求,不会诉苦,因为我的老爸太坚强。我觉得,他甚至连表达感情的话都不会说。现在到我们家,你会看到他做家务、逗娃娃,对我的女儿和侄女很好。我觉得,他好像是把没有给我们的给了第三代。”

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中成长起来的褚时健,生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最重要的目标。工作、事业意味着可以让家人过上温饱的生活,这是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首要职责。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储爱槽理论”,一个人从父亲、母亲那里得到的爱,都储存在一个爱的容器里,在自己成为父母之后,传递给下一代。

14岁时父亲被炸伤,褚时健开始协助母亲支撑起整个家庭,早早投入了冰冷的生活之中,成为一个“大人”。

他的内心深处是极爱子女的,但在爱的能力和技巧又有些匮乏。女儿离去引发的内心巨震,也让他逐渐学习和领悟,与孙辈的亲近关系,更像是一种隔代补偿机制,用这种方式去填补心中的遗憾。


毛泽东有两句诗:弹洞前存壁,今朝更好看。

从事业角度来看,褚时健有过成功,有过失意。但每一次的跌倒都不曾成为他放弃的理由,而是能从最底部重新积蓄能量,开辟新的事业图景。

外部世界的鲜花与掌声、赞许与争议是褚时健的人生主色调,但家庭对他更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他在90岁时选择退居二线,把企业交给家人管理,自己和妻子回归平淡的生活。他的身份又回归到温和的丈夫和父亲、慈祥的爷爷和外公,这样的他会有不一样的幸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