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大學問-解碼人性

馮道先生何許人也?此人字可道,號長樂老人,身處在中國朝代更替最為頻繁的五代十國時期,且在

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都做過大官,拜相二十餘年,侍奉過十位皇帝,死後還被追封為瀛王,諡號文懿。在中國古代社會,能夠歷經這麼多朝代而不倒,侍奉這麼多皇帝而沒被殺,不會覺得此人很奇怪嗎?

我最初知道馮道先生這個歷史人物,是因為南懷瑾先生的書。南懷瑾先生在書中提到他一生只為兩個人平過反,一個人是孔子,另一個人就是馮道。為什麼要給馮道平反呢?原因在於他在中國歷史上被罵得非常慘,雖然也有一些人支持他,比如:

宋代的王安石,就認為他是真儒者和菩薩,但更多的是罵他的人。

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

司馬光罵他“奸臣之尤”

范文瀾罵他“奴才中的奴才”

餘秋雨罵他“人格支出徹底到不像一個人”等,

真可謂如南懷瑾先生自我評價詩中所言:“譽之則尊如菩薩,貶之則毀為蟊賊

!”

馮道大學問-解碼人性

那南懷瑾先生為什麼要為這個看起來一身汙名的歷史人物平反呢?一方面可能是南先生感同身受,畢竟他自己也是“譽滿天下,謗滿天下”,另一個是他真的讀懂了馮道。

在從他讀歷史以及自己的人生經驗來看,他眼中的馮道,是一個冰清玉潔的人,道德品格圓滿的人,為人處世修煉得爐火純青的人,才能夠做到在亂世中不僅獨善其身,而且能兼濟天下

那為什麼罵他的人,不這麼看呢?原因在於立場不同。那些人大都是秉持儒家“忠君”的思想,那就是得對一個君主遵從“從一而終”原則,像馮道做了十個皇帝的臣子,哪個皇帝奪得了政權,自己就投靠他,這必然受到儒家正統的批判,可他為什麼這麼做呢?

明代李贄給了一個答案:“歷事五季之恥”,是因為“不忍無辜之民日遭塗炭”,簡而言之,是為天下蒼生。而且關於對這個忠的理解,南懷瑾先生也有自己獨特的視角,他認為所謂忠,不是忠於帝王就是忠.

‘忠’意味著良心擺中間,對任何一個人或一件事,沒有不盡心盡力的,這個謂之忠。而顯然馮道的良心就是“身處亂世硝煙之中,儘可能的為天下蒼生謀福祉”,那麼改朝換代根本不影響他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輔佐每一位新皇對內把持朝政,整頓朝綱,對外為百姓安居樂業而做點努力。

而且這絕不是一句口號而已,據史料記載,他自己的衣食起居極為儉樸,有時連農民都不如,遇到饑荒時,自己把錢基本都拿出去賑災,自己住在茅草篷裡.

後來當宰相後,又竭力提拔有實力且品行端正的寒門子弟,抑制只知吃喝嫖賭的豪門貴族子弟,後唐被滅後,他投靠契丹,隨契丹北行,沿途見到被契丹士兵俘虜來的中原人民,就出錢贖買過來,然後想辦法送他們回家等這些事情,一樁樁,一件件,無不體現處孟子那句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馮道大學問-解碼人性

當然單純只是有這些行為和志願,在當時的亂世肯定是難以生存下去的,他必然還有一些常人難以明白的生存智慧,才能夠讓馮道在四個朝代,十個皇帝面前,如魚得水,左右逢源,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達成自己為天下蒼生謀福祉的意願,那這些生存智慧是什麼呢?那就是他的著作《榮枯鑑》

這本書被曾國藩高度評價過:

一部《榮枯鑑》,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它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實乃二千年不二之異書也!”

而當我第一次去讀時,看到第一句話,我就覺得,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而越讀後面,越覺得渾身冒冷汗,當真是一部把人性剖析的極為露骨的千古奇書。但是我去網上採購,卻發現數量奇缺,基本上都是二手貨,不知是太過精彩,致使所有人覺得應該秘而不宣,還是不太識貨。在這裡我從十篇當中,在前一篇選出幾句最打動我內心的話語,與大家共享。

第一篇•圓通篇中:①.

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剛讀這句話就毛骨悚然,為什麼呢?當我們在疑惑這個世界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時,其實就已經被概念所拘束了。

我們常常會覺得一個人做了好事,就是善良的人,做了壞事,就是一個邪惡的人,可是真的就能這麼輕易的去理解這個世界嗎?殊不知,還有諸多條件的限制,制約著我們對某一具體事物的認識。

馮道大學問-解碼人性

.君子無及,小人乃眾,眾不可敵矣!名可易事難易也,心可易命難易也。這個世界君子總是少的,普羅大眾都是小人,那你覺得君子與一群小人對抗時,誰會贏?就像崔永元先生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娛樂圈的小人,能鬥得過嗎?本書認為不能。

其次,為什麼君子少,小人多,因為把我叫做君子也好,小人也罷,這只是個稱呼,名為虛也,非常容易改變,但是眼前的事卻很難改變,如果眼前的事對我有極大的利益,那麼我可很大可能做為謀利而做小人.

另外一個,我說自己有捨生取義之心,或者仁人志士之心等等無論什麼心,只要在心上的事,如果真的涉及到自身生命利益時,你的這份心不會變化嗎?

我記得,有一次自己親身的經歷,讓我現在對這話感悟的更痛徹,那一次我和我爺爺坐汽車去趕集,車開到半路,突然出問題了,油箱冒煙了,司機趕緊叫我們下車,我當時就腦袋一片空白,直接就下車去了,完全沒想到我爺爺還在車上不知道該怎麼下車,幸虧當時車沒有大毛病,只是出了點故障,如果真的爆炸了,我爺爺還沒有下車,那我將會為這件事後悔一輩子,這就是心可易命難易也。

③.君子無得,小人無失,得失無由心也。名者皆虛,利者惑人,人所難拒哉。君子不想向外界索取什麼,他是不斷給予的過程,小人就是把自己的東西鎖的牢牢的,根本不想付出,實際上,得失不過是每個人給自己制訂的遊戲規則。

馮道大學問-解碼人性

君子什麼都不要,拼命給予獲得就是有好名聲,小人什麼都不想付出,只想向外界獲得利益,但實際上人們都清楚世界不會按自己想的辦,但就是不可抗力的去不自覺的做等

因文章篇幅有限,因此只能分享這一點點認識,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網上找資料,總之他的這本《榮枯鑑》,我認為是解碼人性的核心寶典,品讀之,深思之,其實就可以形成自己對人性的一套專業化認識,那麼日後步入職場中,也可以輕易去看透周邊人心流變之因,以及他人操控人心的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