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文:從傳統媒體走出來的「創業黑馬」

牛文文:從傳統媒體走出來的“創業黑馬”

今年8月10日,創業黑馬(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創業板掛牌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創業服務領域的上市公司。而牛文文,這位從傳統媒體走出來的“創業黑馬”,用66萬賺來了4億身家。在媒體人和商人、文化理想和時代潮流的博弈中,他如何走出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一、傳統媒體主編

2000年,互聯網的浪潮已經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一大批有識之士已經敏銳的感知到時代的變化,快速投身創業大軍,其中包括馬化騰、馬雲、李彥宏等如今的互聯網巨頭們。

而在這一年,牛文文在經歷了近十年的職場歷練後,成為了《中國企業家》雜誌的總編。此時的他,似乎還是時代的旁觀者,他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筆觸,記錄了企業家群體的成長。

從古時候的“重農抑商”“商居末位”,到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企業家群體在時代的嬗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中國企業家》報道的是企業家的生活和生意,牛文文在做雜誌的過程中,交了很多企業家朋友,也認識了很多創業者。耳濡目染之下,他對企業家、創業者、創業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他看來,雜誌相當於追星族,因為這些公司和企業家已成名,佔據了99%的聚光燈,而中國經濟除了這些明星,還有許多小企業。

於是他開闢了一個新欄目,報道當時規模還很小、未來卻很有潛力的企業家。他們報道的未來之星有騰訊、華誼兄弟,這些企業3-5年之後,都入圍了《中國企業家》雜誌創辦的“最具影響力的25位企業領袖”這個名單中。牛文文從中感受到樂趣:“做追星族不如做星探”。

做星探的時間長了,他萌生了創業的想法,不想做能說不能練的“經理人”。

二、從《創業家》到創業黑馬

2008年,牛文文離開了體制,開辦了《創業家》雜誌。

剛開始的牛文文還有深刻的媒體人烙印,《創業家》就像《中國企業家》的兄弟,只是關注對象從企業家變成了創業者。

在尋找創業者的過程中,他也經歷了一定的心理掙扎。“對我們來說轉身也很難,你本來跟一群大人物在一起,現在要跟一群小人物在一起,你得放下身段,以創業者的心態去找他們。”

轉變了心態,牛文文逐漸找到了用戶,雜誌也做的風生水起。但是到了2012年,“紙媒已死”的呼聲甚囂塵上,許多傳統媒體受到衝擊,日漸式微。

牛文文意識到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作出了調整。2012年6月,牛文文宣佈《創業家》雜誌正式從一個傳統的媒體平臺轉型成為一個創業服務機構。宣佈進行轉型的牛文文,帶領團隊沉下心來,測試了很多產品,黑馬營、黑馬賽、黑馬會等主要產品,基本都是在這個時期探索出來的。

“這個階段最難的點在於,記者並不願意去做服務,尤其是新聞理想比較強的,所以那幾年我們都在和媒體習慣做鬥爭,跟自己身為媒體人的另一半特質做鬥爭。”

最終這個媒體人融入了創業者的角色,公司的經營模式發生蛻變,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2015年12月18日,創業家正式更名為“創業黑馬集團”。

而在創業服務領域磨鍊多年的牛文文,對於當下創業生態的某些問題也有獨到見解。

三、拒絕口頭情懷派

也許是媒體人特有的批判性思維,也許是創業多年的經驗累積,牛文文對於當下創業生態的某些問題較為擔憂。他認為,國內目前創業形勢下,創業價值觀和創業文化的矯正非常重要。

他說,很多創業者是“口頭情懷派”,在融資的時候講得天花亂墜,但是由於夢想和能力不相匹配,而且缺乏責任意識,很快就失敗了。

“創業者必須要腳踏實地,不能讓社會為我們的失敗買單。一個創業者最重要的是要先想清楚你的責任和能力能承受多大的夢想,做好融資能力和賺錢能力的平衡。”

作為創業家的“製造者”和“審核人”,牛文文的觀點有一定的警醒意義。一波又一波的創業大潮催生了無數奮不顧身的創業者,但真正能存活到最後的寥寥無幾。這其中又有多少“口頭情懷派”在濫竽充數、浪費社會資源呢?

也許正是因為有這樣清醒的認知,牛文文不管是自己創業,還是創辦黑馬學院,輔導別人創業,都獲得了成功。

從時代的見證者變成了時代的推動者,牛文文的創業之路走得比較平穩。如今創業黑馬已經在深交所風風光光的上市了,它的下一步發展備受矚目,不知牛文文是否能夠續寫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