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1+4」縣域經濟發展規劃新聞發布實錄(文+圖)

武威市“1+4”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新闻发布实录(文+图)

發佈會現場

14日上午,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獲悉,武威市縣域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是實現區域協調、協同發展的基礎,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武威市將優化縣域經濟佈局,推進戰略性功能區建設,全面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武威市“1+4”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新闻发布实录(文+图)

甘肅省政府新聞辦主任黃薈銘

主持人: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佈會。縣域經濟是實現區域協調、協同發展的基礎,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抓手。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武威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柯兵先生,武威市副市長楊德智先生,向大家介紹武威市“1+4”縣域經濟發展規劃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的提問。參加今天新聞發佈會的有中央駐甘、香港駐甘、省市40多家媒體的記者朋友們,歡迎大家的到來。

首先,請武威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柯兵先生介紹武威市“1+4”縣域經濟發展規劃有關情況。

武威市“1+4”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新闻发布实录(文+图)

武威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柯兵

張柯兵:女士們、先生們,各位記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聞發佈會!藉此機會,感謝大家對武威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關心、關注和支持。

2017年4月,省委書記林鐸同志在隴西調研縣域經濟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單元,是區域發展的基石,也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求全省各級各方面要高度重視、深入謀劃、加強研究,拿出務實有力的舉措,積極加以推進。

2017年5月,武威市委召開徵求全市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意見建議座談會。6月,市委書記柳鵬同志在市委四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提出要聚焦富民強縣,強化產業支撐,做大做強縣域經濟。隨後,我市委託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編制武威市“1+4”縣域經濟發展規劃,於今年6月印發實施,同時,配套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

為了讓社會各界進一步瞭解我市“1+4”縣域經濟發展規劃,經省政府同意,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新聞發佈會。

首先,由我對我市“1+4”縣域經濟發展規劃作介紹。

一、關於“1+4”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出臺的背景和意義

武威市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武威市“1+4”縣域經濟發展規劃中的“1”是指《武威市縣域經濟發展規劃綱要》,“4”是指《涼州區縣域經濟發展規劃》《民勤縣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古浪縣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和《天祝縣縣域經濟發展規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郡縣治、天下安。2017年兩會期間,《經濟日報》記者就甘肅發展縣域經濟問題採訪了時任省長林鐸同志。林鐸同志說,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的重要基礎。特別是在脫貧攻堅進程中,更需要以壯大縣域經濟為支撐,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提高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和持續增收能力、提升穩定脫貧的質量和效果。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經濟轉型升級,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加協調、更顯共享的發展,基礎在縣域,難點在縣域,潛力也在縣域。林鐸同志並就縣域經濟如何破題,提出了要從規劃引領、產業培育、園區建設、擴權強縣等方面入手,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壯大,千方百計促農增收。其中規劃引領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儘快編制縣域經濟發展規劃,既做好頂層設計,又體現地方具體實際,既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做到區域協調互補,又統籌各地優勢特色避免同質無序競爭。

為此,武威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結合市情實際及時編制武威市“1+4”縣域經濟發展規劃,配套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著力發展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和牛羊雞菜果菌薯藥“八大產業”。不僅對全市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支撐作用,而且對全市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努力建設經濟強市、生態大市、文化旅遊名市,全力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到2035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基本現代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關於“1+4”縣域經濟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

武威市“1+4”縣域經濟發展規劃是今後一個時期全市上下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行動綱領,是編制各類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圍繞服務建設經濟強市、生態大市、文化旅遊名市,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富民強縣為根本出發點,以開放、改革、創新“三輪驅動”,以大城區(縣城)、大景區、大園區“三區引領”,統籌打好扶貧牌、生態牌、資源牌、特色牌、開放牌,大力培育地域特色鮮明的縣域主導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歸雁經濟、勞務經濟,因地制宜創建全省縣域經濟體制機制創新示範區,奮力開闢縣域經濟發展新局面,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推進現代化進程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2.主要任務及發展目標:

通過優先生態保護、加快改革開放、實施樞紐再造、創新工業轉型、打造文旅引領、加快鄉村振興、推進新型城鎮化、打贏脫貧攻堅戰等八個方面的任務和加強政策激勵、實施發展行動計劃、強化組織實施三個方面的具體舉措,確保近期(到2020年)到2020年,縣域經濟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地域特色鮮明的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期(2021—2025年)到2025年,縣域經濟的整體實力、核心競爭力、區域影響力顯著增強,新舊動能基本實現轉換,產業轉型升級效果明顯,各縣區地域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培育形成在全省具有重要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一批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產業、企業和產品品牌,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基本建成。遠期(2026—2035年)到2035年,各縣區實現富民強縣的目標,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武威市全面建成經濟強市、生態大市、文化旅遊名市,成為河西走廊一顆靚麗的明珠。

3.各縣區發展重點與方向

涼州區:發揮全市縣域經濟的先鋒隊、排頭兵、領頭羊作用,按照“六個率先、三個防範”的總體要求,以壯大提升具有創新、開放、特色、包容內涵的現代城市經濟為主線,以“築樞紐、興城市、聚人氣、建平臺、營環境”為抓手,以打造甘肅內陸開放型生態工業、促進文化旅遊跨越式發展、建設區域性現代服務中心和推進鄉村振興為重點,放大優勢、彰顯特色、補齊短板、增強動力、提升品質,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和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全面提升對全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

民勤縣:挖掘培育民勤農業、文化旅遊、鄉賢資源新優勢,以發展特色種養加、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旅遊三大產業為主攻方向,以戰略支撐平臺建設為支撐,建設全國節水高效優質農業發展基地、沙區特色農業種養基地,培育綠色節水型製造業和服務業,打造沙漠風情生態旅遊目的地,促進縣域經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使民勤縣位列全省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前列。

古浪縣:按照“穩脫貧、保生態、築特色、強陸港、建平臺”的戰略思路,大力推動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加快發展特色經濟、勞務經濟、生態經濟、開放經濟,推動富民和強縣相統一、城鎮和鄉村相協調、改革和發展相結合,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相促進,努力把古浪建設成為河西走廊新興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支撐國際陸港發展的加工貿易基地和甘肅紅色文化旅遊基地。

天祝縣:以建設河西走廊富饒美麗的“青藏之眼·生態天祝”旅遊勝地為目標,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脫貧攻堅為中心任務,保持社會和諧、長治久安,實施生態立縣、創新驅動、產業富民、人才引領戰略,加快打造以文化旅遊為主的首位產業,加快建設高原特色農業基地,加快培育高原藏鄉特色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做大縣域經濟支撐平臺,統籌推進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事業發展,打造區域特色競爭力,爭當全省藏區發展排頭兵,全力推動天祝縣域經濟邁上新臺階。

同志們、朋友們,縣域經濟關乎全市發展大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多措並舉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希望大家多關注、多宣傳,共同營造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良好氛圍。我們堅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縣域經濟發展一定會取得顯著成效,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經濟轉型升級,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目標一定能夠早日實現。

感謝各位記者朋友。謝謝大家!

主持人:感謝張柯兵先生的介紹。下面,進入答問環節,按照慣例,提問前請先通報一下所在新聞機構。

1、新華社甘肅分社記者:張市長,你好。武威市提出要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武威市“1+4”縣域經濟發展規劃是如何處理縣域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之間的關係的?也就是說,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做到“生態美”?

張柯兵:我市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紮實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按照“南護水源、中保綠洲、北治風沙”的戰略方針,加強全域空間管控,優化縣域經濟佈局,推進戰略性功能區建設,全面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一是突出區域主體功能導向,加強國土空間功能分區管控,規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涼州區作為重點開發區域,積極推進產城融合和循環經濟發展,適度擴大城鎮空間,嚴格保護生態空間,強化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民勤縣、古浪縣、天祝縣作為重點生態功能區的限制開發縣域,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實行保護性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旅遊業等服務業和特色優勢產業。

二是實施好《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規劃(2012—2020年)》《武威市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實施方案》,鞏固並擴大保護成果。實施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民勤連古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溼地修復和天馬湖及海藏湖水系生態綜合治理,建設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修復紅崖山水庫、黃案灘、青土湖、鄧馬營湖等湖庫溼地生態,提高溼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三是學習“塞罕壩”精神,發揚民勤治沙和古浪“八步沙六老漢”治沙精神,發揮民勤全國防沙治沙綜合治理示範縣的帶動作用,建設防風阻沙林草帶,嚴格保護沙區植被,推動綠洲內部及外圍生態修復。堅持生態網絡建設與景觀營造相結合,實施國土綠化工程,更新和修復退化林,織牢由點、線、面構成的高標準綠洲生態安全網。

四是立足長遠,高點站位,把戰略性功能區建設作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以城區、園區、景區等為重點,打造一批功能強大、特色鮮明、支撐有力的縣域經濟優質支撐平臺和載體。通過以上方面的努力,將縣域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有機結合在一起,謝謝。

武威市“1+4”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新闻发布实录(文+图)

武威市副市長楊德智

2、甘肅日報記者:今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建設旅遊強省的意見》等一系列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文件,並將文化旅遊產業列為全省十大綠色生態產業之一。武威市也提出要“建設經濟強市、生態大市、文化旅遊名市”,武威市打算如何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建設文化旅遊名市在武威市“1+4”縣域經濟發展規劃是如何體現的?

楊德智

:武威市“1+4”縣域經濟發展規劃中對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規劃重點是堅持走“大景區、大品牌、大產業、大發展”之路,完善旅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重點旅遊項目開發,培育文旅要素產業體系,唱響“涼州古城”、“青藏之眼·生態天祝”、“沙海綠洲·綠洲碧海”等文化旅遊大品牌,推動各縣區創建河西走廊特色旅遊名縣,合力將武威打造成為甘肅一流、國內外知名的歷史文化體驗及觀光、休閒、度假、養生的新興文化旅遊目的地。

一是推動各縣區差異化聚力打造龍頭型精品旅遊景區。高標準規劃建設涼州古城、民勤縣大漠風情、古浪縣紅色文化、天祝縣高原藏鄉特色龍頭型旅遊景區,全力推進精品旅遊項目建設,多渠道推介、提升旅遊影響力和知名度。

二是加強旅遊市場主體建設。完善景區旅遊招商引資和市場化運作,引進華強方特、保利集團等國內外大公司、大集團、知名旅行商參與景區旅遊企業的整合。鼓勵對中小景區實施委託管理、租賃經營、承包經營,建立資源優配、分工合理、市場清晰的旅行社批發零售經營體系,發展以度假酒店為核心的多層次、多類型的旅遊住宿設施,推動特色餐飲精緻化發展,支持特色旅遊商品研發、生產和銷售。

三是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旅遊集散中心、遊客諮詢中心、旅遊汽車站等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景區博物館改陳、景區遊客中心提升改造。建立健全覆蓋“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消費環節的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體系和旅遊投訴受理機制。完善旅遊信息諮詢、安全保障、應急救助、交通服務、自助遊等便民惠民服務體系,形成政府主導、體系完備、規範標準、優質高效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

四是提升鄉村旅遊質量和品位。按照“睡好覺、洗好澡、上好網、吃好飯”的標準,扶持發展一批星級農家樂和鄉村旅館,建設一批特色景觀旅遊村鎮。制定鄉村旅遊建設與服務標準,引導鄉村旅遊經營水平上臺階。拓展鄉村旅遊體驗方式,推動建設科技農業體驗園和田園旅遊綜合體。依託民間手工藝者、非遺傳承人、藝術教師,引導發展駐村藝術家項目。

五是推進旅遊區域合作。合作打造蘭—武—西—張旅遊圈,重點建設天祝縣城—天堂景區—青海省互助縣北山國家森林公園—青海湖旅遊線路、抓喜秀龍草原—雷臺漢墓—張掖山丹馬場—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旅遊線路。推動民勤與內蒙阿拉善盟沙漠旅遊合作,古浪與景泰合作共建影視基地旅遊帶。面向國內外共同開發遊客市場、共享遊客資源,加強在智慧旅遊、自助旅遊、“旅遊+”、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3、中國工業報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全面總結了我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歷史成就,提出了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林鐸書記也提出扶貧需要強化縣域經濟支撐。武威市如何通過縣域經濟發展來打贏脫貧攻堅戰?

楊德智:實施好脫貧攻堅方案,通過產業發展、轉移就業、易地搬遷、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兜底保障以及危房改造等扶貧手段,緊盯2020年全面脫貧時間節點和貧困人口脫貧、貧困村退出、貧困縣摘帽標準,以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為重點,在脫貧攻堅重點和脫貧措施落實上再聚焦再精準,切實以敢死拼命的勁頭,精準發力、集中攻堅,確保按照脫貧既定時限節點全面完成脫貧任務。

一是培育到村到戶增收產業。推進設施農牧業、經濟林提質增效擴面,扶持儲運加工體系建設和農業產業經營組織發展,培育密切聯繫貧困戶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推動農村“三變”改革,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發展以觀光農業、農產品採摘、農事體驗為主的鄉村旅遊,扶持發展一批星級農家樂和鄉村旅館,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增收。

二是提高貧困人口就業質量。探索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帶薪培訓+實訓”模式,建立培訓鑑定輸轉一體化服務體系。依託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對口支援,建立穩固勞務協作關係,提升勞務輸轉組織化程度。建立本地企業優先為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的激勵機制,開發鄉村振興公益性專崗,選聘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就地轉化為生態護林員。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加大創業培訓力度。

三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扶持貧困片區和貧困人口子女接受優質教育,提升貧困家庭發展潛力。建立以公辦為主體的貧困片區農村學前教育服務網絡,提升貧困片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優化貧困片區教師隊伍配置,逐步提高教學服務水平,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改善教師生活條件。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擴大貧困片區中等職業教育覆蓋面。

四是緩解因病致貧問題。建立健康扶貧保障機制,提升深度貧困片區衛生服務保障能力。加快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標準化建設,加強貧困片區遠程醫療能力和市縣鄉村醫生培養培訓,提高貧困片區醫療服務水平。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工作,落實貧困人口先看病後付費制度,實現“一站式”結算。

五是增強易地扶貧點發展活力。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支持搬遷貧困人口發展產業。加強搬遷群眾技能培訓,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嚴格落實易地扶貧搬遷補助政策。推進宅基地復墾、復綠工作,爭取生態保護項目,改善遷出區生態環境。

六是提高貧困村基礎設施水平。推動貧困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整治農村環境衛生,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提高貧困村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服務能力,改善提升貧困村群眾生活質量。實施深度貧困村、移民安置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開發項目,改善貧困村生產經營條件。兜底解決自籌資金和投工投料能力弱的深度貧困戶住房安全問題。

七是夯實兜底保障根基。提高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村低保對象補助水平和農村低保家庭中重點救助對象的救助水平,逐年提高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對農村低保對象、特困救助供養人員、孤兒、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部分給予全額或定額資助。提高農村低保對象、特困救助供養人員醫療救助標準。結合易發多發等特點的地方病種,適當擴大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病種範圍。

主持人:再次感謝發佈嘉賓!感謝媒體朋友!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