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识人、善任、乐善,历经三个朝代,当之无愧的实业泰斗!

他识人、善任、乐善,历经三个朝代,当之无愧的实业泰斗!

今天继续说“南洋烟草”的故事,确切的说是他的创办人简照南的人生经历。

在封建专制体制和外商强大资本的双重挤压和夹击中,南洋兄弟历经磨难仍艰难崛起,并在20世纪20年代初叶再创辉煌,与其带头人简照南出色的商业才干密不可分。

他识人、善任、乐善,历经三个朝代,当之无愧的实业泰斗!

简照南未能说服家族与英美烟草合并,却有效的促成了南洋管理体制的变革,1920年初南洋放弃了家族管理模式,启用非家族成员进入董事会,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去家族化,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体制的架构上确保了公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高端管理人才的匮乏是事业发展的瓶颈,为此简照南采取了灵活多变的用人策略,使南洋站上人才高地。陈炳谦原是英美烟草的买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不但对英美的底细了如指掌,而且熟悉西方的企业财务管理,在中外金融机构也有广泛的人脉。简照南将他挖到南洋后未予重任,负责公司的财务运作,他不但于1919年成功的发行了南洋股票,而且帮助简照南开办了南洋兄弟银行、保险公司,为南洋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本支持,是公司的财务保持良性运转,他被吸收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非简氏家族董事,同时兼任公司的副总经理。

陈炳谦介绍自己的晚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商管理毕业生陈其军。简照南用人唯贤不拘一格,全权委任,他负责建造南洋的上海厂房,厂房竣工后被媒体赞誉为“现代的楷模”。陈其军在工厂的管理上推行计件工资等形式办法,遭到工人和公司元老的抵制,简照南的全力支持,极大的释放了员工潜能,提高了生产力的效率。邬挺生原是英美的买卖,也是简照南的死对头,因为他在销售方面经验丰富,渠道管理上更是高人一周,因而简照南在得知他因故离开英美后,不计前嫌,热情亲切,他也投桃报李不辱使命,不但稳住了南洋的华南市场,而且进入了长期被英美烟草控制的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市场,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兴旺发达,在美国烟叶采购的最高岗位,简照南聘用的是美国人格雷弗利,用人不疑,不分中外,不计亲疏,信任有加,放手工作。

他识人、善任、乐善,历经三个朝代,当之无愧的实业泰斗!

简照南从营销的实践中认识到质量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而质量管理并非仅仅是工艺过程的严谨,而是需要全产业链的综合考量,为此他从产品的上游原材料烟叶抓起。1913年他从美国进口一批烟叶种子,在河南许县、安徽凤县等适宜烟草生长的地域试种取得成功后,在当地新建或扩建了许多处焙烟场,确保较高品质原料的供应,与此同时他愿意技术革新,淘汰了建厂时购买的日本式卷烟机,不惜重金引进美国新式卷烟机,产品的面貌一新,质量得以提升,生产效率也呈上升趋势,为了提高包装印刷和所需锡纸的质量,他相继自办了印刷厂和锡纸场,效果明显,这种全方位的管理策略确保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南洋香烟的性价比有了更大的优势,在市场持续走俏。

简照南是一位乐善好施,热心工业的企业家,他认为南洋的事业得益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因而回馈人民和社会就是他应尽的责任和义务,1925年家乡广东发生特大洪水,他全力以赴购粮赈灾,用运烟的船只和新购小火轮将安南大米送到受灾群众手中,受惠灾民大为感激,1920年北方各省发生旱灾,南洋兄弟赞助了10万元赈灾,他的义举受到了各界的普遍称赞,也增加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助推了产品的销售。

简照南自幼因家贫辍学,深知失学的痛苦和国家真心要靠人才和知识,因此十分重视育人,建校并多次慷慨解囊,1920年捐助南开大学1万元,捐助复旦大学5万元,1927三年捐助暨南大学1万元,他还资助了15名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耗资一二十万元,此外他还捐助海外华侨中小学贫民教养院等,善事多多,不胜枚举。

他识人、善任、乐善,历经三个朝代,当之无愧的实业泰斗!

简称南经历了清王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其专制腐朽和无能使他倍感失望,痛彻心扉,因而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十分向往,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事业的号召,也契合他实业救国的理想,1909年至1910年间,孙中山来往于南洋,各赴向华侨募捐,虽然南洋当时并不富裕,仍然捐了一笔巨款支援革命,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当选非常大总统,侍卫队人选不足,简照南就在南洋的员工中精挑细选了十人南下广州,参加总统卫队投身革命,其中的潘天是他夫人潘兴龙的族人。他与孙中山个人私交甚笃,孙中山专门为他亲笔手书“博爱”条幅,他珍藏于上海住宅的书房里。

从1920年开始,在简照南的带领下,南洋的管理日趋专业化,变得越来越像西方的大企业,职工人数过万,年均利润达400万元,进入了发展的巅峰期,1919年简照南被推为永远总经理,简玉阶被推为永远协理,随着事业的兴旺发达,简照南在事业界的声望也与日俱增,先后兼任广东实业团副团长,上海总商会董事和上海华商联合会会董等职务。

1923年10月28日,就在南洋最辉煌的时候,简照南因为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在上海病逝,时年仅53岁,壮年时便结束了为中国近代民族奠基和发展而奋斗的一生,亲朋好友和华侨的唁电雪片般飞到上海,对这位中国实业界泰斗的过世,表示深深的痛惜和悼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