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於水火也有講究,看管仲出兵是如何實現利益最大化

管仲,春秋時期著名的法家代表性人物,同時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管仲一生輔助齊國,銳意改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管仲改革”,終於使齊國成為當時的霸主。

救人於水火也有講究,看管仲出兵是如何實現利益最大化


齊桓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59年),北方有一個遊牧民族叫北狄,出兵進攻邢國(今河北邢臺一帶),邢國國力弱小,根本無法抵禦強敵。只好向當時的齊國求救。邢國素來與齊國交好,齊桓公當即決定馬上出兵馳援邢國。這時管仲勸說桓公,還是暫緩出兵為好。桓公不解,問管仲為何如此。管仲說,邢國有難,我們作為他的盟友,不可不出兵,但是出兵時機一定要把握好。桓公問,那你說什麼時候出兵最好。管仲說,等北狄攻破了邢國之後我們再出兵。管仲進一步解釋說,如果我們現在就出兵,邢國此時尚存部分實力可以一戰,當知道我們即將來救援他們的消息後,必定信心百倍拼死抵抗,到時如果我們將北狄擊退之後,邢國會認為是他們自己的奮力抵抗的緣故,不會感謝我們。而且北狄此次攻打邢國,只是為了劫掠而已,現在東西還沒搶到手,北狄一定不會輕易罷手,會和我們死磕。到時我們齊國還不一定能順利擊退他們。等到北狄攻破邢國之後,邢國此時也無力再自救,此時我們出兵,這功勞就完全算到了我們齊國頭上,邢國上上下下一定會對我們感恩戴德,別的盟國也一定對我們更加信任。而北狄此時該搶得財務也搶到了,一心只想回家,無心戀戰,我們擊退他們的把握會大很多。

救人於水火也有講究,看管仲出兵是如何實現利益最大化

齊桓公覺得管仲說得有理,便按照管仲的建議暫不出兵。待得邢國國破之後才發兵救援,輕易的便擊退了敵人。桓公見到滿臉驚惶失色的邢國國君時,還滿懷愧疚的說,兄弟你受苦了,都怪兄弟我來遲了一步啊!說完還涕淚並下,場景甚是感人。邢國上上下下此時哪還有心情計較此事,個個都心懷感激。

救人於水火也有講究,看管仲出兵是如何實現利益最大化

不得不說管仲這個人實在是太精於算計,後世人提起此事也往往對管仲不齒。但是孔子對於管仲的評價頗高,三國時的諸葛亮更是把管仲當做自己的偶像。這又是為何呢?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管仲曾當過逃兵,而且平素生活奢侈,排場慣了,但是他對於國家和人民來說,他所做出的貢獻大得多。管仲的改革使齊國迅速的國力強大起來,人民安居樂業,國富民強,老百姓得到了實惠,自然擁護他的人就多,所謂瑕不掩瑜就是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