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纳智慧 成就山西

想成为巨人,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者,与巨人同行。

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西的一项重大使命,任务非常艰巨,意义特别重大。早在确立转型发展之初,“转什么、向哪转、怎么转”即成为扣响山西决策者智慧大门的关键性问题。近两年,关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明晰,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明晰了改革的路径,进一步增强了改革的动力。这其中,蕴含着无数国内外、省内外“智囊团”的共同智慧。

与“先进水平”对话和交流的力量显而易见。今年9月,我省举办了2018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在汇聚全球智慧的高端对话交流平台上,国际能源领域行业的专家学者带给山西不一样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这一点同样体现在“两院院士走近山西”这项活动中。10月21日,5位院士莅临山西,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实践和探索,共话前沿科学,献计我省转型发展。

5位院士里,有我国轴类零件轧制技术公认的开创人胡正寰,有“中国芯之父”邓中翰,有醉心学术研究与技术转化的谭建荣,还有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与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他们携国际视角而来,携前沿科技而来,为山西转型发展出谋划策。

邓中翰院士建议:“山西在推动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发展中,实行‘跟跑、领跑、并跑’三管齐下的发展战略,在成熟技术路线上跟跑,追赶国际巨头,与国际巨头并跑,争取弯道超车。”

谈及山西转型,刘科院士说,转型是一个过程,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再给山西5年、10年时间,一定会有更好、更大的变化。

84岁高龄却依然神采奕奕的胡正寰院士更是深情地讲述个人与山西的渊源,自己的团队与山西企业合作的历程,清晰明了地对比技术,言简意赅地表明观点,一语中的。

不仅仅是这5位请进来的院士,历年来,我省注重把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柔性引入”企业,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研发、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山西省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共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91个,覆盖煤炭、信息技术、环保、能源、农林、生物医药、临床医学、3D打印、食品等多领域,引进院士103名,引进专家团队450余人。

这些“引进来的智慧”在突破关键技术、培育创新团队、集聚创新资源、搭建创新载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了产学研合作,有效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回顾近两年的统计数据,关于转型发展的上升曲线说明我们的方向不错,努力不辍——10月24日,全省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出炉,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5.1%,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分别增长了18.3%和14.3%。与之相呼应的是,今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了50.2%,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增长了25.4%。

显而易见,面对纷沓而来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我们既要始终保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又要明白环球早已同冷热,世界经济构成体纷纷在沟通与融入、借力与分享、对标与赶超中,与日俱新。和“最好的”站在一起,才能找准与“最好”之间的差距,才能在更大范围内确定目标,确定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

冷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