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畫資料」從身體結構學習繪畫動物的技巧

畫動物很難。特別是在畫你不習慣的動物時。這主要是因為貓、狗、馬等身體基本結構方面的知識不太多。因此就來學習一下動物的身體結構和規則。

「作畫資料」從身體結構學習繪畫動物的技巧

【學習動物的形狀】

(脊椎動物的進化)

首先學習動物的必要,就讓我們先對身體的結構進行一個學習吧。這一次講在動物中,有很多機會會用到的,馬、蜥蜴、青蛙等脊椎動物來學習。

動物中,身體內側有骨骼的叫做脊椎動物。最初出現在地球上的脊椎動物是原始的魚類的同類。

不久之後,從原始的魚類的同類中,出現了以陸地上為目標而進化的東西,那就是兩棲類。而且,從這兩種生物中,作為更適應陸地的動物,產生了爬蟲類,而且從爬蟲類生到了適應新環境中,恐龍、鳥類和哺乳類也出現了。

這樣,因為所有的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是魚類,所以在新時代登場的脊椎動物會繼承魚類的特徵。

「作畫資料」從身體結構學習繪畫動物的技巧

(脊椎動物的身體的基本構造)

接下來,為了讓各種各樣的動物能被區分,要控制兩生類、爬蟲類、哺乳類的基本身體結構的差異。

兩棲類:腳在身體的旁邊。另外,由於半水棲,外皮被粘膜覆蓋,表面上有光澤。

爬蟲類:與兩棲類一樣,腳在身體的旁邊,但更能適應陸地上的生活。外皮被鱗覆蓋,能忍受乾燥。

哺乳類:為了更容易奔跑,腳長在身體的正下方。外皮被毛皮覆蓋,可以保持體溫。

「作畫資料」從身體結構學習繪畫動物的技巧

(構造的比較)

「作畫資料」從身體結構學習繪畫動物的技巧

圖3是原始魚類的胸鰭和哺乳類的前腳(人的手臂)、鳥類的翅膀,表示了各自骨頭的對應關係。人的手臂有上臂骨和尺骨等的骨頭由關節引起的,魚類和鳥類也有相同的結構。

雖然形狀和作用不同,但是魚類胸鰭的特徵、骨骼,在新時代裡出現的動物也被繼承了。即使是這樣的形式和角色,同樣的祖先的現象也叫做“同源”(在生物學種系發生理論中,若兩個或多個結構具有相同的祖先,則稱它們同源)。

與“同源”相似的詞語有“同功”。這就像鳥的翅膀,昆蟲的翅一樣,從不同的由來,來適應不同的環境,身體的形狀和作用也很相似。

【動物與人體的比較】

(馬和人的骨骼)

接下來,對動物和人體的比較,從而可以知道動物和人體的身體的共同點,為了描繪角色而掌握的知識,也能應用在動物身上。

「作畫資料」從身體結構學習繪畫動物的技巧

圖是用各自的要素,來區分馬和人的骨骼。馬是四足步行,人是雙腳行走的。另一方面,馬的跑步是特別的,人是可以用手抓住東西的。

但是,即使形式和能力不同,兩者的骨骼都有共同點。

馬和人,從頭部到尾巴都有一根脊椎連接著。頭部的形狀不同,但兩者都是上頜和下頜。而且胸部是由肋骨支撐的,腰裡有骨盆。前腳(手臂)與肩胛骨相連,後腳與骨盆相連。

馬和人的結構不同的是肩膀和腰圍。通常,四雙步行的動物因為前腳支撐體重的比率大,肩膀周圍會發達,人為了支撐下半身的體重,腰周圍很堅固。另外,四腳步行的動物大多都是肩胛骨在身體的側面,而人類在樹上生活的祖先的影響下,肩膀甲骨在背面,會使手臂變大。

(走路方式與骨骼的不同)

最後,要學習動物的走路方法和骨骼的關聯性,使各自的動物的腳會不會不協調,可以自然地描繪出來。

蹠行:腳底(手掌)整體放在地面上的方法。這種步行的動物包含有人類的猴子和熊等。都是長著手腳的動物。

趾行:在走路的時候,只有在休息的時候會用到腳後跟。這種步行的動物有狗和貓等。無論哪一種都是擅長跑步的動物,可以控制獵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自由地移動。

蹄行:僅用指(趾)端的蹄著地行走的方式。這種步行的動物是馬、牛、鹿等有蹄類(在腳尖上有蹄子的動物)。有蹄類動物,為行走時的腳寬度,手骨變得極端長,與人的腳後相比,位置有變高的傾向,在外表上看起來,關節是相反地彎著的。這就是所謂的“逆關節”的真面目。

「作畫資料」從身體結構學習繪畫動物的技巧

這次學習了動物的身體結構和規則性。除了這次提到的內容以外,動物的身體還有各種各樣的特徵和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