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可以製造出《流浪地球》那樣的行星發動機嗎,產生的推力能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嗎?

Andy一瞬一世


大家好,我是醫小白

流浪地球作為中國第一部跨時代意義的科幻片,片中描繪了大量的未來科技產品,而這些科技中的核心就是行星發動機。那麼不僅有人要問了,行星發動機在現實中能造出來嗎?即使造出來了能把地球推出太陽系嗎?今天,小白就帶領大家探索一下這個問題。

發動機到底能否被建造出來

1.材料

《流浪地球》這本書中具體描繪了發動機的體型和數量:

一萬臺發動機,每臺高達11千米,佔地面積3000平方千米,每臺發動機產生15億噸的推力

按照現代建築學的理論,要建造如此高的建築,並且還能承受15億噸的壓力,所需要的鋼鐵量至少要八千萬噸,那麼一萬臺行星發動機就需要八千億噸的鋼鐵。

而地球上的鐵的含量約為8500億噸,這就意味著即使把整個地球的鐵提煉出來,也不過剛剛夠建造發動機。

而如果把地球上的鐵都提煉出來,地球上的生態系統首先就要崩潰,地質運動也會頻繁發生,地表塌陷,人們很難撐到把鐵全部提煉出來的那一天。但總的來說,理論上還是可行的。

2.技術

文中提出了“重聚變”技術,我們先來解釋一下這個未來技術。

我們都知道原子核是可以發生聚變的,聚變最開始就是由輕原子核開始的,所謂的輕原子核比如氫原子核,氚原子核等等(反應圖如下)

輕量原子核聚變可以釋放能量,而重原子核聚變就會產生更大的能量,這種重元素在書中是由石頭提煉出來的,數量無窮無盡,可以支撐發動機的運行。

對於我們現實世界來說,這種聚變無疑太過可怕,因為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核聚變我們只能讓氫原子核進行聚變,而且這種聚變並不是完全被掌握住,讓重原子核進行聚變對於現在的我們呢來說無異於天方夜譚。但若是未來科技發生大爆發的話,我們也是有可能掌握這種技術的。

人類能否成功到達比鄰星

一.能量

對於整個流浪地球計劃,書中描述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讓地球自轉停下來。

第二階段是將地球推向比鄰星。

那麼地球上的能量到底足不足以將地球推向比鄰星呢?

我們先來分析第一個階段。

1.為地球剎車

我們都知道地球的自轉週期是一天,那我們就可以求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而地球的質量為6*10^24千克,要使如此龐大的球體自轉停下來,根據現代物理的動能方程我們可以求得

2.地球飛向比鄰星

根據書上的介紹,地球與比鄰星之間的距離為4.22光年,也就是4億億千米。

要使的短時間內飛到比鄰星,那麼我們就必須使得地球一直在加速,由初中物理我們就可以求出所需要的能量)

我們剛才說了,一萬臺發動機,每臺提供十五億噸的推力,那麼可以算出來地球所收到的合力F=ma=1.5*10^17N

那麼就可以求得所需要的能量W

這樣算出來整個過程需要的孟良能量為5.9*10^34焦耳

愛因斯坦給出了我們質能方程

E=MC^2

M=5*10^17千克

這樣算來,至少需要5*10^17千克的石頭才能完成整個過程,而地球的總重在6*10^2

4千克。

所以理論上來說,是可行的。

二.時間

那麼我們到底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呢?

假設我們一直在加速,加速度為a,前文我們已經求出了合力,距離

那麼:

a=F/m=2.5*10^-8m/ss

那麼接下來可求得時間t

t=25000年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兩萬五千年才能到達。

總結

上述的推理相信大家都已經理解了,那麼大家也就明白了題主提出問題的答案了。建造行星發動機,理論上來說是可行的,但在實際操作上,根本不可能完成。

首先一萬臺發動機的建造就可以幾乎將地球上的鐵耗光,鐵質的大量消失必會使得地殼變軟,生態系統被完全破壞

而行星發動機產生的15億噸推力幾乎可以把整個地殼壓垮,這一定會導致地殼活動劇烈

地震頻繁

再其次,地球上的能量,技術均不足。重核聚變對於我們來說幾乎不可能完成,一次的科學大爆發也達到不了這個程度。即使達到了,地球的石頭如果被消耗了這麼多,地球也會被破壞很大。

再從時間來說,需要兩萬五千年才能到達,這是一個多麼漫長的時間啊,漫長的已經完全超越人類歷史的長度,幾乎不可能完成。

總的來說,要想流浪地球,必須要更加先進的技術,更加合理的方案。

大家怎麼認為的呢?歡迎評論哦


醫小白


且不說行星發動機能不能造出來,就是燃料恐怕都挖不動。

需要多少燃料呢?一座山?兩座山?全球的山?

都不夠,我們需要一顆火星,把它所有的石頭都聚變成鐵,才足夠把地球送到比鄰星。

上圖就是我渲染的模型,其中黑色的球就是所需要的燃料。可以看到,若要把地球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得把地球挖的天翻地覆都不一定夠。

計算的過程比較複雜,簡單說一點點。

首先是能量。達到了光速的量級,即使是高速帶來的動能,其對應的質量都是極為巨大的。考慮到核聚變的效率最高也就1%上下,僅僅是要提供地球的動能,就需要燒掉相當於地球半徑13%的燃料。大概是這樣:

但是這還不夠。因為推動地球前進,需要向後噴射物質。這些噴出去的物質,才是大頭,消耗了大部分的質量,也消耗了大部分的能量。如果算下這些,最終的消耗量,就和圖一一樣。

挖掉這麼多東西,地球就算到了比鄰星,估計也面目全非了……

不過畢竟是科幻,沒有必要如此苛刻,好看、有深度便好。


章彥博


先給出答案,放棄公式表達,只說結論:理想模型下,是可以的,但時間將非常漫長;如果真要實行這個計劃,在可見的將來,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根據簡單的理論計算:如果想在1天左右的時間將地球完全剎住車,那麼需要的赤道行星發動機數量大約為5千萬臺!按照書中的標準,人類大約建立了1萬座行星發動機,我們假設赤道上的行星發動機數量在1000至1萬臺之間,所需要的剎車時間大約為20到100年,平均估計,人類大約需要50年才能完成地球的剎車!這個,相比於人類滅亡的命運,我們是等得起的。地球剎車,看來是可行的。


還是按照一萬臺行星發動機計算:地球從太陽流浪到比鄰星,將需要大概25600年!比書中的估計整整大十倍!25000年相比2500年是什麼概念?孔子時代到現在的時間大概是2500年,但是25000年以前,第一個學會說話的人類可能還未出現!黑白黃三亞種的分化也不過大概兩萬年的事,兩萬年的地下城生活或許足以讓人類進化出全新的特點!

按照書中描述,行星發動機的能量主要來自重核聚變,可以形象的想象為“石頭”的部分質量轉化為了能量,轉化關係即為著名的愛因斯坦質能關係方程E=mc^2。但是,核聚變並非完全的質量轉化為能量,而只是一部分,根據計算只要人類對於質量的利用率大於 10^-7(也就是說一千萬公斤石頭,至少得能利用其中的一公斤石頭全部轉化為能量),人類就能在把地球吃空(字面意義的吃空)前到達比鄰星!


但以上只是純理想模型下的理論計算,劉慈欣本人曾經在《科幻世界增刊·30週年特別紀念》一文中明確說過:“《流浪地球》還有許多方面不得不在科幻的嚴謹上做出妥協,比如氦閃,只是恆星步入晚年初期的一種活動,在漫長的時間裡反覆發生後,恆星才能進入紅巨星狀態。另外,當時沒有經驗,竟把地球發動機的具體參數全部詳細列出,詳細到可以很方便地直接計算地球得到的加速度,計算的結果是:發動機只能給地球零點(N多個零)幾的加速度,別說航行,改變軌道都不可能。“


戰時燈火


要製造電影中的行星推進器,需要攻克兩個瓶頸:

1.工程材料方面的瓶頸。

材料,是很多科技無法得到實際應用的主要原因。

《流浪地球》中,一萬多座行星推進器,產生的推力能讓地球達到逃逸速度。依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以得出:行星推進器承受與其推力相等的反作用力。目前已知的所有物質中,沒有哪種做成推進器支架等材料後,能達到如此強度,同時還能經受住宇宙中低溫、輻射等嚴酷環境的“摧殘”。

行星發動機對材料要求太苛刻,理論上達不到。

2.已知的“燃料”中,比衝(單位質量產生的推力)大,能夠把地球推走,自身消耗不多、地球上取之不竭的,基本不存在。

傳統意義上的化學能基本沒戲,各種燃料(需要助燃劑,如氧氣等)通過燃燒所釋放的推力,相對於地球這個龐然大物都可以忽略不計。(除非像影片中引爆木星那樣,無窮大燃料一次性爆炸。持續燃燒提供動能,基本不可能)只有物質質量發生變化時,產生的能量,才有可能產生如此巨大持久的推力。依據愛因斯坦相對論,目前來看,只有可控的裂變、聚變、反物質技術這三條路。影片中的可控重核聚變(氫元素同位素可控聚變技術目前正在探索,如果實現,全球能源幾十萬年內是用不完的),目前只存在於幻想之中。



已知“燃料”比衝太小,理論達不到。

綜上,立足於目前的科技,行星發動機理論上是造不出來的。而且就算造出來了,也沒有合適的燃料。但是,這是科幻片。如果《星際穿越》中大活人和飛船都能穿越黑洞後完好無損;主角進入五維空間,知前後五百年也是可行的。那麼,相對於《星際穿越》,《流浪地球》中行星推進器的材料和燃料瓶頸,似乎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

試想一下,有一種材料,既耐極冷又耐極熱,密度、韌性、剛度等指標完全符合行星推進器的要求,而且人類已經完全掌握了重核聚變技術,那麼,地球將變成一個巨大的宇宙飛船,在星際間流浪。這非常符合邏輯,至少相對於《星際穿越》來說,也不是太離譜!


樂之者電影


理論上人類掌握足夠的科技和能量,連銀河系都能毀了,移走地球算個什麼事,只要推力充足,地球不過是體積大一點的飛船,運用的科學原理和飛船沒區別。

《流浪地球》中建造的行星發動機利用重元素聚變獲得能量,填進去石頭都可以做燃料,高十公里左右,總共10000多臺,想要把地球推離現有軌道只要投入足夠的材料就行,而地球不缺少比碳還重的元素,只不過將地球加速到第三宇宙速度,使地球飛離太陽系所需要的能量足以消耗一條龐大的山脈。畢竟還是文藝作品,不能太強調物理的合理性,而是要看作者透露出的思想,那就是人類抗爭的天性,不會坐以待斃。

《流浪地球》中的設定是太陽突然發生氦閃,太陽突然就快滅亡了,地球環境的改變使地球不再適合人類生存,非常寒冷,於是全世界突然就停止了紛爭,聯合在一起造行星發動機。目前可控核聚變在實驗室已經實現了,只是能夠持續的溫度還比較低,反應的時間也還比較短,但已經看到了希望。目前的可控核聚變是利用氫的同位素氘那樣的輕元素,這個還不能投入實用,更不用提重元素聚變了。

卡爾達舍夫曾對文明進行了分級,認為文明大體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最高階段可以利用整個星系或者宇宙的能量,對那種文明層次的生物來說,毀掉星系估計還真不是啥大事,建造行星那麼大的飛船更沒壓力。小說就是小說,不能用科學理論嚴格分析。


來看世界呀


確實有幾個爭議點:

一、停止自轉的時機?或者說其實不太需要停止自轉。停止自轉是一個風險很高的選擇。如果貿然停止自轉,確實很可能整個地球會解構的。地球維持穩定的現狀,正是自轉離心力對太陽引力的抵消;

二、地球不應該剎車,而是加速逃離太陽系,就不用藉助木星了。且,如果剎車,能不能逃脫太陽引力都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地球逃離應當是加速通過擴大自轉直徑逐漸逃離太陽引力,並且在比較長的時間沒調整黃道面避免與小行星帶碰撞,否則一個小行星就直接歇菜了;

三、整個影片的事件改變結果的時間太迅速,跟速度和距離不成比例,要麼發生撞擊時間太短,要麼反彈離開時間太迅速,能夠立馬見效的將地球彈開,估計就這個衝擊,地球就歇菜了;

四、月球的處理顯得很微妙也需要很謹慎,如何拋棄月球是必須要交代的環節。用月球代替領航空間站,其實更符合未來科技及選擇;

五、一萬座大功率發動機推動地球螺旋逃離太陽系,發動機應當建滿全球,只開半數,剩下的發動機是備用。地球在很長時間內,仍舊有四季,且發動機分佈的北半球,因發動機的作用,應當是長期白晝,溫度偏高,甚至能夠鳥語花香;

六、背離太陽且沒有受到發動機光照的區域,冷熱交界處應當風暴頻繁;

當然,這部電影值得肯定,中國科幻片由此宣告崛起,我看了三遍,內心澎湃,引以為豪。




禧沁


《流浪地球》最近大火可以看做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故事情節主要改編自大劉的《流浪地球》短篇小說。從前邊這段話我們可以提煉出幾個詞“科幻、電影、小說”,如果現在人類真的面臨這種情況,理論上可以製造出這樣的行星發動機,但是要把地球推離太陽系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流浪地球》內容簡介

一般低質量恆星在內部發生核聚變當氫全部轉化為氦氣,隨著內核處的氦含量的增長,最終會發生數次爆炸,在幾分鐘之內釋放巨大的能量-氦閃。隨後恆星將進入紅巨星時代,我們的太陽就是如此小說中的設定是:太陽的演化已經向主序星之外偏移將在400年後發生氦閃,並進入紅巨星時代,屆時包括地球在內的四顆岩石行星都將瞬間被汽化,太陽的外邊緣也將達到火星的軌道處。

人類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比鄰星,在4.22光年之外。並且最終選擇了地球派的計劃,建造行星發動機帶著地球去流浪。整個過程將持續2500年,大約會經歷100代人,所以在原著中一直在強調那個時代“希望”很重要。

人類傾盡所有建造了大約10000臺行星發動機,每座推進式行星發動機高度達11公里,將會為地球提供150萬億噸的推力,除此之外赤道上還建有更大的轉向發動機。這些發動機主要應用重元素聚變技術,當然人類目前的並做不到。

理論上這種技術是可以實現的,一般大質量恆星內部就會發生這種重元素聚變,這種聚變方式需要的條件更苛刻,因為要想讓重元素結合就需要特別多的能量,這樣來看重元素聚變效率相對較低。人類目前應用核聚變技術就是不可控的氫彈爆炸,核電站等都是應用的核裂變。


而這些行星發動機的燃料就是“岩石山脈”,簡單的說就是“燒石頭”,150萬億噸的推力給地球的加速度依舊不夠,當然如果過大地球的板塊也很可能承受不住。這樣就加了一步需要藉助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給地球提提速,木星是太陽系內八大行星中的巨無霸總質量是其他七顆行星的2.5倍,木星提供的速度加持是很可觀的。

10000臺行星發動機全功率啟動,在加上木星的引力彈弓提速,是可以讓地球加速到第三宇宙速度的,飛出太陽系後就可以以這個速度繼續滑行就好了;在行進到一半距離的時候還需要經歷減速階段,用轉向發動機恢復地球的自轉,最終泊入比鄰星經過數百年後地球重新升溫“鳥語花香”。



科學黑洞


理論上當然可以製造這樣的行星發動機,我們可以簡單的認為地球就是宇宙飛船,雖然模樣上怪異了一些,只要給它點推力,那麼使其在宇宙中航行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關鍵就是這樣的行星發動機能不能造的出來的問題。

地球的質量5.965×10^24kg,地球軌道處的逃逸速度大概在42km/s左右,那麼如果是12000臺重核聚變的發動機來推動地球達到這個速度的話,每臺發動機的推力大概要達到2萬億噸左右,這是不敢想象的程度。

有的人會有疑問,地球的速度都達到42公里每秒了,早已超過第三宇宙速度,為何不直接飛離太陽系,還要經過木星的引力加速呢?

這是因為我們常說的第三宇宙速度16.7公里每秒是相對於地球的,是指地球上的飛行器要脫離太陽系所需要的速度,而不是地球本身,地球本身環繞太陽公轉的速度就已經達到了29.78公里每秒,而脫離軌道的速度需要42公里每秒,脫離太陽系的速度肯定要大於42,所以需要引力加速。

並且,建造這樣的發動機需要多少的鋼材與元器件呢,12000臺高聳入雲的發動機,群山莫能與之匹敵,實話講,即便是全球聯合起來, 也建造不完。

所以,行星發動機推著地球離開,這是科幻文學上的浪漫,理論上雖有實現的可能性,但放在現實中,辦不到。

個人淺見,歡迎評論!


科學船塢


要我說,在地球上裝多少臺行星推動器都推不動地球本身!這跟在火車廂裡跳起來,落下的時候落在原地是一個道理!想要推動地球,須有作用在大氣層以外的力。這個力至少要比太陽引力大,且受力點無論從角度還是任何方面,都必須計算精確……否則無論做什麼,理論上都還是在地球內部而已!這跟“宇宙中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是一個道理!另外就是,還必須研究到地月之間引力,地球跑了,難道月球就會無動於衷的停在那裡看著? 月球,說是地球的衛星,但是由於潮汐鎖定,實際在宇宙中,它更像是與地球相伴圍著太陽公轉。不用說地球要去“流浪”了,即便與現有運行軌道有那麼幾百、上千米的差異,地球上的其所有自然生態系統,都會出現難以想象的災難!更何況,地球除了本身,還包括大氣層,這是一個整體。在地面使用推進裝置,推動力根本就作用不到宇宙當中。即便推動力大到足夠突破大氣層,那麼在這之前,恐怕所謂的行星推動器也早就深陷於地殼之下了……所以我認為,《流浪地球》的確就是一個科幻,電影要是好看,大家就不必過於較真。現實中,起碼就目前人類還限於三維的科技水平,僅僅還只是0.75級文明的狀態下,是難以實現帶著地球去躲避災難的。真到了太陽晚年期,即將變成紅巨星的那一天,如果到時候地球文明仍沒有突破二級以上,或許能做到星際移民,能保留住地球生命的種子,就已經很不錯咯!


遊雲閒鶴


理論上可以製造出《流浪地球》那樣的行星發動機嗎,產生的推力能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嗎?

在開始討論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流浪地球》這個時代背景,描述的是未來太陽將進入氦燃燒階段,劇烈的氦元素聚變將會導致太陽的窺規模擴大很多倍,並且不穩定的燃燒將會使太陽系內的空間環境變得極度惡劣,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生存!

當然有兩種方式,巨型飛船搭載部分人員逃離或者帶著地球一起逃離,當然最終的決定是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啦.....就如蝸牛一般,旅行都帶著房子!

接下來就是製造巨型的行星發動機準備逃離了,原理很簡單,使用核聚變發動機,就是太陽上天天正在發生的過程!但燃料.....太陽上是氫元素,我們正在努力中的ITER是氘氚核聚變!而逃離太陽系的似乎是鐵元素之前的所有元素!!

理論上鐵以前的元素都可以作為核聚變的燃料,但氘氚門檻最低,只需要五千萬至一億度!!!而之後是氘和氦三,再是氦三和氦三......

當然氕即氫的同位素也很乾淨,可惜就是要求比較高,而之後的元素都可以聚變,只是近乎超級超級變態的要求至少在地球上百年之內是不可能了.....當然我們不需要較真,在《流浪地球》劇情中我們信它實現了就行!

操作過程也不復雜,首先將地球自轉減速,因為地球一直在自轉中這個發動機噴口不知道往哪兒噴!很多人認為地球不轉了會有很嚴重的後果,其實慢慢不轉也沒所謂,只不過赤道地區會稍稍感覺重了一點,而兩極並沒有任何差別!

接下來就是開啟上千臺行星發動機在地球軌道上向前加速了......為什麼不直接將地球推離當前軌道?理解起來不難--將地球加速後它自然會跑到更遠的軌道,而發動機的推力不足是主要問題!就像霍曼轉移軌道一樣,加速之後軌道將慢慢提升至轉移軌道......

計算方式如果不考慮那麼複雜的話也挺簡單的,如果你向後以10M/S丟10KG的物質,那麼可以10KG的飛船以10M/S的速度前進,假如100M/S的速度丟1KG的物質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地球的質量高達5.965*10^24千克,而逃離太陽系的速度要求是16.7KM/S,假如這個核聚變噴流速度是10萬千米/S,想必就可以根據這個公式計算出每秒需要丟棄多少物質了吧!大約是:996155000000000000000KG

當然這是一次性加速到這個速度,但慢慢就沒有那麼變態要求了!而且到目的地後減速也需要這麼多質量的物質哦.....因此上述數量是×2的,大概需要消耗:0.0334%地球的質量!

但而實際上離子發動機能達到的噴流速度連1萬千米都難以達到,如果以此計算,質量消耗將會增加十倍以上!當然以上僅為簡單計算,不考慮亂七八糟的情況,比如首先得把月球給甩了,那地月系一起走就是個累贅.......

因此從理論上來看,完全沒有問題!但從實際操作上,我們的ITER連氘氚聚變都還沒搞定,更別說鐵元素之前的所有元素聚變了........不過這《流浪地球》看預告還是不錯的,大年初一可以來個科普大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